自光绪六年至二十年,旅顺要塞建成船坞、舰船修理厂、各种仓库、营房和10处炮台群等建筑。东侧自西向东,依次建有黄金山炮台、黄金山副炮台、摸珠礁炮台、老蛎咀炮台、老蛎咀后炮台等。西侧自东向西,依次建有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馒头山炮台、城头山炮台等。
这些炮台附近,还建有若干小炮台,彼此互相策应,形成前卫炮台群。这些炮台群大多参照德国炮台制式建造,内用大条石砌筑,外用厚土被覆,共配置海岸炮63门,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14门。黄金山、老虎尾两处炮台,分别配置了11门和5门火炮,形成交叉火力,控扼海口航道。
旅顺要塞除了口门两侧外,还在其后东西两侧的群山之间,沿金州至旅顺大道之东侧,依次建有松树山、二龙山、望台北、鸡冠山、大坡山、小坡山等炮台,配置克虏伯等各型火炮近80门,使相邻两台之间形成交叉火力,依次绵延,保卫旅顺口的安全。
甲午战争爆发时,旅顺要塞区又增建了不少临时炮台,并增配了相应数量的火炮,使旅顺成为一座具有完整火力配置的海军基地。
大连湾炮台要塞
大连湾是旅顺、金州后路要口,建有和尚岛东炮台、和尚岛中炮台、和尚岛西炮台、老龙头炮台、黄山炮台、徐家山6处炮台群,共配置海岸炮22门,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12门。
此外,还驻有水雷营,可在战时布设水雷。据日本称,大连湾配置的 “二十四公分、十五公分克虏伯各炮,均为自动回转式射击炮,可向炮台前后左右八面进行射击,实为无双之利器。”
威海卫炮台要塞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北端,也是北洋海军的一个重要基地。其港湾长约20多公里,南岸建有皂埠咀、鹿角咀、龙庙咀3处炮台群;北岸建有北山咀、黄泥沟、祭祀台3处炮台群;离岸约4公里处的刘公岛上建东泓、迎门洞、旗顶山、南咀、公所后、黄岛6处炮台群。
以上炮台群共配置海岸炮100门,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型火炮40门。除了海岸炮外,威海卫南帮后路所城北和扬枫岭、北帮后路合庆滩和威海城北老母顶等地,还建有陆路炮台群4处,配置火炮31门。
至甲午战争前,威海卫要塞区各炮台配置的海岸炮、陆路火炮近170门,此外还驻有水雷营。
大沽口炮台要塞
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其要塞火力的配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很大的改进。至光绪年间,大沽口南北两岸共建炮台群4处,它们周围的小炮台达40多座。
南岸主炮台配置各种火炮56门,其南的新炮台群配置各种火炮21门;北岸北炮台群配置各种火炮74门,西北炮台群配置各种火炮26门。总数达到了177门。
北洋各炮台群,虽然3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比较少,但240毫米以下的为数不少,基本上具有守备海口的能力。若再加上海口布设的水雷和水面舰队的火力系统,是足以重创日军舰队的。
结果李鸿章的海岸炮兵没打几炮就全跑了,把这么多,这么好的大炮全送给日军了。让日军用这些海岸炮去打威海卫港内的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