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党CC-- 蒋介石党国真相 2 ZT
蒋介石常以“党统”压人,而蒋介石集团的“党”,则向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霸持,一般称为CC系,包办党务、特务、文化部门。后来蒋介石又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了法西斯团体,一般称为“蓝衣社”,也搞特务和文化,他们有军队作后盾,蒋介石对他们的信任,在某些问题上还超过CC,因此也渗入一部份势力到党务部门。到民国二十七年,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就主要由“蓝衣社”主持。因此CC与蓝衣社之间就时常打架。一般又称“蓝衣社”为“复兴系”,这个名称很不恰当,因为“蓝衣社”的外围组织虽叫“民族复兴社”,但民国二十六年以后CC的公开组织就叫做“民族复兴大同盟”,同时汪精卫派的组织也叫做“民族复兴会”,以“民族复兴”为名的有“社”有“会”又有“大同盟”,虽然“民族复兴社”的招牌较老,但单称“复兴”,就容易混淆。“蓝衣社”这个名称虽无明文,但比较普通而含义明确,所以我们仍沿用这个名称。
CC的来源说法有二:一即陈氏兄弟,“陈”字的英文字母第一个是C字,CC就是“二陈”的缩写。二是“中央俱乐部”的缩写。不管是那一个说法对,反正都是以二陈为中心的集团。因此,在谈及CC团时,首先谈一谈陈氏兄弟。陈果夫出身商人,前面已讲过他做上海物品交易所时的历史,民国十五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三月二十日”事件后做中央组织部长,北伐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陈果夫在广州任后方总司令部的秘书长,十六年“四·一二”后,又担任蒋记中央党部的组织部长,蒋介石下野时连带去职。十七年蒋介石复职时又任组织部长。经过他的手办理“第三次代表大会”圈定“代表”、指定“代表”等办法,“九·一八”后汪蒋合作,他出任江苏省主席,组织部长由他的兄弟立夫担任。以后担任农民银行理事长及国民党党校“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陈立夫出身于北洋大学,习采矿工程,留学美国,十七年返国任蒋介石的英文秘书,为国民党党务系统特务工作的创始人,不久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经过一个共产党叛徒代他写了一本《唯生论》,就成为国民党的“理论家”。兄弟两人霸持党务,许多党棍子都投其门下,所以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谚语流传全国。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事前蒋介石派戴季陶到广州去征求西南实力派的意见,经西南执行部开会商量后,提出执监委员名单,由戴季陶及邹鲁〔西南出席“五全大会”代表团的领袖〕带到南京,交给蒋介石,由蒋转交陈立夫,嘱其“照办”。后来陈济棠又以私人名义提一名单,蒋介石因为陈济棠是实力派,初拟迁就陈济棠,把原来的名单更改,后经戴季陶力争,仍决定原来名单,但陈立夫嫌西南提出的名单人数太多,就指使其喽啰少投西南派的票。结果第一次投票,有许多西南要人没有当选,而“中央党部”的秘书科长〔如方治、萧同兹、张冲、徐恩曾等〕都当选了中委。蒋介石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他已亲自答应,威信有关,于是第二次要选出的八十人,不再经过投票,一律由主席团指定,才了此一重公案。陈立夫操纵选举还不仅如此。那次选举的票数发表时,陈立夫所得的票数仅比蒋介石少一票,已使人觉得很奇怪,实际上陈立夫所得的票数比蒋介石还多四票,陈立夫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亲自在黑板上擦去一个“正”字〔五票〕,所以比蒋介石少了一票。这一件事当然就马上有人报告蒋介石,蒋介石感到陈立夫太“权高震主”,自己感到威胁了,民国二十五年初,要把陈立夫扣留起来,陈立夫消息灵通,就躲入天目山“养病”,托了许多人去向蒋介石说好话,动员了他的叔母〔陈英士之妻〕去说情,那时陈英士的独养儿子学空军跌死了,陈英士的老婆去向蒋介石哭,说“我的儿子死了,立夫就是我的儿子,他有多大的胆敢不听委员长的话。你难道忍心叫英士绝后吗”蒋介石火头过了,想起陈立夫反共有功,于是表示谅解,陈立夫的“病”也就好了。以后蒋介石就把朱家骅代替陈立夫,而调陈立夫去代王世杰为教育部长。
陈立夫做了教育部长以后的“德政”就是变学校为集中营,一方面制定教授的黑名单,命令各大学把进步的教授解聘,或不许续聘。一方面利用战区学生的生活津贴收买走狗,致规规矩矩求学的青年,饑寒交迫,所领津贴无论如何也吃不饱。重庆川东师范有一个大防空洞,成为陈立夫拘禁青年的牢狱。民国二十九年重庆发生大隧道口被炸坍窒死数十人的大惨案,国民党政府因此组织防空洞管理委员会,说要整顿一番,陈立夫是委员之一。人家怀疑陈立夫和防空洞能发生什么关系,国民党的中央社宣布“陈部长是专家”,人们不知“专家”的意义从何而来,陈立夫虽学过采矿,许多年来早忘掉了,后来经人点明,原来是使用防空洞的“专家”,不仅“专”而且是“发明家”,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会那样使用防空洞的。到一九四四年,蒋介石为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国民党的反动坚决性,又将陈立夫与朱家骅对调,陈立夫回任组织部长,朱家骅做教育部长。jiangji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