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雅尔塔会议,只要美军没有占领东北,苏军出兵不可避免
1904年春,为互相争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利,沙俄和日本两伙强盗在关东大地上展开了厮杀。日军先是在旅顺口、盖县、辽阳至奉天一线大败俄军,随后又在对马海峡打得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灭。战后,日本遂夺取原来在沙俄控制之下的旅顺海军基地,中东路沈阳至大连一段(即所谓的南满铁路)、南库页岛及其附近岛屿等势力范围。这样,沙俄苦心经营的中国南满地区特权全部被迫无偿地转让给了日本。老牌沙俄帝国的侵略扩张政策终于败在了新锐强盗的“大陆政策”之下。这使俄国人大为光火,心痛急煞。由此,两国旧怨新仇交织一处,深埋心底。
1917年11月,列宁的新生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出现后,日本出于意识形态和远东利益等多种因素,带头参与并策划了1920年前后的14国联合外部武装干涉。其实,对日本来说,干涉布尔什维主义是借口,真实动机和利害是实施蓄谋积久的侵略。1918年,日本即出兵西伯利亚并占领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920年又占领了整个库页岛。后因苏俄军民奋力苦斗,才彻底击败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活动,日军也被迫于1922年10月撤出所占领的大部地区,其中包括库页岛北部。这样,日苏之间在远东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实际利益又回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那样的基本状况。
此后,虽然1925年日本被迫承认苏联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但两国,尤其是日本却一直也没有放弃在远东地区与苏联的争夺。苏联政府也深感日本及其背后的美国是其在远东地区的实际威胁,遂于1929年8月下令成立特别远东军;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苏联政府又决定建立远东海军。这是因为,日本内阁自1927年就制定了“北进”的侵苏政策,其军部也狂妄叫嚣从北部击败苏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其关东军司令部移至其傀儡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苏联政府为阻止日本“北进”,争取时间加强经济建设,扩充实力,遂于1931年底向日本建议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在时隔一年之后被日本以时机尚未成熟而拒绝。苏联遂感问题严重,乃于第二年5月加强了特别远东军实力及其防务。越二年,又改远东海军为太平洋舰队,增设外贝加尔军区。
1936年11月,日本勾结德国法西斯签订了“德日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同时还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属协定”。后者是一个旨在反苏的秘密军事协定,它规定:缔约一方受到苏联进攻或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足以减轻苏联负担的一切措施;不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同苏联签订与本协定精神相违背的一切政治条约。至此,“东京—柏林”反苏反共轴心形成(次年意大利亦加入)。
1938年7月,日苏哈桑湖冲突爆发(即张鼓峰事件)。日军进攻被打退,苏军进入张鼓峰地区。此间,苏军总参谋部决定将特别远东军改为远东方面军,接着又把该方面军分成独立第1军和独立第2军。哈桑湖军事冲突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作战部前身)处长,直接协助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参与了这一战斗的指挥及善后处理,并因此得到了苏共政治局的表彰。
1939年春夏际,蒙满边境诺门坎军事冲突爆发。实际上,这次冲突在背后是日苏间的再次军事冲突,关东军和苏军也都投入作战。结果,苏蒙联军大败日本关东军而宣告停战。
是年8月下旬,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第二年9月,德意日三国订立同盟条约。鉴于日趋紧张的苏德关系和日美关系,日苏两方都在打自己的算盘,结果于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亦订立中立条约。后者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成为第三者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应保持中立。”换言之,假如发生苏德战争,日本须保持中立;如爆发日美战争,则苏联要保持中立。该条约有效期为5年。
然而,当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德军势如破竹地越过苏联西部广大地区、并于7月间发起对莫斯科的大举进攻时,日本便准备北进攻击苏联了。7月初,日本政府拟定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该纲要规定,对北面的苏联“要秘密准备采取武力”。随后,7月7日和16日,军部两次下达了“关东军特别演习”(实际不是演习,而是进攻苏联的作战)动员令。经过这两次动员,苏联边境这侧的关东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7o余万人。苏联政府对此极为紧张,驻日大使每隔10天就拜访日本外相松冈一次,质问日方是否准备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在第三次(7月13日)会见时,松冈干脆冷冷地说:“我认为,日苏中立条约不适用于目前进行的战争。”只是由于后来日本第二次近卫内阁解散,第三次近卫内阁新任外相丰田不主张急于攻苏,随后参谋本部也判断德军不能在年内攻下苏联首都并结束战争,最后才决定了“在本年内不对苏联使用武力”的新方针。
后来的事件表明,日本参谋本部的判断是正确的,德军不仅没能在冬季攻下莫斯科城,反而在那里惨遭大败,以至不得不把战线后退80—100公里。但是,当时苏军总参谋部和大本营却为此大大担心了好长时间。此间,在远东前线,远东方面军命令各部队在前沿大修筑垒工事,布置反坦克障碍物,拉铁丝网,敷设雷区;太平洋舰队加强巡逻和空中侦察,并在苏联海域苏维埃湾一符拉迪沃斯托克近海一波谢特湾附近敷设大量水雷;空军部队也进入了三级战备状态。(按常规,在一级战备中,飞行员须全天候地在驾驶舱内待命;在二级战备中,飞行员在机旁待命;在三级战备中,飞行员在指定地点待命)。在10月以前,苏方向远东前线增派了不少的兵力,只是此后得到准确情报后,斯大林才在莫斯科城下吃紧的时候,把善于冬季作战的远东军11个精锐师抽调到了西线战场去打击德军。然而即使如此,随后又向远东投放了比这个数目还要多的兵力,只不过这些都是未经更多训练的部队而已。
苏德战争的第二年,即1942年,当德军把春季攻势发展为夏季夺取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进攻时,日本参谋本部又一次制订了进攻苏联并夺取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作战方案。为此,日本军部决定设立关东军第1和第2方面军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和第2军司令部。同上一次一样,后来由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遭到更加严重的失败;而苏军随后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由此开始大规模反击作战等因素,日本方面才不得不放弃了这次与德军夹攻苏联的打算。自此以后,虽然日军仍在远东前线留驻着关东军的主力部队,但再也没有敢提出进攻苏联的新计划。这是因为,一方面,日军在南太平洋战场连连遭到美英军队的打击,如中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等等。另一方面,苏军已在战场上转入了对德军的反攻,如库尔斯克大会战,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战役和右岸乌克兰战役中,德军已经连遭大败,几成节节败退、望风而逃之势。
到1943年11月,当苏、美、英三国首脑首次德黑兰会晤时,斯大林就已原则上同意了在击败德国后立即着手进行对日作战的准备。因为,一方面,斯大林已经高兴地看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终于答应了将在第二年春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承诺;另一方面,这是为了承担盟国义务或者回应美英两国的积极行动,也是为了尽快地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彻底教训一下一直在威胁苏联的这个“小日本”。这时,斯大林认为他已经有这种能力了。当然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一直在等着这个机会。
1944年9月,斯大林第一次向总参谋部下达指示,要求计算出在远东集结兵力所需时间,以及兵力配置、战役保障等各种资料和数据。随后在10月间与前去会晤的丘吉尔和艾登谈话时,他明确表示苏联可以在德国投降两三个月后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条件是,请美英两盟国在远东建立起足够2—3个月的燃料、粮食和运输工具的储备。丘吉尔和文登表示愿意承担该项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