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米的历史不足百年,为何能够后来居上?和这两个国家有关系
东北大米的历史不足百年,为何能够后来居上?和这两个国家有关系
2019-12-22 06:20:26 来源: 吃货历史观 举报
2004年,歌手庞龙的一首《家在东北》,唱出了很多离乡游子的乡愁,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相信对抗历史熟悉的朋友,对这句歌词或许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让我们回忆起那首经典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两首歌曲中都提到了大豆和高粱,这两种农作物在上世纪初的确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那就是水稻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笔者的家乡黑龙江的三江平原,相较于高粱,更为多见的其实是水稻。
虽然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但东北种植水稻的历史却只有一百多年,如果按照大规模种植算起,也就几十年而已,但这却不影响东北后来居上,成为高质量大米的代名词,以至于现如今大大小小的超市粮店都能看到东北大米的身影。那东北大米为何能够后来居上呢?这和两个国家息息相关。
最早的水稻种植者
水稻源于中国,而后传播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和日本,而伴随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水稻的主产区也从黄河流域变更为江南地区。江南多水网,且气候湿润十分适合水稻的种植,在品种改良后甚至可以普遍做到一年两熟,从此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天下粮仓。
北方则因为气候原因,多种植小麦等农作物,这点也是初中地理学过的内容。正因如此,江南的水稻品种大多是无法适应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也不会有人会去吃力不讨好的去培养这类抗寒品种。但朝鲜人和日本人却没有别的选择,虽然国土靠海,受一定的海洋其后影响,但这另个国家属于典型的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家,自然想充分利用每一块土地,所以便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培育拥有抗旱属性的水稻品种。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关禁政策逐渐松动,山东与河北等地的百姓便开始向关外转移,与此同时,部分朝鲜农民也开始越过鸭绿江进入东北,并尝试在东北地区种植水稻。虽然东北的黑土地十分肥沃,但最初的尝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每亩产量很不尽如人意。但这批朝鲜农民却是第一批尝试在东北种植水稻的人。
开始大规模种植
紧接着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出于甲午中日海战中对日本的仇恨,清政府竟然相信了沙俄的鬼话,邀请沙俄来制衡试图霸占东北的日本人,并同意了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要求,为此还掏出真金白银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本金自然打水漂了)。这明显就是引狼入室,于是在1904年爆发了中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日俄以长春为界限瓜分了中国东北,中东铁路也从长春一分为二,长春到旅顺这段归日本,也被称为南满铁路。
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向中国东北进行人口转移,并号召日本农民开发东北,这批人因此也被称为开拓团。这其中就有不少人来自日本的北海道,那里的气候与东北十分近似,所培育的水稻品种也十分适合中国东北的气候环境,于是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开始出资金,帮助这批日本移民大规模种植水稻。现如今东北很多特产大米(如五常大米),在品种上或多或少都有当初日本开拓团留下品种的影子。
上世纪70年代,伴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便迅速进入蜜月期,成型于日本北海道的水稻旱育苗技术也被传入到东北,并迅速普及开来。在此之前,人们种水稻都是大都是采用直播的方法,不仅产量低,而且成活率也不高。想当初是中国将水稻种植技术传播到日本,现如今日本又以另一种形式回馈了中国,成就了一段佳话。
这就是为何,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中,会有多个来自日本的水稻品种参赛,并与中国本土品种并列金奖(见注释1),因为中国和日本的水稻品种本身就颇有渊源,算是一衣带水了。
注释1:日本鱼沼的“越光米”,和来自黑龙江省五常市的,黑土地牌大米“五优稻4号”,脱颖而出!夺得本届大米节的金奖!
注释2:南方人喜食大米,每年人均消耗大米160公斤左右,而北方年人均消耗才18公斤左右,所以南方种植的水稻大部分都被本土消化了,因此市面上南方大米并不多,反倒是东北大米很常见。
注释3:东北大米多为粳米,不仅颗粒饱满,口感和营养也都属于上佳,又因为是一年一熟,虽然有漫长的冬季,但核算下来东北大米的生长周期长达五个月,远超过南方水稻的生长周期,因此东北大米积累的营养物质更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