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上海租界各方成立“欧战纪念委员会”,决定建造一座欧战纪念碑。该委员会采纳了英商马海洋行提交的设计方案,纪念碑整体由花岗岩阶梯、碑座和雕像三部分组成。其中基座部分,由马海洋行的马奇(J.E March)负责设计,而顶部的和平女神铜像则著名雕塑师费赫(Henry Fehr)倾力设计,在英国本土铸造而成。
这座高37.94米的建筑,其基座、碑体为矩形柱式,基座上树立黑色铜铸胜利女神雕像。碑身刻有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碑座背面留有“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女神像双翼高展,右手一侧为一位丧子的母亲,左手一侧为一名孩童,女神表情悲悯,背插双翼,俯首抚慰这两人,设计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涵义赋予这组雕像。虽然雕像意象源于古希腊的“胜利女神”,其正式名称是“欧战纪念碑”,但作品的艺术寓意更深入人心,被广为人知的名称是“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于1924年2月16日落成。然而,世态无常,几乎接踵而至的下一场世界大战改变了她的命运。1941年底,与偷袭珍珠港同步,驻沪日军跨过苏州河,占领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区。尽管日本与美英是一战的盟友,欧战纪念碑仍然被占领军当局视为敌对国的文化和政治符号,必除之而后快。1943年,在日本人的压力下,汪精卫伪政府下的上海市长陈公博下令拆除,和平女神像。
1947年11月,英法政府曾向民国政府提议重建被毁的雕像,恢复被磨去的碑文。民国政府批准了这一动议,但由于内战加剧和经济上的衰竭,自然不了了之。
1949年后,“和平女神”对新政权而言,无疑是政治不正确,修复这座雕像更是无从谈起。我猜,甚至连提一句的人都没有。拖到1960年,这座纪念碑的碑体和基座也被完全拆除。
1957被围起来待拆的碑体和碑基。
近10多年来,民间一直有声音想要重建“和平女神”像。网上赞成反对的都有。反方的表述是我们熟悉的思维定式:那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中国人为什么要纪念西方帝国主义狗咬狗的胜方?注意,这些也是日本人在1941年要拆除“和平女神“像的理由。
正方的理由,我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1.纯艺术价值,认为“和平女神“雕像本身很美,与作为上海名片的外滩欧式建筑群相得益彰;2.纯历史价值,认为该纪念碑是上海历史性的地标建筑,重建是为了延续城市文脉;3.现实意义,在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中,展示上海这座中国最国际化城市的开放包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