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已不可能

2013年01月04日 08:06
来源:新京报

孙宅巍,今年72岁,他30年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致力于编写遇难者辞条,包括姓名,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遇难,至今已有1500余条。

“史料研究要求严谨细致”,在研究中,孙宅巍曾发现过史料的错误。

孙宅巍举例说,发生在下关电厂的屠杀,根据当年国民政府的记录,曾有“许江生等45名工人被屠杀”。

他亲自走访了下关电厂,发现在当地的遇难者纪念碑上竟没有此人的名字。

通过对比早先一块纪念碑的照片和文字记载,以孙宅巍确认,虽然45人的遇难者数字是真实的,但“许江生”并不存在,而是当时调查者对遇难者“徐京生”的误读。

他为一个遇难者纠正了名字。

经过75年后,目前幸存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今年见过,来年就去世的情况很常见”

讲述庞家边惨案的刘素珍,已经辞世

有研究者对新京报记者称,1990年代还有2000多名幸存者在世,至今只余约200名。

南师大张连红表示缺乏类似数据统计,“幸存者确实越来越少,口述史的研究也越来越难做。”

“通过幸存者寻找遇难者名单这项工作,现在已经走到了历史规律的尾声”,费仲兴说。

南大张生赞同这一观点称,经过75年后,目前幸存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今年见过,来年就去世的情况很常见”。

强化投入是否能够找到更多遇难者名单?去年12月25日,纪念馆研究员刘燕军表示,“努力也不一定能成正效应,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我们没有放弃”,张生说。

2012年,还有一千多人的遇难者名单在核实中,“哭墙”的空白在为他们留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