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熊天瑞据赣,常遇春率兵围攻。熊天瑞有一养子元震十分勇猛。一日元震率兵出城侦察,与常遇春遭遇。元震发觉,遂单骑直奔常遇春。常遇春的部将挥大刀,元震手执铁挝,二将且斗且走。遇春叹道:「壮士也,不必追了。」《明史》又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庭闻述略》记载,蒙古也先入寇时,有一将手持旗,一将手持弓矢,到达城下。明朝守将石彪出城,手执大斧,一斧砍落了敌将的脑袋。
《汇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刘千斤聚集流民在湖广起义。刘千斤本名刘通,力大无穷,县衙门前石狻猊重达一千多斤,刘通一只手就可以举过头顶,因而得名「刘千斤」。康都督招募紫微山的僧人惠通进剿。惠通直入刘千斤大营,对刘千斤曰:「你违抗朝廷,祸及老僧。老僧今天与你约定,各以毡裹兵器,蘸灰试斗,身上白点多者为负。如果你输了,则当面自缚以降官军。」刘千斤自然不把这个老和尚放在眼里。两人一直缠斗到天黑,刘千斤浑身上下斑斑点点,不计其数,于是愿赌伏输,来到明军大营请降。《水浒传》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讲的是杨志与周瑾校场比武的故事,双方也是用毛毡包了兵器蘸上白灰厮杀。斗了四五十合,周谨身上,「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施耐庵的这一段描写,很可能源自《汇书》中的这段故事。不过《汇书》所载也不足为信,《明史·白圭传》称刘千斤为明将白圭擒获,而并未提到慧通与刘千斤的比武。
《柳轩丛谈》记载,南明靖国公黄得功早年与张献忠部起义军作战。黄得功裨将林报国被张献忠部将赵虎诱杀,黄得功大怒,直入对方阵中,力斩赵虎于马下。起义军中有一号称无敌将军的少年猛将,匹马赶到,欲取黄得功,却被黄得功生擒,横置马上而归。
到此为止,历史上战阵单挑的战例介绍告一段落。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的阵前斗将厮杀,实比演义中的夸张描写还要凶险。根据以上的介绍,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这就如武林高手过招,在金庸的小说里,华山论剑可以比个几天几夜不见分晓。在古龙的作品里,高手之间往往一两招便分出高下。世间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话,古龙的描述也许更接近现实。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容易令人想起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中国古代的战阵斗将也许与此类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敌手,在评书和戏曲中却成了一个搞笑明星。历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强大的三板斧,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万人敌(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厮杀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楼烦,潞州小将,庞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术获得了胜利。当然,战场上对箭术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准,又要射的狠。中国古代的铠甲不像欧洲的铠甲那样有护脸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战阵斗将的战例中活捉敌方将领的比例高的惊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邓羌和吕光擒张蚝,平先勇夺陈安大矛,侯莫陈崇擒万俟丑奴,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贵活捉高丽神射将军,周德威擒单廷圭和陈夜叉,李存孝力擒邓季筠,以及明末黄得功生擒张献忠部下「无敌将军」,等等。看来马上生擒敌方将领并非单是演义、戏曲中的渲染编造,正史中也屡有发生。从胜利方来看,活捉对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高超的武艺,以及对时机的把握。从被活捉一方来看,很多时候还没怎么打就被对方生擒,这说明在马上高速行进中作战,动作幅度大,动作也容易变形,所以较易产生失误。一不留神,就给对方拿住了,浑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来。
上文中的各种战例中,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
主将乃军中之宝,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首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全军上下必须要全力保护主将的安全。主将阵亡,必然导致军队指挥系统的失灵,全军的崩溃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所以古代主将参与的战阵斗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并不普遍。赵翼、王士禛二位先生搜尽前代史籍,才找到数十个例子,今日被刘郎添油加醋着力渲染一番。各位权当茶余饭后之谈资,姑妄听之,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