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一般的高干是13级以上,国家高干6级以上。

本帖于 2024-10-09 14:32:0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老生常谈12 编辑
回答: 高干,有没有大致标准?华府采菊人2024-10-09 14:02:58

高干有2种:国家高干和普通高干

 

我们一般提到高干,是指普通高干,即行政13级以上的干部,它也包含着国家高干。

国家高干的说法在普通百姓当中不常见,是指中将以上的高干,或6级干部以上的高干。

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

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

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

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

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

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由上可见,正军长是评中将还是评少将是很重要的。即是普通高干,还是国家高干的区别。

1956年的工资表】,军队与地方的相应级别:

 
 
由此表也可看出,1956年时,大军区级是和省部级相同级别。因为那时解放时间不长,军队编制很大,高级将领众多。从文革军管开始,变成了省军级,师地级,县团级。现在一直延续下来。
有2个原因:
1.  由于文革武斗,地方政权瘫痪,实行军管,军队作用加大,军队接管地方政权;
2. 此时兵团建制已不存在,虽然兵团级级别没取消;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军一级的编制已从解放初的69个军减少到30余个军。
 
由此表还可以看出,1956年时,司长是和省部级同级的。现在司长是部下级,和局厅同级,不知是什么时候变的。那时的少将是8级到10级,不是7级。
 

辽宁是国家第一工业大省,虽然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农业重视不够。

文革时,辽宁大城市多,百万人口大城市有4个,城镇人口过40%,城市化全国第一。

为了扶贫,均衡发展城乡,省政府把由省管县,分配到各个城市管。即把这这50余个县就近分配给12个大城市,剩下的偏远地区成立2个地区:铁岭地区和朝阳地区;后来内蒙的昭乌达盟也划归给辽宁扶贫。

因辽宁强大的大工业,经济实力雄厚,这样的对口责任制效果较好,省里也把包袱推给了市里。

中央把辽宁省的市管县推广到全国,同时也把市地级由原来中央和省双重领导下放到直接由省领导。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由那时的:中央-->省, 中央-->市;省-->县。  

            变成了现在的:中央-->省-->市—>县

市地级/厅局级干部由省部任命,报中央组织部备案。
副省级/副部级以上由中央组织部任命。
 

所有跟帖: 

老生这个,比主贴说得明白。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9/2024 postreply 14:55:59

10年前旧帖重发。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9/2024 postreply 15:03:02

前几年还有副部长级医疗/住房单项,似可选一项,现在住房不见了,只有医疗。 -游水皖鱼- 给 游水皖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0/2024 postreply 13:20:4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