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说谭嗣同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潮流,真是大话欺人。当时维新派是主流啊。革命派是在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后才真正发展起来。但是辛亥革命其实维新派的贡献比革命派的还大:各地的议会士绅是赞成维新的,四川保路运动是维新派发起的。
不要以为维新派就是保大清。当时的维新派不要命的很多,反大清的多的是。就是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让国人对清廷不指望了。比维新派更保守的南方官僚也搞东南互保了。
谭嗣同在湖南办南学会,实类地方议会,开未来十年地方政治形态之先河。辛亥革命一大主力就是地方议会。
谭嗣同一直是很激进的。他去北京不见得是因为忠君。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后来以身殉国而不是殉光绪。你读读他的文章就知道他的思想了。谭是反君权的。他的“民权”说严厉批判了“君权神授”论。他指责中国从秦始皇开始的历代君主都是“大盗”,特别痛斥清室把“天下”当作自己家传的“私产”,把四万万中国人当作“娼妓”蹂躏,“无复人理”。谭嗣同的《仁学》一书,不仅对君主专制作了严厉批判,而且锋芒直指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三纲五常”,并以他的“仁”与之相对立。他认为“仁”的最大特点,就是“通”。“通”,又以“平等”为惟一依据。“平等者,致一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