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zt

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

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

 

唐太宗在位期间,曾两次发起征讨高丽的战争。劳师远征,广征丁夫,靡费巨大,可以说是在透支唐朝的国力。大唐虽处盛世,家大业大,却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唐太宗身为一代明君,吸取了很多隋朝灭亡的教训。当初隋朝覆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三次征讨高丽,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那么,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唐太宗为什么会像隋炀帝一样,一定要置高丽于死地?难道他不知道前朝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丽之役吗?

有很多历史学者对此提出了看法,其中以唐朝要维系宗藩关系,不容他国挑战自己构建的世界体系为主。此外,还有渊盖苏文弑主、高丽违诏、援救新罗、收复辽东领土、雪隋代之耻、防止后乱、平定天下等具体原因。但是,笔者想从华夏民族的心理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东北亚的小霸王

首先,简单介绍唐太宗征讨高丽的历史背景。

据《史记》记载,在朝鲜半岛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商朝的遗民箕子。武王伐纣灭商时,箕子率众东走,到朝鲜半岛建国,臣服于周朝。到了秦汉时期,燕人卫满东渡 水(今朝鲜大同江),灭了箕氏朝鲜,建立卫氏朝鲜。后来汉武帝出兵灭了卫氏朝鲜,在这里设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将朝鲜半岛正式纳入西汉的行政管辖范围。

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在乐浪郡南又设置了带方郡,三国曹魏时期,魏国版图还包含这块土地;直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陷入动荡,这片地区才脱离中原的统治,落到了长白山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手里。

在中原王朝大一统的空窗期,高句丽像藤蔓一样野蛮生长。强大起来的高句丽,四面开弓,北面的夫余、挹娄、寇漫汗,西北边的契丹、库莫奚,南边的新罗和百济,都不是它的对手,这些国族还成为它的附庸。就这样,高句丽成为在东北地区称王称霸的“座山雕”,日子过得好不舒坦。

但是,中原王朝政治上的空窗期总会过去。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南陈,并向北收复辽东地区,将边境线稳定在营州(今辽宁朝阳),与高丽形成了军事对峙。隋文帝还给高丽王写了一封诏书: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隋书》卷八十一《东夷传·高丽》

如此咄咄逼人的言辞,令高丽的神经紧张到了极点。

开皇十八年,由于契丹归附中原,不再臣服于高丽,高丽竟然想染指辽西地区,出兵攻伐营州,隋文帝大怒,中原王朝就这样与高丽结下了梁子。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睺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途中遭遇大风,船多漂没,最后水陆两路军队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严格来说,这场战争,只是隋文帝对高丽的一次军事反击,并非主动征伐。

然而,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征伐高丽,就是主动的战争行为。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事实上,高丽早已派使臣来隋朝称臣纳贡,作为边陲国家,即使有礼仪上的不当之处,也情有可原。炀帝曾警告高丽的使者说:“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突厥]启民[可汗]巡彼土矣。”这完全是一个借口。

隋炀帝此次征讨高丽,全军共计113.38万,号称200万,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最后因指挥失误等原因,隋军大败,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水以东。

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隋炀帝,没有想着让天下人休养生息,反而于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又连续两次征战高丽,结果都以失败告终。隋炀帝耗尽了国家的元气,最终将隋朝送上了不归之路。

历史的舞台让给了大唐,然而大唐也跟高丽死磕上了。唐太宗破降突厥、平定吐谷浑、灭高昌后,将目光锁定在了这个东北小霸王身上。

于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揭开了新的东北亚大战的序幕。这次出征失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征服高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直到晚年,太宗还在命蜀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引起山民起义,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可见差一点儿,唐太宗就落得跟隋炀帝一样的可悲下场了。

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其实,隋唐两代统治者不惜消耗国本,远征高丽这样一个边陲小国,很大程度是根源于历史的不安全感。

自西周灭亡之后,宗周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中原各国,由于内斗不止,力量分散,开始面临周边其他部族的生存威胁。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扫清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帝国和后来的汉帝国,不管是施行霸道还是王道,不管是施行暴政还是仁政,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屡次大兴讨伐北方游牧民族,有效地维护了中原农耕民族稳定的生活方式。

不过,形势也有变化。就在秦汉大一统之时,北方游牧民族也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帝国,那就是匈奴帝国。它先后征服草原上的各个民族,建立起东达辽东平原、西至天山南北、北控西伯利亚的庞大帝国,与秦汉帝国不相上下,并对后者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原帝国因而不得不以强有力的姿态,动用一切资源,倾举国之力,与北方草原帝国展开殊死搏斗。

高丽的命运

秦汉第一帝国灭亡之后三百多年,中原迎来了隋唐第二帝国,在此之间,中原大地已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原民族处于百废待兴、养精蓄锐的关键时刻。然而,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都迫不及待地发动对高丽的大战,其中的原因当然不简单。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对左右大臣讲: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高丽》

唐太宗说的“天下大定”,既是指国内统一,也是指北方草原民族的没落。自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对中原王朝构成主要威胁的北方势力已被分割瓦解,自秦汉以来的草原民族侵扰中原的问题,此时已不再发生,北方少数民族已被中华文化同化。唯有东北地区还保有特色文化,在此地区建立牢固统治的国家,成为此时中原王朝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至此注定了高丽逃不掉的悲剧命运。

更何况,高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小动作表明,它绝非一个安分守己的国家。武德九年(626年),高丽阻塞百济、新罗前往唐朝朝贡的道路,三国间互相侵扰。贞观十五年(641年),半岛局势大变,百济国王更迭,挑起与新罗的战争,后与高丽结盟,破坏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均势政策。贞观十六年,高丽强硬派渊盖苏文杀荣留王,另立新主,无视唐朝的宗主国地位。这一切虽然没有侵犯唐朝的边境,却让唐朝看到了高丽蠢蠢欲动的小心思。

另外,虽然在隋炀帝时期,北方突厥民族已经分为东西两部,不成什么气候,但是突厥跟匈奴一样都是骁勇善战的马背民族,隋唐两朝统治者都担心东突厥会与高丽联合起来。

所以,唐太宗为了杜绝“丧乱方始”,必须先发制人,对高丽进行毁灭性打击。

事实也证明,高丽这个国家的确有窥伺中原的军事潜力,这可以从它屡次击退隋朝大军看出来。隋朝在平陈的时候只动用了50余万的兵力,而面对远比陈国弱小的高丽,却先后共计出兵200余万。唐太宗对高丽的多次征伐中虽然有一些取得了胜利,也占领了一些城池和土地,但是高丽政权依然苦苦支撑,拒不投降,可见这个民族的彪悍和韧劲。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依照太宗遗愿,攻打高丽的计划被取消。不过,一向暗弱的唐高宗继位后,竟然也视高丽为自身的威胁,必须要除之而后快;而此时高丽爆发内乱,乾封元年(666年),掌权的渊男生、渊男建、渊男产三兄弟(渊盖苏文之子)受人挑拨相互猜疑,大哥离开平壤城视察,有人进谗言离间,对两个弟弟说:“哥哥十分厌恶你们逼迫他,计划铲除你们。”但是,弟弟们并不相信。又有人对哥哥说:“两个弟弟打算把你驱逐出去。”于是,哥哥派间谍前往平壤探听消息,弟弟捕获该名间谍,立即假传国王高藏王诏令,哥哥心生畏惧,不敢回到平壤,没办法只能请求唐朝出兵平叛,这给唐朝提供了可乘之机。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 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江畔,高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擒高藏王及渊男建,高丽亡国。

谁都想不到,这块硬骨头,隋炀帝、唐太宗两代雄主都没有啃下,却被后世眼里软弱无能的唐高宗李治啃了下来,这真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