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7日,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视编导石征先带着对《淮海战役》的探访之心,来到粟裕的面前。当时,粟裕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不要过多谈话,于是工作人员规定了只有20分钟的采访时间。
粟裕对时间的限制却置若罔闻。他对石征先说:“原来的时间限制作废,我给你4个小时,中午饭也在我这里吃。”这种慷慨豁达的态度让石征先感到意外。
粟裕敞开心扉,直截了当地表达:“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句话的发表让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惊。粟裕的秘书试图制止他,但粟裕不为所动,坚持继续谈论淮海战役的方方面面。
石征先回忆说:“这句话让我震惊,当时就做了记录。”这是因为这句话与邓小平曾说过的“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相呼应。在淮海战役时,成立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五位领导组成,其中邓小平是总前委书记,是这场战役的最高领导者。
那么,为何粟裕也会说出类似的话呢?
首先,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确实出自粟裕之手。他早在战役前就提出了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战略计划,并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认可。
其次,在淮海战役爆发后,粟裕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提案和领导作用使华东野战军成为这次战役的主力部队,出动了强大的兵力,展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粟裕在战役中的实际指挥功绩是不可否认的,深刻地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因此,粟裕的说法并非是在争功,而是对自己在淮海战役中的战略谋划和实际指挥的客观表述。他的豁达态度和对战役的真实回顾,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使淮海战役的英勇事迹得以更加全面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