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具备相当程度的天文历算基础,完全不可能读懂《十三经》或者“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本帖于 2024-08-29 16:50:0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美国老师 编辑

zt

《尚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对于上面这二百来字的一段话,唐代官方教科书的解释道:

这长达9000多字的注释,全是天文学知识。这才是儒家经典的真实面目。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mid=2247490388&idx=1&sn=a09aefd1215537a9cce95a26a4cabb0b&chksm=e85b58b3df2cd1a5dd955e345062a2ec78eddc1e1abf0e9c84582cf793e64a25e8320bedf297&scene=21#wechat_redirect

 

众所周知,二十四史中皆有“天文志”“历志”,只要把这些读通了,便可以成为大天文学家。中国历史上,可有哪一个朝代将二十四史列为禁书?没有。

    我们再看《十三经》或者“四书五经”。必须强调的是,对天文历算一无所知的人,根本不可能读懂“四书五经”。

中国历史上,自汉朝以来,每一次历法修订工程的“总工程师”、“总指挥”,全部是儒生,无一例外。

因此,古代中国,秀才、举人、进士出身的数学、天文学、工程技术人才,数不胜数。古代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包括张衡、僧一行、郭守敬在内,按当今某些人的说法,多是“民科”。

明朝也是如此,《明史·历志》:

其非历官而知历者,郑世子而外,唐顺之、周述学、陈壤、袁黄、雷宗皆有著述。

明朝没有担任历官而精通天文历算,即业余钻研天文历算的著名学者,除了明朝宗室郑世子朱载堉,还有唐顺之、周述学、陈壤、袁黄、雷宗等人,他们均有专著传世。

回头看看四大发明到底是不是“科学”?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上千年来经过古代学者、工匠的逐步完善,得以验证的可靠技术,“科技科技”,科学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怎么能说“四大发明”不是“科学”?!

 

吴国盛教授偏执地说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过科学,那我再提出几个无人能驳的古代华夏科学例证,《墨?》中记载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这是不是“科学”?!三国时期的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撰写《割圆术》,其后祖冲之(429年-500年)继续提升圆周率的精度,这是不是“科学”的探索和迭代式进步?这样的方法论和意大利山猫学院有何不同?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是双重标准还是历史虚无主义?

牛津剑桥都至少是在1860年之后才有的。“自然科学与哲学”专业(教席)也是这时之后才可能设计的。马礼逊时代,尚无“物理”一词。“化学”也只是“炼丹术”之意,element被马礼逊及其后人包括1872年的卢公明解释为“金木水火土”而已。这种认知下又提前了一百五十年,要一个“伟大高深”的牛顿作甚?没有度量衡与时间秒,哪有什么力学加速度定律?不讲物理化学,还叫大学吗?没有理化课还有大学吗?

https://m.weibo.cn/detail/5056494415124773

二百年前罂国无科学 之一:“物理”“化学”两个单词与概念尚未形成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5050936811716714?_wb_client_=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