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的民族觉醒,联想到商鞅变法、北魏改革的编户齐民,到美国的多元文化政策

 

罗马衰落后,欧洲的统治者来自游牧民族,尽管统治者如军阀割据,地方化,但在全欧洲一个统一宗教下,民众可以在整个欧洲迁移。直到文艺复兴时,欧洲多数地方、多数人都没有强烈的与某个特定地域相联的民族观念。欧洲的民族觉醒要直到启蒙时代,随着统一宗教的约束力、认同感下降,世俗权力崛起,与特定地域相联的国家民族概念才兴起强化。比如,从此法国这个地盘上是法国这个国家法兰西这个民族。从某种程度百姓也被某种程度的户口化,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收税。欧洲国家也是在国家民族觉醒,国家权力强化后才变强大的。

大家知道:商鞅变法的一个重点就是将民众通过户口很大程度的固定在某地某种职业,从而秦王可以更有效管理、收税、征兵。商鞅变法时,打击的主要是贵族,当时贵族具有半独立的政治权力,不仅凭借他辖区内的人力物力可以叫板国王,也严重地减弱了国王对王国臣民的管理。

我对五胡乱华一段历史很感兴趣。五胡乱华,百年乱战的终结也是靠户口管理。

五胡乱华,第一先决条件是汉人帝国内部分裂,不是那种二个三个政权割据的分裂,而是上层人与下层人不再有利益共同体的认同,上层人之间也不再有权力分享的信任,是权力框架彻底碎片化的分裂。汉人即使有上千万人口,但已经很难有效的组织起10万人以上的军队。但凡一个官、一个将军能够号召五六万军队、管控一个或几个州郡,要么极度贪婪地剥削、不顾下层人死活的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甚至称帝),要么利用一切资源与另一个官或将打仗。这些人当中不是个个没文化、底层上来吃相难看、或者道德低下的,比如西晋末期的民族英雄刘琨就有文化出生贵族道德高尚。另一个证据是就是原来汉人帝国内地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都出现很多坞堡,有自己民兵、非官方统治机构的割据,小到一乡一镇,大的可以有几个县大。

第二个条件是少数民族,已经长期在长城附近甚至长城内生活,也部分汉化,但还是部落体制。这种部落内部非常团结、全民皆兵。这样凡是有五万人口以上的部落,能拉起二三万军队的,就可以独自挑战某个州郡的汉人政权或者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或者成为某个更大部落挑战汉人政权的加盟势力。一当这个部落的军事冒险成功,抢劫带来的经济利益进入良性循环,他们要么强迫失败地区的人成为奴隶,或者很多流散的其他部落或者汉人被“同化”加入,几年后就成为簇拥几十万人口的割据政权甚至王国。但这种快速扩张,其中的几大加盟势力往往保持比较完整的部落编制。一当战事不利,这些部落就会成建制脱离、反水, 甚至反手灭了原来的“主体”领导部落。

但是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部落在从黄河到贝加尔湖、从长白山到阿富汗广大地域有很多个,这样几十个团体的混战就像一个NBA赛季,200多年没能消停。最后北魏能熄灭这场百年乱战的一个关键是:作为小数民族游牧部落政权,经过几十年将所有想进入汉文化圈子的部落,编户齐民、拆散部落体制。从而重新建立起由皇帝通过官员管理家庭、个人的帝国体制。

讲了这么多,借古讽今,五胡乱华的兴起是因为大疆域内,已经经贸人口文化交往频繁的整体,因人性的贪婪内斗内战,变成一个分裂的主体民族,有意无意引入很多部落制的少数民族,最终摆不平利益分配,不得不通过流血战争来解决。(主体民族的上层人不善待下层人,贪婪的上层人和愤恨失落的下层人都不善待少数民族)最后流血到人口明显下降,相互因流血死亡得心痛,才停止仇恨,重新和平共处。现在美国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否在产生一个小号的五胡乱华的政治环境?主体民族越来越分散,鼓励少数民族建立部落情节,上层人不善待下层人,上层人贪婪,下层人愤恨失落。

有得人会说:华人作为少数民族别管白人这个主体民族因分散有什么后果,我们建立自己团结的部落,趁机从分散的白人手里获取利益,何乐而不为?那你明显没有仔细看那段历史,那些趁着汉人内斗内乱而趁势崛起的部落,经过几年或者二三十年的威武雄壮后,几乎全部被团灭。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