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金融史教程,很快来到的一个里程碑就是东亚的宋人发明了纸币。汉人在历史上率先把货币概念,从金银等贵重金属中抽象了出来。纸币在官府监督下的发行和流通,成功地解决了由于北宋时期工商繁荣,流通旺盛而贵金属短缺造成的通缩问题。看来使用象形文字的人,在具象的财富面前,反而有了抽象思维能力。
时间来到19世纪,被马背民族征服了的两次的中国人的金融知识已经远落后于西方,而且经济和贸易情报完全缺失。忧国的林则徐上书朝廷,惊呼鸦片贸易造成白银哗哗外流,国家很快将“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和清廷的焦虑,一只是短时一阶效应,二是误判国际市场上白银的真实价值。尽管白银是清朝的法定货币,但西人并不稀罕。那时欧洲人已经从美洲掠夺了大批白银,使西方的白银价格越来越低。英国佬用卖鸦片获得的白银,转手就买入了茶叶和丝绸,白银其实仍在清国境内。只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入民间,朝廷看不到而已。
更笨的是,死认银子的清国,让洋商将越来越不值钱的白银运到中国,换成黄金或丝茶,然后贩卖到欧洲赚取差价。宁愿眼睁睁看着洋商玩白银在东西方的差价获取暴利,而不是打开国门做生意,不要白银要英国的工业品。
鸦片战争结束后,鸦片贸易合法了,反自觉的现象出现了,白银非但没有流失反而流入。到1930年,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0亿两,白银流入确实使清朝货币供应充足起来,对刺激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清末的中国沿海地区看起来似乎更加繁荣和富裕,跟大量白银流入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