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惊讶,在西人眼中,历史就是属于文学范畴。因此,小说家参与考古,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帖于 2024-07-07 16:18:5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美国老师 编辑

在考证历史时,王国维先生首倡“二重证据法”,并称: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由此可见,考证历史时,考古只是其中之一,而另一部分则是文献史料(纸上材料)。

 

西方考古根本不严谨,参与者、主导者的身份有外交官、军官,更有小说家,

——这些人很多都没有学过考古学呢。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MTc2OTExMA==&mid=2247515045&idx=1&sn=9d9b3689cde1138ce68db6e1e67e74e4&chksm=cefb8edcf98c07caeadfe9503df9c1ca5e0f5dd099c4ae53e3d1eb6c5a468f68201fd8b3b3f4&mpshare=1&scene=24&srcid=0704WyVJD0mWPXB4pueP2E6W&sharer_shareinfo=1b8d63ece6ba1d122c5203ccc93f9742&sharer_shareinfo_first=1b8d63ece6ba1d122c5203ccc93f9742&ascene=14&devicetype=android-31&version=2800315a&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23C0LSJC13VJb1Ln%2F%2FC9ThLiAQIE97dBBAEAAAAAALZfFZqC8DU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X1NsGg6tCunLzdJfojUanwWQ9YrHoAJG67WdWFBo8%2BH%2FoiUJmBhXNy70rMxsqIFY4l0OjZXUBsBhCwEWGaO8OG2klZTaSTXNsPj3UDevGVOS%2BSwDd63P%2BKg7ODprfazoMFR914CMK%2FY6zDZEzLP6v3ktzONLvfYvoPa23W3RYoSru9wMzHkQ06drKpBz2QJVE08bKGVc6Fy1%2BwMsrTPl%2FLdnOkqF77NClUAr%2FeRU%2BX6I77gW3yQ5fvvSuAY%3D&pass_ticket=CQdSPkSWHObm55ieBeSXwbsI%2BT9ctugjPpEKdlPi7gGHluuCu2EriJlDG69uuTQh&wx_header=3

 

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Alarum的解释为“木鐸(duó)”。

这木鐸可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出品啊,别的地方没有。故此,德国传教士在对该词进行解释时特意标注“这是一种中国铃”(a Chinese bell)。

 

在现代英语中,Midwife的解释被修改为“助产士”、“产婆”、“接生员”,其中的“产婆”虽然保留,但西人可以辩称这是西方的“产婆”。只有“稳婆”才是带有浓厚华夏色彩的称谓。如是,经过大约200年的发展,华夏的“稳婆”就被改头换面成了西方今日之“助产士”。

 

再来看看英语中与数学计算高度相关的一些“度量衡”单位,如果没有这些度量衡单位,数学上的很多计算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数学和社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380页,Second 除了“第二”的含义,其另外一个解释竟然不是时间单位“秒”,而是“抄”写的“抄”,且注明“六十抄为一分”(or 60th part of a minute)。

小时,原来是中国小时辰。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15页,小时(Hour)一词的解释为“半个时辰”,“一点钟”。时辰,就是华夏的十二时辰的“时辰”。

 

下面还有一句关于“时辰”的详细注释:

 

“中国人把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因此有了上述表达。而欧洲-中国的书籍便称其为‘小时辰’。”(The Chinese divide the twenty-four hours into twelve 时辰,hence the above expressions. The European - Chinese books call an hour 小时辰)

 

小时辰,简称为“小时”。

 

看来,小时的概念,也是来源于华夏。

西史叙事中,英寸起源于古罗马,它们使用了一种测量单位称为“拇指宽度”。英语里的inch来源于拉丁语的uncia,意为十二分之一。即为一英尺的十二分之一。在英格兰,最初的英寸被定义为三个大麦粒的长度,这个长度称为“barleycorn”。14世纪时,英王爱德华二世颁布了“标准合法英寸”。十六世纪时,英格兰国会开始使用标准的英寸和码。

 

 

 

然而,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25页,Inch的解释却根本不是“英寸”,而是“寸”,并称“中国寸与英国寸最为接近(the Chinese 寸 is the nearest approximation to the English inch)”。

 

由此可见,Inch的原始含义并非“英寸”,而是“寸”。而且,中国寸(Chinese inch)与英国寸(English inch)最为接近,这世界哪有这么凑巧的事?

 

关于人们熟知的英里(Mile),西史叙事称,英里的概念亦源于罗马帝国。一罗马里,等于一千罗马步。罗马步(Roman Pace)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相当于人走一步的距离,大约0.75米;另一种则是人走两步的距离,即脚印中两个相邻左脚的距离,大约为1.5米,一千步就是1500米。而现代英里大约为1609.35米。

 

笔者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76页右下角找到了Mile这个英语单词,彼时其解释写得十分清楚,是“里”,即华里、中国的“里”,而非英里。英文注释为“or the measure of Chinese roads ”,因此,Mile就是中国道路的测量单位“里”。

 

西史叙事称,英亩(Acr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古英语时代。“Acre”一词的语源一般被认为源自拉丁语的“ager”,意为“田地”。14世纪之前,英格兰的土地面积单位是“hide”。一般认为“hide”的面积约为一英亩,而“hide”一词的语源则是德语中的“Hufe”。14世纪末,英田(Acre)开始用来表示一种特定的土地面积单位。

 

可是,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13页,Acre的解释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亩(the Chinese mow)。即中国的“亩”。而且还特别注明“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

 

 

希望通过《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西史辨伪系列破除迷云,唤醒更多的人,认清这个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代至清末)

 

 昆羽继圣 2024年06月19日 20:01 上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