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直升机俯瞰珍宝岛
残酷的血肉之争
3月14日,西北风卷着小雪,24点,三辆苏军坦克入侵我珍宝岛,从我方江汊的北口进,南口出。敌人的挑衅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到来。曹建华紧急调动部队,并在凌晨2点派出一个班上岛监视敌人,掩护我军登岛巡逻。但珍宝岛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太恶劣了,沟深、沼泽遍地,道路泥泞不堪,炮兵上不来,部队展不开。
3月15日凌晨,风停雪住。2点时苏军二十多辆装甲车闭灯前行,从珍宝岛北端登岛并进入树林隐蔽。同时苏边防军6辆装甲车载着三十余名步兵趁夜暗悄悄从珍宝岛西北端入侵,企图天亮后偷袭我巡逻队。我军观察哨发现情况,使用高音广播发出警告,令其退出我国领土,苏军随即潜伏在丛林中。
上午7时47分,曹建华命令营长冷鹏飞带步兵排和一个火箭筒班,孙玉国带一个步兵班,分两路登岛并迅速向土堤靠拢,与敌人形成对峙。同时调一个步兵连前出江边,准备登岛。
8时02分,入侵之敌以装甲火力和步兵轻重武器向我军猛烈射击,步兵在6辆装甲车掩护下向我守岛部队进攻。
曹建华指挥我岸边所有82迫击炮向敌装甲车开火,支援上岛部队。冷鹏飞指挥部队沉着应战,以猛烈火力将步兵与装甲车分割,同时指挥40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打击装甲车。这时敌三十余人迂回到冷鹏飞侧后偷袭,我方潜伏在左侧的警戒小组趁机开火猛击,毙伤敌人十余人。经过一小时激战,毙伤敌20余人,击毁装甲车2辆。9时16分敌人逃窜,我军打退了敌人第一次进攻。
之后,我军利用战斗间隙补充弹药、巩固阵地,并要求上级增援炮兵,做好敌人再次进攻准备。9时40分,苏军地面炮兵和坦克对我岸边阵地和岛上分队进行猛烈射击,接着又出动6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进攻。其中4辆坦克扑向珍宝岛南端窜入中国江汊,迂回到我守岛分队侧后。另外2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由岛北端我军的正面发起进攻,企图前后夹击中国守岛分队。苏军大口径火炮和高射机枪火力同时封锁了江汊,拦阻中国部队上岛支援。
曹建华当即命令岛上南北两路分队迅速靠拢占领土堤一线,同时派出民兵上岛输送弹药,集中兵力和反坦克武器抗击正面进攻之敌,并命令七五炮班长杨林率两个无后座力炮班上岛支援战斗。
杨林马上率两个班冲进被炮火封锁的江汊,发现4辆坦克成纵队高速驶来,便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隐蔽待机,待坦克驶近十余米远时,他们突然跃起,接连投出5枚反坦克手雷炸乱了苏军坦克队形并就势开炮,先头一辆T-62坦克中弹后闯入我军雷区,右侧履带被炸断。另外3辆坦克夺路逃窜,杨林命令在冰面上架炮跟踪射击,击伤掉在后面的一辆坦克。随后杨林带领两个班继续向岛内跃进。苏军2辆装甲车向他们冲来,杨林操炮开火击毁一辆,另一辆掉头逃窜,杨林操炮追射又将其击毁。
敌人除用大口径炮拦阻轰击我增援部队外,还以两架战斗机和一架直升飞机轮番俯冲盘旋,冷鹏飞中弹负伤,曹建华命孙玉国接替指挥。经过两小时激战,我军打垮了敌人第二次进攻。
中国炮兵部队炮火支援珍宝岛
13时35分,苏军纵深火炮、岸边坦克炮和其他火炮在炮兵侦察校射飞机引导下,对我军防御阵地和边防站进行大规模炮火袭击,持续时间达两小时。紧接着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掩护下,向珍宝岛发动第三次猛攻。他们向我防御阵地轮番冲击,企图以优势兵力将中国守军赶出珍宝岛。
15时30分曹建华命令我增援的反坦克武器上岛增援,此时岛上已集中了15具40火箭筒和7门75无后坐力炮。我军敢于近战接敌,采取几个战斗小组围打1辆坦克的战法,予以各个击破。
曹建华回忆说,那是一场真正的血肉与钢铁的搏斗,战斗异常残酷激烈。苏军猛烈的炮火把小岛炸得体无完肤,浓烟包裹着火团,爆炸的气浪将岩石般坚硬的冻土掀向天空,然后又像冰雹一般劈里啪拉地砸下来,巨大的爆炸和灼热的弹雨使整个小岛仿佛在燃烧;机枪喷射,铁甲奔突,手雷飞舞;双方士兵凄厉地喊叫,坦克装甲车打着加力,车屁股喷着浓浓的黑烟吼叫着在沼泽中挣扎,炮弹和装甲撞击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双方杀得难解难分,我军越战越勇,粉碎了敌人第三次进攻。
3月15日这一天,我军使用约一个营的兵力和简陋的武器装备与苏军五十多辆坦克、装甲车和一个步兵加强团激战近9个小时,顶住了6次炮火急袭,粉碎了3次进攻,击毁敌坦克2辆,装甲车7辆,击伤4辆,毙伤敌60余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国家主权。
珍宝岛反击战的胜利,使一向不为任何势力屈服的毛泽东主席极为兴奋。在紧接下来4月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战斗英雄孙玉国代表边防部队在大会上汇报我军为捍卫国家主权与苏修作斗争的经过时,毛泽东主席激动地几次站起来带头鼓掌,全场代表无比振奋。党的“九大”开成了一个团结起来准备战斗、抵御外侵的大会。
苏联举行阵亡士兵的下葬仪式
珍宝岛牵动了世界
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和建国后的几次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印、中越)相比,珍宝岛战斗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这一事件的战略意义之大,耗费之多,对国内的政治、经济的影响之深却超过了建国后历次军事斗争,是一场真正的战争较量。军事评论家认为,珍宝岛冲突是“二战”结束后,朝鲜停战以来最具有危险性的一次全面地区战争,甚至是一场核战争的导火索。在外交关系上,对中美、中苏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苏联的意图很明确,在中美矛盾也相当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美国不动手也应至少保持中立。基辛格感到事态严重,立刻向尼克松总统作了汇报。尼克松紧急召开国防会议研究对策。通过紧急磋商后认为:美国最大的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美国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全。更为可怕的是,一旦让中苏两国打开潘多拉盒子,全世界将被核战争毁灭。美国认为:只要美国反对,苏联就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同时应设法将苏联意图尽早通知中国。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上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对中国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勃列日涅夫气得勃然大怒,破口大骂:“美国佬出卖了我们!”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却显得很平静,他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他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前夕,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至2.5万吨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当量为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随后中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此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中美加紧了华沙大使级谈判,双方改变敌对立场,加快了建交步伐;1969年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面开始缓和,一场核危机与我们擦肩而过。
珍宝岛战斗后,中苏关系虽有缓和,但战争威胁并没排除。曹建华仍继续履行着保卫国家的责任,他动用有限资金将防区内低矮潮湿的藏身洞建成了钢筋水泥的永备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