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有趣的中国重卡三国演义。

改革开放之后,和其他行业一样,重卡行业也是见识到了国外技术的牛逼之处,于是就想要引进先进技术。所以80年的时候,由济汽牵头,联合陕汽和川汽,就共同组建了中国重型企业工业联营公司,然后跑到欧洲去引进技术谈合作。

不过啊,到了欧洲却碰了一鼻子灰。欧洲的重卡品牌强者如云,如戴姆勒、沃尔沃、斯堪尼亚都是佼佼者,可惜人家根本看不上咱,最后只有斯太尔这个公司愿意跟咱们合作,不过好赖也是拉来了合作了。

联营公司和斯太尔合作之后,就引进了人家的斯太尔平台,在国内生产斯太尔重卡,这就是为何一个小小的斯太尔,却能风靡全中国的原因。后来2000年的时候,随着联营公司一分为三,各家也都各自保留了斯太尔(陕汽斯太尔、重汽斯太尔、红岩斯太尔)的产品,这当然是后话了。

2000年,由于联营公司持续经营不善,原路做了分拆。原来的济汽就成了今天的中国重汽(这就是为啥一家济南的公司能以中国开头),原来的陕汽还是退回成陕汽,原来的川汽退回成了重庆重汽(期间重庆已脱离四川独立成直辖市)。

分开以后的故事就相当精彩了。

一、湘火炬的前奏

要说这几家公司分开后的故事,还得先说说湘火炬。如果把拆分之后的三家形容成魏蜀吴三国的话,那么湘火炬就是荆州,与三家公司都有着恩怨纠葛。

湘火炬这家公司,本来是株洲的一家国资企业,主业是制造卡车动力链当中的火花塞的。由于经营出色,照如今的话来说,也算是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所以早在1993年就在深交所实现了上市梦想(从股票简称就能看出来,那时候流行的还是三字简称)。

后来在1997年的时候,国资委对湘火炬进行了改制。这改制以后,大股东就变成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谓是呼风唤雨、不过事后来看却是臭名昭著的德隆系。

某某系在以前的资本市场上也是个专有名词,说的就是那些玩儿资本运作的集团。新疆的德隆系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大老板是唐万新。运作的巅峰时期控股了3家上市公司,不过后来也是落了个一地鸡毛,留给他的不是著书立说,而是铁窗岁月。

二、德隆系的伪善

接上文,2000年联营公司经营不善分拆之后,相当于老中国重汽三分天下,此时德隆系就冒出了从中搅和搅和的念头。

德隆系以湘火炬为幌子,先是找到了陕汽集团,口口声声称:造车是咱俩共同的目标,你有技术有设备有人才,而我可以给你提供资金,我也不多要,就占你51%的股份你看如何?

陕汽集团当时可没看出来德隆系的花招,还真的以为德隆系是雪中送炭来了。于是陕汽集团出设备出人才,德隆系出资金,便共同成立了如今重卡圈内赫赫有名的陕重汽。

说到底,这做实业的还是玩不过搞金融的,湘火炬仅出资二三亿便控股了如今年资产数百亿、营业额数百亿的陕重汽,妥妥的一个“二十万彩礼骗取千万嫁妆的故事”~

不仅是整车制造这个大姑娘,德隆系同时将触角伸到了产业链上游,手段也是一样,将陕汽集团内部的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统统收入了囊中。可谓是骗到了大姑娘,还得骗二姑娘三姑娘,非得把娘家的财产掏空了不可。

不过后来,在德隆系案发垮台,陕重汽被二次转嫁给山东小伙的时候,陕汽集团这个当妈的才认识到自己原来被德隆系这个渣男给骗了。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这个德隆系在把陕汽骗到手之后,又找到了重庆重汽集团,依旧是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手段、同样的花言巧语,骗到了重庆重汽这个比陕汽家境更加殷实的大姑娘。

话说到这里,实际上当时中国重卡的行业格局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动。当时全国五家重汽厂德隆系有其二,另外三家竞争对手则是一汽、二汽、重汽。论实力,德隆系已经是绝对的老大,论产业链和技术,也可以吊打其他对手。

本来有机会成为一代霸主,但为何德隆系的资本集团却只像鸟儿飞过天空一样没留下一点痕迹呢??说到底,还是心地不善,压根儿就没想好好对待这几个媳妇,想的本来就是骗回家打扮打扮然后再高价卖出去。

三、重庆重汽转嫁

说话就到了2004年,彼时德隆系风雨飘摇已被华融接管,开始了资产处置变卖的道路。

先说重庆重汽,这个比较简单明了。

重庆重汽娘家虽然也穷的叮当响,不过当时也是为了最终能给闺女找个靠谱的好人家,还是凑了些银子把卖出去的闺女赎了回去。

然后几番周折,找到了上汽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两家说起来都姓国,索性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上汽红岩。这就是?一家重庆的公司却由上汽控股的原因。?

再往后,上汽又找到了外资搞合资,于是便有了如今的上汽红岩依维柯。此乃川汽的曲折发展史。

然后再说陕重汽,这个就稍微有点复杂了。

四、谭旭光的雄心

陕重汽的故事离不了谭旭光,所以还得先插播一下潍柴动力的那点家事。

跟湘火炬一样,潍柴动力也是隶属于地方国资委的一家重卡产业链公司。不过两家生产的产品和经营的情况都不一样,湘火炬生产的是打火系统,且经营上风生水起;而潍柴动力生产的是发动机,但经营上却持续不善。

由于历史渊源的问题,潍柴动力当时隶属于中国重汽,属于中国重汽的子公司。1998年,谭旭光被任命为潍柴动力厂长,开始了潍柴的变革崛起之路,后来在2004年还成功实现了港股上市的梦想。

潍柴的崛起之路,就是潍柴和重汽之间的矛盾激化之路。这里面一方面掺杂着潍柴要做大做强与重汽要控制潍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掺杂着潍柴和重汽下属其他发动机公司(济南发动机和杭发动力)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当然了,这些矛盾最终都得到了解决,解决的方式就是上层直接将潍柴的股份从重汽划转到了上一级。同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谭旭光给潍柴找寻的振兴之路也一点没被耽误。

这个振兴之路就是扩充产业链,从发动机扩充到动力总成,从动力总成扩充到整车制造。

五、陕重汽的转嫁

承接前面德隆系变卖资产的问题,当时德隆系持有的湘火炬的股权正在被华融做整体出售。这时候,湘火炬同时也是陕重汽、法士特等公司的控股方,实际上就是一条几乎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一切,都被谭旭光看在眼里,他是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的。

不过,与老谭同时盯上这个机会的还有不少,其中一家还是与华融私交甚好的陕西万向。这个陕西万向不是善茬,让华融在拍卖的过程中设置了千辛万阻,还专门针对潍柴设置了多条壁垒。

不料,最终拍卖会现场,令陕西万向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不是拍卖会唯一的竞拍者。而另一个竞拍者正是谭旭光。

到了这里,大家估计都猜到了结果,潍柴动力最终拍下了德隆系对湘火炬的控制权(竞拍价格末尾数正是潍柴港股代码2338)。我们的主角陕重汽实际上就被转嫁到了山东,潍柴动力也如愿拥有了整车制造+三大核心动力总成的产业链结构。

时间再过二年,潍柴动力又以换股方式对湘火炬做了吸收合并,从此A股花名册上就少了湘火炬,取而代之的就是今天的潍柴动力,而A股代码的末尾数也正是338。

香港商界喜欢读三国,三国曾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将重卡行业几家公司写成一部小说,那也称得上是半部三国了。

微信公众号:峰哥读财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