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办报纸 申请简单 还巨赚钱 养活了所有民国大师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24-02-22 14:29: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03 bytes)

 

前言

现在移动自媒体时代,几乎是人均自媒体,碰到什么都可以发,那么假如穿越到民国时期,开办一家报纸或者杂志社要哪些手续呢?民国时创办报刊说办就能办吗?

民国办报 还真是谁都能来

民国办报有哪些手续?这个问题,其实文叔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帮各位小伙伴们问过了,可没想到老师也被我这个问题问到了。民国有新闻管制条例,但确实没有明确资料告诉大家办报需要走什么流程。那今天文叔就根据我自己搜集到的一些线索,和一些推测来和大家聊一聊,民国时期怎么做媒体。

后来文叔通过下列的一些信息当中似乎能看出民国办报申请条件的端倪。

第一条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这个法令本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一经颁布就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的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立即下令撤销《暂行报律》以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

第二条是,1914年,民国《出版法》共23条。其中规定:“凡用机械或印版及其他化学材料印刷之文书图画出售或散布者,均为出版。出版物发行时,应事先禀报和送交警察官署,并向内务部备案;出版物不得淆乱政体,妨害治安,败坏风俗,煽动曲庇罪人,揭载军事、外交等机密,攻讦他人阴私、损害名誉等,以及违反以上规定的各种处罚。”但1926年1月29日经北京报界强烈要求,北京政府段祺瑞下令废止此法。

大家发现没有?当年的新闻界其实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以至于北洋政府会迫于报界的压力,从而放弃新闻管制。

所以文叔大胆得推测,穿越到民国想要办报刊真的谁都可以办。当然一般也分官方自办和私人自办。官方就不多说了。私人的话,民国时期管理远远不如现在这么严格,没有太多审批制度。因为当年各省都是各大小军头的势力范围,各省的管理各不相同。

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对于办报都有一些明文规定,实行登记制,但是这些规定并不严厉,在实施中也较为随意。在上海,办一份小报易如反掌,可以“到公共租界四马路巡捕房有位专管小报的陆姓翻译那里备个案,这张小报就能出版了"。由此可见,民营小报的出版基本上没有多少制度性壁垒。

而且,在上海、天津等租界内,报纸处于一种很奇特的境地:“挂的是洋招牌,说的是中国话,不受中国管。也不受外国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很多影视剧里,报社很多都是在租界的原因。

上海申报大楼

相比之下,政府的主要手段都用在了查禁方面。一些报刊动不动就被当局查禁了。这有点像今天的自媒体,都是宽进严出,谁都可以办,但是查封很严重,就比如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仅半年就被查封了。

要说门槛的话,可能唯一的门槛就是“钱”,印刷机要自己买吧?场地要吧?写作排版要人手吧?民国时期购买一台印刷机大概在300大洋左右,因此就比如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湘江评论》时,直接就是没收印刷机。

老式印刷机

那如果民营小报门槛可能就更低了,创办一份小报,需要的现金较少,民营小报不像民营大报那样需要宽大的办公场所,创办者在自己的平房或者公寓里就能开始办公。在很长的时间内,大城市里小型印刷厂较多,印刷费用较少,白报纸价格低廉。这样,甚至“拿出十几块钱便能办出一张小报”。

甚至可以自编自撰,一般的小报只有两三个人,大一点的"最多不过五六个人,什么老板伙计,都在里面了"。各地有一些有才华但在仕途上没有什么出路的人,靠写小说或者为撰写稿件维持生计。因此,民营小报人才壁垒,和资金壁垒都不高。

有点文化办报 像极了现在的自媒体

也正因为入行宽松,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报纸数量激增。

大量新闻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五四运动后的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得以延续,民营报纸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高潮。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新思潮的传入,传播新思潮、新文化的进步报刊纷纷涌现。据统计,从1917~1921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年均200种。之后,新闻专业人才的持续输送,不断为报业的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使报业持续繁荣,直至“黄金十年”期间,民营报纸达到了发展高潮。

民国报刊亭

但是呢也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现得快,查封的也快,到1927年,全国报纸为628家,而1921年这个数字是1000多家,但是办报依然是很多人的追求,毕竟看报也是当时老百姓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如今天的自媒体一样也是前赴后继。

后来的《内政年鉴》中也提到到1936年总数达1763家,比1927年又增加了近两倍。”而在这1763家主要报刊中,仅民营报刊就占到了总量的1/3,且包括文人办报、商人办报以及官人办报等多种类型。

当年的报纸很赚钱!

如现在大家在头条上看到的文章一样,当时的报纸也讲究“垂直”。

它们以消闲和趣味性为宗旨,短小精悍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喜爱,民国的报纸杂志跟如今的新媒体一样盈利、变现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要刊登符合市民阅读兴趣的,八卦新闻或奇闻逸事,只有极大地满足了人性里的猎奇心,才能赚得金钱满钵,就比如下图这种,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呢?只能说时代在变,人性是没有变的。

当年的八卦文章

那当时办报纸是不是很赚钱呢?答案是,当然很赚钱,先不说报纸能赚多少钱,就说给报纸供稿的这些民国大V们能领到多少钱。

1934年1月,《大公报》开设《星期评论》专栏。它的基本作者队伍是以胡适为首的名流学者,包括丁文江、翁文灏、陈振先、傅斯年、杨振声等人。该栏刊发的文章是按篇付酬,每篇稿费40元,40元银元可是很大一笔钱,当时一个拉黄包车的平民一个月才9块大洋。

而鲁迅在日记中也记载了,他曾给《申报》写文章时,他的稿费是每千字6块钱,如果鲁迅先生一天可以写3000,他就可以赚18元大洋。所以鲁迅单靠写稿,一年就能收入20万。

茅盾平时也不断给《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等写稿,每月的稿费也达到40元左右。

这是写严肃文章的,那么写故事的呢?写故事其实更抢手,比如给《晶报》供稿的民国小说家包天笑(这是他众多笔名中的一个),每期只要交稿三篇,每月收入就高达80多块钱。

所以民国时期被称为文人的“黄金期”这是重要原因,只要你写得不差,都能有不错的收入,再不济就换个“兰陵笑笑生”一般的笔名,写点小段子,也有不错的收入。

申报创始人

那么报社方面呢?报社就更赚钱了,在发行量上,民营小报遥遥领先,当时《立报》 的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日销20万份,《实报》 的发行量一度达到日销14万份,而作为主流报纸的《申报》1926年的发行量是日销14万份。要知道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时,中国民众识字率在5%左右,你甚至可以理解成每个认识字中国人,人手一份报纸。

民国报纸,一般定价在两分到四五分。《申报》二十年代最初定价在两分一份,三十年代已经涨到了四分半,可见光发行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还有广告费。

下图两张图就是当年的广告费收据,四川的一家地方报纸《新新新闻报》的刊登“迳启者”广告面积是16寸,登报日期是民国38年刊登共3天时间,刊费是银元20.68元。《开平日报》的广告收据是买铺,也是3天时间,刊费是90元。可以想见当年的广告费有多少。

所有跟帖: 

难道左联那帮共产党员不是靠这些报纸养活的?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2/2024 postreply 15:45:38

那张看《申报》的是报业巨头,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87 bytes) () 02/22/2024 postreply 21:02: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