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在的資料, 中共出兵朝鮮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朝鮮。

来源: weed123 2024-02-08 13:21:4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7611 bytes)
回答: 歌声里的记忆(一)jiangshui8882024-02-07 11:57:43

 

細節一:抵抗侵略還是被裹挾上船

 

「我們大家那會兒對美國特別仇恨,大家說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了,日本剛侵略了一次,美國又來侵略我們。這次咱們不做亡國奴,咱們一定要參加『抗美援朝』,大家紛紛報名,沒有一個不報名的。」一位中共離休幹部曾向BBC中文回憶。

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抵抗侵略一直是這場戰爭的出發點。中國官方語境強調戰爭起因是美國支持的南朝鮮入侵金日成領導的北朝鮮共產黨政權,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威脅到中國的領土安全,因此中國被迫派出兵參戰。

這種說法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構建,北朝鮮稱,「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不過隨著停戰協議、中美建交、蘇聯解體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史學界普遍認為,是金日成在得到蘇聯同意和支持的承諾後,首先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動突然進攻。

原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的阮銘曾向BBC中文表示,實際上當時斯大林跟金日成之間的約定,毛澤東並不知道。毛澤東質疑來中國談判的金日成,是否有能力打下韓國全境,如果美國介入並登陸怎麼辦。「但是金日成拿出斯大林跟他談話的記錄,毛澤東就想2比1,斯大林跟金日成說要打,那他就反對不了。」

金日成領導的朝鮮共產黨軍隊突襲南方,在戰爭最初勢如破竹,當年9月初幾乎攻佔朝鮮半島全境。但7月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由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幫助韓國軍隊予以抵抗,9月15日成功實施仁川登陸,一舉反攻,改變戰略態勢,金日成軍隊很快陷入絶境。

10月,聯合國軍北部戰線已經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

面對這種危機局勢,毛澤東感覺非常為難z,阮銘回憶,「胡耀邦曾講,毛澤東在朝鮮戰爭時期幾天幾夜抽煙不睡覺,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政治局會議上有人是反對的,另外對美國的意圖也不是很了解,後來主張打的佔了上風,周恩來就說,在門外打比較有利。」

緊接著,毛澤東又收到斯大林的秘電,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朝鮮。

 

圖像來源,

AFP/GETTY

圖像加註文字,

朝鮮半島至關重要的三八線

細節二:中美的戰略誤判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最終,戰爭爆發近4個月後,中國入局。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電令中國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參戰。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後來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次戰役」,因此25日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了一場代價高昂的局部戰爭,但事後的諸多歷史材料顯示,這場戰爭存在諸多誤判。

就美國而言,參與戰爭的直接目的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時任總統杜魯門稱,如果任由共產黨武力入侵韓國,而未受到反對和抵抗,那沒有小國有勇氣抵抗強大的共產主義鄰國的侵略,那麼就如二戰爆發之前的局勢一樣,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就中國而言,即便參戰前夕,介入這場戰爭也是不情願的,因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台灣,而非朝鮮。

阮銘回憶,「中國比較意外,因為中國當時的下一步是解放台灣,實際上毛澤東是這樣打算,老百姓心裏也是這樣想的,那麼突然爆發一個韓戰(朝鮮戰爭),毛澤東1949年去莫斯科跟斯大林談就是希望解放台灣,斯大林也答應了,實際上當時斯大林看起來還留了一手,就是跟金日成之間的這種(約定),毛澤東並不知道。」

直至近些年,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紀念朝鮮戰爭的文章中也表達出類似的意見,「朝鮮戰爭之所以不可忘卻,是因為它發生在錯誤的時間。中國剛獲解放,百廢待興,還面臨著繁重的追擊殘敵任務,還有台灣和西藏問題亟待解決。不合時宜的戰爭徹底打亂了國內議程。」

約瑟夫·古爾登所著的《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 一書通過歷史資料認為,中國參戰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如果堅持最初的策略,打到三八線停下來,還原北朝鮮南下前的局勢,甚至,只讓南韓部隊越過三八線繼續往北進攻,戰爭可能都不會擴大。

中國政府曾反覆警告如果打過三八線,中國將出兵。當時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充當兩個陣營的溝通渠道。時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通過他對美國喊話,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絶不會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也向潘尼迦表示,美國越過三八線,「不會坐視不顧」。古爾登在書中披露,潘尼迦問周恩來,如果是韓國人越過三八線打過來呢?周恩來認為,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兒,中國不會動。

就在這些警告聲中,美國中情局則在報告中認為「中國人已決定不公開介入」。美國因此不顧這些警告,繼續北上,導致中國參戰,戰爭擴大。

聯合國軍指揮官麥克阿瑟

圖像來源,

AFP/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聯合國軍指揮官麥克阿瑟

基於這些誤判而爆發的戰爭,不禁讓人髮問,這場損失重大的戰爭究竟值不值得?

冷戰史專家沈志華認為,毛澤東在國內力排眾議堅持出兵的一個原因是要以此爭取斯大林的信任:說明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裏能夠擔當責任的一員。這樣才能讓中蘇同盟起到穩定新中國的作用。

如果這是中國參戰的目的,那目的顯然達到了,戰後蘇聯的援助源源不斷。中共剛剛建政,這一仗也客觀上提高其國際影響力。代價則是,這個剛剛成立不久的國家耗巨資參戰,國內的發展和穩定被大大限制,而且這一戰使美國回到東亞,「解放台灣」的日程也被擱置。

美國最初參戰的目的也達到了,即保住南韓政權。但之後消滅北朝鮮政權的目的未能實現,不過美韓自此建立軍事同盟,成為美國在東亞的戰略支柱之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