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出“冻死猪狗”的“三九四九”天了。中国民间冬天数九的风俗最早见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一书。可见至迟在1500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冬至以后气温变化呈二次曲线趋势的规律,谷点出现在三九四九的时间窗口里。时间点上不够确定,但对气候这个混沌系统而言,也可以了。
通过观天象,古中国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那么问题来了,连今天的孩子都会质疑上面的结论,既然日照增长,阳气始生,气温怎么会越来越低呢?
朴素的气象学在中国发端很早。汉武帝时期就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但这是实用主义动机驱动下的经验主义的归纳法。我在网上查了半天,发现2000年里没有任何中国人试图去理解,日地相对位置与气温变化趋势的关系。比如,搞清楚“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机理。
起步那么早,中国的气象学的研究理应是世界领先的。但事实却是,中国的气象预测技术在汉代之后,处于长期停滞的状态。究其原因,除了重表象轻机理的思维惯性外,还有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解读。他把“天人感应”学说看作儒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这就神秘化了天气变化,方便地把客观上难预测的气候,说成是上天的意志。
今天还有很多国粹,明明是自己偷懒不愿,或惧不快的结论而不敢求甚解,却借万能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忽悠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