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听秦晖讲韩非子,感悟到:从心理学上讲,孔子追求有秩序下的安全感,韩非子追求礼崩乐坏后的权力快感

来源: 2024-01-22 14:45:2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以家族、部落血缘纽带联系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尽管有阶级、有贫富差距,但毕竟有“亲情”,上等人吃肉、差点的也能喝汤。部落的精英更多的心思精力在于如何使整个部落强大,不被其他部落欺负、消灭。

周朝时,部落或诸侯国林立,部落或诸侯国里的上层人大概更多的时间、心思在于联合内部的穷人平民一起从其他部落诸侯国的竞争中获利。(不一定是战争, 也可以是某种经济手段,或者吸引你的部落成员离弃你的领导去投奔另一个部落。周文王就是因这个变强大)加上,西周时的诸侯国能高度掌控的地盘外,有不少不属于任何政权的野人和野蛮民族(比如不少野蛮民族是与诸侯国交叉居住的),这些“外人势力”存在使诸侯国内部矛盾被放在次要位置。

到孔子时,大概这些“外人势力”都被消灭或同化,诸侯国间的战争和诸侯国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样,孔子就看到了礼崩乐坏,和礼崩乐坏给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安全感。孔子的复古,就是希望回到由家族血缘纽带为联结的社会,因为他希望有”亲情“下的安全感。

到韩非子时,已经到战国后期,那时候已经彻底礼崩乐坏。从社会的大范围来看或者在剩下的几个大诸侯国,”亲情“已经荡然无存,道义也已经没有价值,只有弱肉强食。作为聪明人、强者,韩非子于是向帝王推销更残酷无情的学说、治国理念,(从商鞅变法更进一步的鼓励国王集权、鼓励压制弱势、鼓励消灭弱国),希望通过成为帝王师从而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享受权力的快感。最后,想使坏的不如会使坏的,被持相同思路的李斯算计而被杀,也算是”出师未捷人先死“。

从汉武帝独尊儒家开始,中国统治阶层是披着虚伪儒家外衣的法家治理。因为通过秦朝的二世而亡,汉朝认识到:彻底的赤裸裸的法家治理是难以长久的,因为彻底的弱肉强食很可能很快会反噬到帝王本身。就像韩非子本人,恶人自有恶人磨。在中国历史书里讲韩非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才华出众、被奸人所害,大概那些写历史书也是自认为才华横溢、想通过推销狠毒的学说来获得权力快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