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1930s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女士即便经济拮据也会花钱去买口红,以取悦自己,算是一种心理反弹吧。这种多少有点反直觉的经济行为,有一个调皮的学术术语“口红效应”。
2012有一篇论文“Boosting Beauty in an Economic Decline: Mating, Spending, and the Lipstick Effect”试图用历史数据和实验,探索经济衰退如何及为何影响女性的消费行为。经济衰退降低人们对非刚需产品的需求,这好理解。作者们把口红效应总结为,生活越不容易,女性购买可增强自身对配偶吸引力的产品的潜意识越强。他们的解释是,经济困境放大了竞争力强的男人的稀缺性。这个结论在我预料之中,不过是心理学家的一种常见的认知惯性,即人的行为和意念,包括审美,都是生存和繁衍使然。
其实,字面上的口红效应是经不起大数据的考验的。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一年,美国的口红销量下降了近7%,欧洲各国的销量也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我们用口红符号化买得起的非刚需产品的话,“口红”效应倒是屡试不爽的。请看下图:
我最近去过经济形势不乐观,货币贬值的中、韩、日,在大洋对岸观察到了一种很明显的口红效应,不过具象化在了美食上罢了。在中国,人们对前景没有信心不敢花钱,出现通缩。住房、汽车、国际旅游等big ticket items早就卖不动了,但唯有中低端餐饮业一枝独秀。小馆子,咖啡店,糕饼店几乎遍及每个街角,多数生意不错,感觉不出经济下行。
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同类产品之间档次的距离很大。比如,下面这个现磨咖啡(咖啡在中国是彻头彻尾的非刚需)只卖5元一杯的咖啡连锁:
也有很多价格高出一个数量级的高端饮品店,瞄准大都市的小资群体。它们当然没有瑞兴咖啡那么大的客户群,但比奢侈包包对经济低迷的免疫力还是要强得多。
更传统保守一点的普通市民也是负担得起,而且愿意去环境不错的角落,找到美的享受的。
比如,50RMB 一套的过桥米线:
粤式点心:
上海的生煎包(12 RMB)
亲民实惠型的菜品
豆瓣鱼(69RMB)
新疆大盘鸡(注意筷子是比例尺):
要排队才能买到的take home 冷盘:
大学食堂里的自助餐(12RMB):
为了证明上面说的是泛东亚现象,我贴几张分别摄于东京,首尔,台北的照片,都是价格很友好,人气很旺的小馆子。
不过,现在无论哪里,消费者对价格都是非常敏感的。所谓口红效应,就是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在刚需满足后,花钱买多巴胺也要性价比高,见效快的affordable luxury(国内译成“轻奢”)。这样的废话,还需要商学院啰嗦吗。
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早餐厅。诺大的餐厅好像就餐的就是几个海外华人。
服务真好,东西很丰富,我居然可以任性地要山东煎饼配丹麦卷。
排长队买早餐。
空荡荡的酒店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