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仲是陕西西安长安区人,出生于1903年,自幼接受了良好的系统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学校里的优秀生,乍一看也是一位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好似没有主心骨一样。
1926年,二十四岁的赵希仲在表兄的推荐下,成了黄埔四期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还加入了国民党。毕业后,他被分到了北伐总司令部见习,期间受到了老蒋的关注,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说不定后来也能成为国民党里的一个风云人物。
可是到了关键时候,赵希仲却退党弃蒋,主动跑到湖北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按理说,这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他咬牙坚持下去,至少也是一位开国功臣。
然而,这条路赵希仲又没有把握好,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他抽了风一样地擅自离开,脚底板抹油跑回了老家。后来,他参加了杨虎城的队伍,但是在部队一直发展不好,最后又跑到了红军队伍里。
这一次,赵希仲倒是耐着性子,苦熬了几年,从军事教员,逐渐做到了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可是皖南事变爆发后,赵希仲眼见新四军遭受了重创,心里又打起了小算盘,也不跟着部队突围,又叛变到了国民党的队伍里。
国民党还算不错,给他安排了一个上饶集中营的教官职务,主要负责被俘人员的感化工作。其实这项工作并不好干,赵希仲这段时间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被上司训斥、被同志们骂,两头受气。
后来,遭受重创的新四军涅槃重生,队伍又重新发展了起来,工作不顺心的赵希仲又动起了小心思,生怕遭到同志们的报复,找了个机会连夜逃离,跟国民党划清了界线。
这次出逃之后,赵希仲谁的地盘也不敢去,竟然隐姓埋名跑到了日战区,偷偷跑到义乌做起了小生意。可是日本宪兵队,也不知道从哪里搞到的情报,摸清了他以前的履历,随即就给抓了起来,扔到监狱里一直关到抗战结束。
1946年,获得自由的赵希仲返回了老家,却又被国民党特务给盯上了,无奈之下又逃到岷县藏了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返回了西安。此后,他隐姓埋名,掩盖历史,到甘肃兰州的农具制造厂谋了份工作。
但纸包不住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希仲即便是再隐忍低调,做过的事终究瞒不住。1968年8月,他的历史被揭开后,成了众矢之的,最终一头扎进了黄河里,结束了压抑的一生。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