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千里马,也是伯乐—徐悲鸿关门弟子原美院副院长刘勃舒 zt

来源: yzout 2023-11-12 11:46: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924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zout ] 在 2023-11-12 11:50:1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他是千里马,也是伯乐——追思美术大家刘勃舒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7-26
 

7月19日0时18分,著名中国画家、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7岁。刘勃舒擅长画马,也兼人物。作为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得徐悲鸿真传,重写生、讲格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别具一格。作为中国当代美术领域卓越的领导者,刘勃舒为中国画的繁荣、人才的挖掘、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以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积极倡导继承、坚守、创造,其理论坚持和实践成果影响了一个时代,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刘勃舒逝世后,全国美术界人士纷纷悼念追思,本刊特别采访整理了部分悼文,以寄哀思。此外,为立体展示刘勃舒的艺术人生、艺术创作成果、艺术语言风格等诸方面,我们还特别选摘了即将出版的《刘勃舒研究》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力图呈现一个鲜活、饱满的刘勃舒,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发展变革的一个侧面。《刘勃舒研究》项目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负责编撰,将于2022年10月正式出版。

斯人已逝,其艺术精神长存!

 

导读

 追忆|刘勃舒的“温度”

 缅怀|先生千古 艺术精神长存

 评说|刘勃舒艺术的筋骨和精神

 

 

刘勃舒(1935—2022),江西永新人。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美展中国画组主任评审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九届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顾问、研究员。

 

他有才情,有个性,一路顺遂。也因此,他成为了一个相对单纯,没有心机的人。他的本色也让他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不善于处理和协调。他对画、待人比较性情化,有些事没长性、怕麻烦,但有些事他认准了就会一直坚持,比如三峡刻石,比如为李伯安、黄秋园呼吁等等。我曾看到他用毛笔在宣纸上给黄秋园的儿子写的一封长信,语气诚恳,详述黄不为人知的成就,帮助他获得重视,很让我感动。这封信的复印件我已交给文联作为当代艺术文物收藏。还有画院画家刘昆得了白血病,他带头发动全院捐画捐款去帮助,他对老画家的照顾也都很用心……他身上有仗义的一面,热心热肠的事情做过不少。他支持和帮助过的画家几乎都是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反而对水平一般但有背景有靠山推荐的他会不给面子。总之,他的优缺点来自本色而不是功利的考虑。

——何韵兰(刘勃舒夫人)

 

追忆 刘勃舒的“温度”

(文字/刘卓尔)

刘勃舒的鞍马艺术在学术界有很重要的地位,已经有很多的专家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角度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后辈,我们听说过刘勃舒很多有趣的故事,感觉刘勃舒是一位很性情的人,所以更想了解一个有温度的、鲜活的、真实的“刘勃舒”。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刘勃舒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他传承了徐悲鸿的艺术,也传承了徐悲鸿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家的担当和方法。刘勃舒有教无类的责任感,贯穿于他的工作和生活。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我记得当时住的位置离央美只有三到五分钟的步行距离,所以我放学经常会跑到央美来玩。那会儿央美的大厅里会将学生们优秀的作品挂在上面,并且不定期地更换,我就时常能在上面看到刘勃舒的画作。”曾经也是中央美院学生的清华美院教授李燕回忆道:“刘勃舒先生当时给著名的教授当助教,那个时候能当助教都是专业能力非常强的,因为经常需要给教授代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顺智是刘勃舒的门生,说起跟着刘勃舒学习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我是197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工农兵学员,入学不久,美院开门办学,我们就去了陕西的户县农村劳动学习。刘老师是我们的带队老师之一,跟我们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户县,我们住在老乡家里。一周干一天农活,其余的时间写生,为农民画速写、画头像,刘老师也和学生一起画。由于学生的专业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很好,有的很差。所以半年后开始创作时,刘老师除了辅导画速写画素描的基础练习,还辅导同学们创作,他每天从早到晚,挨个进行辅导修改。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刘老师改起来虽然很费事,几乎是重新修改重画一遍,但是刘老师每天都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和示范,直到创作合格为止。在农村最苦的农活是割麦子,最累的活是挖塘泥、为河道清淤。身体单薄瘦弱的刘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卖力地干。就是在这样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我们和刘老师之间形成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考进美院的刘勃舒在徐先生家院内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胡伟1978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是刘勃舒的学生。据他讲述,刘勃舒作为美院的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非常关心他们的身体。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高润喜同样是中央美术学院78级学生。高润喜这样评价作为教育家的刘勃舒:“他的教学思想与管理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坚持人性的本真、艺术的本体、创造的天性。他的教学完全是个性化的、艺术化的。他不断主动发现学生和画家的长处,不断发现有潜力的人才,不知有多少人因此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人生。”

刘勃舒看见有新意、有创见的作品,总是会不惜溢美之词加以鼓励,这是一个教育家的高明之处。但是刘勃舒的称赞和鼓励是真诚的,他不会虚与委蛇、逢场作戏,因为他的艺术观念就是追求个性,在继承中创新。戴顺智认为,刘勃舒的艺术成就被严重低估了,其主要原因是,“刘老师过于低调谦虚,不太注意宣扬自己。”戴顺智说,“刘老师的思想观念远远超出同时代的老师。刘先生非常强调对笔墨语言和线条能力的锤炼和提升,他的马与徐悲鸿先生的马既有师承,又有很多的不同,刘先生的马是意象的、有表现力的、有音乐感的。这是我近几年才认识到的。”

刘勃舒以融汇古今、涉猎中外的眼光和胆识,勇于探索和实践,一步一步登上了属于时代的艺术高峰。他的思想超越了同时代画家对艺术的感悟和认知,他的作品、他的艺术实践,就很好地印证了他当下对艺术的所思所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在采访中用“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来评价刘勃舒。他说:“刘先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他还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培养、爱护年轻人,并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年轻人。他举办了非常多的展览活动,每次都会推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对于引领中国画发展有很大意义,对于艺术界也具有重要的贡献。在非工作时间,我经常能听到刘勃舒和张仃、林庸等先生闲谈。他们从未聊过个人的私事,聊的都是美术界的大事。他们经常探讨如何使中国画能更好地发展和创新,以及中国画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是为美术事业在思考、在奋斗。”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一封小学时期的信件,开启了少年刘勃舒与偶像徐悲鸿之间的缘分。多年以后,刘勃舒依旧可以将这封信的内容全文背诵。作为一名12岁的小学生,给声名远扬的艺术家写信求教,本不期待会有回应,却受到徐悲鸿的重视,并在信中回应“你好好读完初中即可应考艺专,那时,我必极愿意亲自指点你……”在一个懵懂孩童的心中,追求艺术的信念与热心就这样被点燃;发掘、培育人才的种子亦在心中埋下;一段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就此流传。

时隔多年,刘勃舒已从千里马变成了伯乐,又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千里马,为他们提供驰骋万里的机会。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故事是刘勃舒如何帮助青年才俊。

卢禹舜谈到刘勃舒,无比感慨地说:“没有刘先生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上世纪80年代,卢禹舜毕业于边远的黑龙江省一个综合性大学的美术系,感觉不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基本功扎实,希望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提高一下。不同于现在,那时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班的门槛很高,老师与学生的比例是一比一,招收的学员很少,山水进修班在黑龙江一共就两个名额,所以考试非常严格,竞争非常激烈。卢禹舜报了名,却没有得到准考证,非常沮丧。但是学校院系领导没有放弃,系主任再一次陪着卢禹舜来到北京,找到刘先生,看是否还能争取一下。刘先生看了卢禹舜的作品,觉得挺好,于是写了一个纸条:“请考虑该生参加考试的问题。”“我与我们系主任拿着条子找到国画系,国画系允许我作为一名没有准考证的考生参加考试。这样,我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另外一件影响卢禹舜人生轨迹的事件发生在1987年。当时卢禹舜被借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青年画家赵卫、陈平和陈向迅正在筹划一个三人展。刘勃舒向他们三人推荐了卢禹舜,于是变成了“四人展”。四个年轻画家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的观念,作品让观众耳目一新。刘勃舒主持和推动了这个“四人展”,并召开了一个长达三天的研讨会。展览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也是中国画研究院对“85思潮”中“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的一个回应,用四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来说明传统笔墨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创新的。对于四位青年艺术家,展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刘勃舒有一个习惯,看见期刊上有自己青睐的绘画作品,就裁剪下来,放在办公室的案头上。年轻的艺术家梁占岩就是这样被刘勃舒发现的。在采访中,梁占岩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刘勃舒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我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受益者。我在河北工作时画了很多大画,发表在报纸上,刘老师发现了我的画,很欣赏,于是就了解我的情况,调我到中国画研究院工作。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创作动力,觉得不好好画画就对不起刘老师,也对不起中国画研究院。”

 

 

徐悲鸿先生诞辰百年与廖静文先生及蔡亮、徐庆平一起参加纪念活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同样有此际遇,“于我而言,刘老院长的知遇之恩,是我终生感激难尽的”。于文江介绍,第一次与刘勃舒见面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个有他参加的10位山东美术家晋京展览上,朋友向刘勃舒引荐了他,刘勃舒同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就是于文江啊,我关注你的作品很久了!”这令于文江十分感动,然后接着便听刘勃舒说:“你想不想来中国画研究院?”受宠若惊的于文江答道:“当然想,做梦都想!”中国画研究院是全国美术家心中的圣地,调到中国画研究院工作,对于彼时30多岁的于文江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不过在当时他觉得这可能只是刘勃舒因爱护晚辈而开的一个玩笑,并没当真。没过多久,机缘巧合下于文江送展览作品到中国画研究院,遇见院里的朋友,他们都以为于文江是来办理入职手续的,并告诉他院里已经开会研究同意将他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于是在刘勃舒的办公室有了第二次的见面,这也是于文江第一次正式拜访刘勃舒,“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他对我的各类情况都做了深入的了解。随后,我很快便调入了中国画研究院工作,直到今天,这对我来说依然像梦一样”。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邢少臣也是刘勃舒不拘一格提携后进的经典案例。邢少臣在讲述他的艺术经历时说:“我进画院的时候,很多人表示反对,但刘先生很坚定。事实上,他先后调来的人,现在都是中国一线的重要画家,说明他的眼光是非常厉害的。”

除了将成熟的艺术家调到中国画研究院外,刘勃舒对一些尚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帮助也是不遗余力的。江西1979年去世的山水画家黄秋园,作品将传统和创新结合得非常好。但因为种种原因,至死也是默默无闻。上世纪80年代,黄秋园两个儿子带着父亲的作品到北京给刘勃舒看,想请刘勃舒评价一下。刘勃舒看到作品后特别兴奋,还带着他们去李可染家。后来刘勃舒帮黄秋园在中国美术馆办了画展,从此以后,黄秋园的作品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为了感谢刘勃舒,黄秋园之子要送刘勃舒两张画,刘勃舒说我不能要,画得这么好,就应该宣传。

 

 

李可染与刘勃舒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在采访中提到:“刘先生作为伯乐,既非常尊重和关心师长,同时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发展。每当他发掘到新的艺术家时,都会非常的兴奋,甚至会像孩子一样连蹦带跳的。”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也曾言:“过去中国画研究院是不养专业画家的,只有一些行政人员,还有服务人员,画院都是聘用的,没有编制。从刘先生开始,才开始养画家。刘先生调来了一大批画家,所以对于中国国家画院来说,刘先生的贡献非常之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同样非常感激刘勃舒的帮助,他说:“刘老师平常生活与平常心蕴含着温柔敦厚的人格境界,呈现一种朴素的大美,刘老师为青年学子所给予的宽厚情怀激励着我们后学不断精进和前行。”

 

 

2000年刘勃舒在中国画研究院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刘勃舒曾经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的思考和工作就不仅仅着眼于提携他能够遇见的有天赋的艺术青年,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和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卢禹舜谈到自己的经历时,感慨万分,饱含着对前辈们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中国国家画院的感情。虽然卢禹舜自己多次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得到了刘勃舒的提携和帮助,但是更重要的是刘勃舒作为中国画研究院的领导,其格局、风骨和担当,是后继者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巧合的是,卢禹舜曾经在2号楼的办公室就是刘勃舒院长当年的办公室。

刘勃舒的心思不仅放在中国画研究院的发展上,也花费大量的精力促进全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刘勃舒刚来中国画研究院担任副院长时,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国门初开,西方的现代美术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扑面而来。在“85思潮”的冲击下,美术界出现了“中国画穷途末路论”,实际上是否定了中国画传承的文化基础,引起了很多的争论,美术界的思想在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混乱和悲观。这时,中国画研究院组织和促成了几件事,一是几次中国画研讨会,二是几次很有影响的展览。这些活动传递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国画研究院自己的立场,并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和健康的学术氛围。这些活动离不开刘勃舒的组织和促成。

刘勃舒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做的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至今仍然以新的形式发挥着作用。如全国画院双年展和国际水墨大展这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展览品牌,都是刘勃舒主持创立的。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名称也有些变动,但至今依然是有学术影响力的大型展览品牌。

 

 

2014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刘勃舒八十艺术展”现场

刘勃舒还给中国国家画院留下了一个无形资产,就是领导带头用捐画的钱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志,或者在没有经费时带头筹资举办活动。如画院的画家刘昆生病,治疗需要的费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刘勃舒带头捐画集资,帮助刘昆渡过难关。在刘勃舒担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期间,是中国国家画院历史上最“贫穷”的时期。院里的大型展览、学术活动、一些年轻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等,费用多由刘勃舒带头捐画筹集。

刘勃舒在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领导时,正是中国画研究院的转型时期。从不设专职画家岗位到建立自己的专职画家队伍,至今仍然活跃在画坛的艺术家如龙瑞、王迎春、卢禹舜、赵卫、张江舟、谢志高、陈平、田黎明、梁占岩、于文江、邢少臣等,都是刘勃舒网罗到中国画研究院的。有了自己的专职画家队伍,就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作的环境。作为艺术家兼画院领导,刘勃舒一直致力于为艺术家打造自由的创作氛围。赵卫在采访中表示:“刘先生在任期间为画院创造了一个非常自由美好的环境。他总告诫我们说让我们回家好好画画,去画大画,事务性的工作由他来完成。还经常鼓励我们到农村和山里去,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地创作。那个时期,画院对我们来说就像家一样,很多人都长期住在画院里。在我们面前,刘先生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完全是一个开心果式的长辈。他兴致来了,还会给我们弹钢琴、跳舞,氛围非常自由而美好。现在我院刚落成的新楼,也是为了能让画院继续这样的传统。”

 

 

于文江 大匠之风——为恩师勃舒先生造像 中国画 50cm×50cm

 

缅怀 先生千古 艺术精神长存

刘勃舒 套马 98cm×228cm 1955年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结识刘勃舒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安中国画研讨会上,意气风发的勃舒先生豪情满怀地展望中国画发展的未来。第二次见他是他主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吴山明水墨人物画作品展上,先生热忱有加的致辞,令其慧眼识俊才、倾情助后学的精神品格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再后来,我有幸调京供职,与刘院长为画院改革发展之事多有交流沟通,并深为其谦虚耿介、热情的长者之风感动。

勃舒先生得乃师徐悲鸿先生提携及数十年精研术业,成一代大家。其以马题材写心言志,赋马以人格精神,令业界称奇。又执掌中国国家画院,为中国画事业克尽绵薄、殚精竭虑。他的逝世,是中国画艺术事业的重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师长。君子之风,山高水长。愿勃舒先生安息。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刘勃舒先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名家名师。他在艺术立志的同时心怀广大,始终坚持崇高的艺术理想,奋力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在笔墨语言上研究新理新法,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水墨写意的体格中开创出感性表现的崭新意境,以奔马为主题的作品堪称“一洗万古凡马空”,充满了雄强的艺术生命力,透溢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刘勃舒先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外艺术碰撞交融、艺术思想纷繁异变的情势下,一方面坚持弘扬中国艺术传统,在中国画发展的重大课题上方向明确,文化立场坚定不移,倡导守护传统、守正创新;另一方面,他特别注重发现新人、扶助新秀,鼓励青年画家大胆探索,敢于突破传统、超越前人,组织领导了大量为中青年画家搭平台、推新作、展形象的学术活动。他为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勃舒 白求恩 纸本设色 159cm×190cm 1979年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勃舒先生是誉满国内外的大家,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努力实践的思想者、教育家、艺术家,更是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领导者。他的离世令我悲痛不已!

先生作为教育家,其教育成果最为丰硕,培养了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也发现了大批人才。作为美术家,其创作实践成果最丰厚,创作了与时代同步伐和个性情感独步于中国画坛的精品力作。作为卓越的美术界领导者,他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关键时期积极倡导继承、坚守、创造。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影响了一个时代,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刘勃舒先生的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令人悲伤!令人悲痛!愿先生一路走好!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惊闻刘勃舒先生辞世,万分悲恸。刘勃舒先生是著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刘勃舒先生的艺术,在继承徐悲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充满现代精神,洒脱奔放、自成一格。作为享有极高社会声誉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刘勃舒先生在文化艺术领导岗位上兢兢业业数十年,在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提携后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刘勃舒先生一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美术馆的事业发展,分别于1963年和1998年将两件代表作品《人欢畜旺年丰》《双马》捐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们相信,先生虽然驾鹤仙逝,但他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其艺术成就和艺术精神必将永存。刘勃舒先生千古!

刘勃舒 下乡 纸本设色 134cm×282cm 1956年

马锋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刘勃舒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上,他追求格调高雅、笔墨豪放玄妙、造型风格独特。他擅长画马,创作了一系列以马为主题的代表作品,以马寄情,以马言志,万马奔腾,体现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也表现出刘勃舒先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刘勃舒先生是美术界令人敬重的领导。在领导岗位上,他不求名利,率性坦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美术人才培养,致力于推动中国画的研究、传承、交流和创新,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勃舒先生的离去,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对刘勃舒先生深切缅怀,永远怀念!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中国画学会会长):回想多年来刘勃舒先生对我的指教和栽培,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作为教师,刘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着鼓励和点拨,他在学术上立足传承与创造,在人文精神上立足崇德尚群紧跟时代,开拓创新。刘老师与许多老一辈先生一样,在作画、做学问、做事、做人达到高度的一致,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后学。刘老师提携后学,无私帮助青年学画者,极大地推动了众多中国画青年学子成长之路。先生一路走好!艺术精神永存!

刘勃舒 奋蹄 纸本水墨 210cm×90cm 1982年

刘万鸣(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勃舒先生是我尊敬的艺术家老前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美术创作,并提携、发现了诸多青年艺术才俊,很多现今活跃于艺坛的美术家年轻时都受过先生的帮助,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刘先生不仅是老一辈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他对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和提携,他对中国画创作和中国画理论未来的关注和贡献都是巨大的。

谢小凡(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沉痛悼念我们的老院长刘勃舒先生,刘勃舒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就在上个星期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展览上,刘勃舒先生坐着轮椅前来观看,和我亲切握手,他的眼睛满是笑意,一如20多年前那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从来没有因为声名和地位而让人感到有距离。我们谈中国画创作,也谈家乡风物,他时而狡黠笑容,如同孩子般天真……他爱马画马,并赋予奔马以时代的精神与气质。他的艺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各大机构收藏,他的名字会被记住。他识才重才,从不吝惜自己的声名为青年才俊铺路站台,给予无私的提携与帮助。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主持召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研讨会,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为新世纪中国画呈现出传统与创新的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先生驾鹤西去,音容笑貌宛在,艺术精神长存!

刘勃舒 双饮 纸本设色 96cm×60cm 1997年

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日晨,惊悉老院长刘勃舒先生仙逝,深感痛惜。在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的10余年间,刘老坚持“继承与坚守”的艺术主张,中国画研究院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成绩卓著。近几年,但凡画院有重要活动,他都能不顾行动不便和路程远,欣然前来为活动添彩。刘勃舒先生驾鹤西去,是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美术界的巨大损失。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众所周知,刘老院长是早年作为“天才小画家”被徐悲鸿先生发现的,一路走来,他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无论是他的艺术造诣还是人格魅力都令我辈折服。多年来,刘老院长坚持鼓励青年画家大胆探索,敢于突破传统,并组织领导了大量为中青年画家搭平台、推新作的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众多中国画青年学子成长之路,其中有许多已成为当今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继承与坚守”是刘院长的艺术主张,他在中国画研究院主持工作期间,坚持按照前辈大师们的脚步努力将中国画研究院建设的道路坚持到底,并立开拓之业,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在许多问题上为中国画的生存和发展找问题、树信心,同时研究中国画在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规律,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勃舒先生的逝去让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

刘勃舒 八骏图 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02年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院委、国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回想起与先生共事多年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君子之风,山高水长,愿勃舒先生安息。勃舒先生天资聪颖,年少时便显露出出众的绘画才华,得徐悲鸿先生赏识提携的故事曾是美术界盛传的佳话。勃舒先生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在笔墨语言上研究新理新法,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水墨写意的体格中开创出感性表现的崭新意境,其以马为题材写心言志,赋马以人格精神,以书入画,劲健酣畅。

与勃舒先生在画院共事数十载,深感其性情豪爽、性格耿直、为人磊落、敢于真言、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努力实践。他不但善于画马,而且还是画界之伯乐,几十年来慧眼识人才,给美术界挖掘和培养了很多俊才。在他主持中国画研究院工作期间,无论对学术、创作、人才培养,还是对职工生活都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功劳。他主持召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研讨会,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为新世纪中国画呈现出传统与创新的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晓阳(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勃舒先生一生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画研究院工作期间,培养、发现、提携了一批青年学者和艺术家,如今很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勃舒先生在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期间成绩斐然。特别是在中国画研究院的学术建设上,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美术持续前进的重要推动者。即便在退休之后,勃舒先生也依然关心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在继承和恢复中国画传统以及发扬写意精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勃舒先生的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损失!愿刘勃舒先生艺术精神永存!

刘勃舒 春风梳柳展翅抒怀 纸本设色 95cm×350cm 2011年

赵卫(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对于刘勃舒先生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刘先生作为画家。性格非常率真、直白、坦荡,不张扬。被徐悲鸿先生破格录取,虽然继承了徐悲鸿画马的传统,但是其笔下的马在笔墨上得到很大的发展,也奠定了其在美术界的地位。2.刘先生作为领导。刘先生在任期间,国家对中国画研究院的经济支持比较有限,他经常去找企业集资赞助,有时带头卖画换取经费。3.刘先生作为伯乐。刘先生既非常地爱护师长,同时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发展,在刘先生当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后,他非常善于发现人才。每当他发掘到新的艺术家时,他都会非常的兴奋,甚至会像孩子一样连蹦带跳的。

舒建新(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此生我有幸在1995年来到他的身边成为他工作的助手,在同他近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我受益匪浅,有太多的记忆让我终生难忘……。数十年来老院长一直关心着晚辈学子在艺术上的追求,勃舒老的艺术精神永存在我的心中。而今,斯人已去,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成为永久的追忆……

沈启鹏(艺术家、南通大学原副校长):30多年来与刘勃舒老师相识相知相交的一幕幕场景,透过泪水尽在眼前……回顾自己从艺60多年的历程,艺术水准的提升有二次重要契机,一次是借调江苏省国画院工作的三个月,第二次是在中国画研究院研修的一年。而北京的这次学习更为重要,这确实是对我自学之路坎坷人生的重要补偿和关键历程。

1987年,我得到中国画研究院第二届研修班的招生讯息时,招生工作己结束,刘院长批准我免试入学。招生规定学员应在35岁以下,我是42岁的超龄学员,离开妻儿家庭背负行嚢满怀期望到京城求学。研修班的各个学习阶段,刘院长都要到班上看看,问问情况,与学员们交流。一转眼两个学期就要过去,为了求得更多指教,我与安徽的汪涛同学相约,结业前在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举办画展。刘院长看过作品后欣然同意以研究院名义举办,并亲自为画展撰写序言、主持开幕式和画展研讨会、接受媒体访谈,为我们的画展忙碌了一整天,令我深深感动。

我的心中会永远铭记这位国画大家、伯乐兄长!

 

评说 刘勃舒艺术的筋骨和精神

(陈明/整理)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主编):刘勃舒君少年时期学徐悲鸿先生画马,虽然技巧稚嫩,但已开始注意在写实中追求神韵,所以得到徐先生的赞扬鼓励。待他进入中年后,仍然坚持画马,而且不满足早期探索的技巧,注重在写生的过程中深入观察体验,绘画语言更追求马的形神。“文革”期间,我们中央美院教师在邢台、石家庄下放劳动时,刘勃舒常常偷闲到马厩旁写生,那时他聚精会神专心速写的情景,今天在我的脑海里仍记忆如昨日。正是他积累了丰富的写生素材,所以动笔创作时能信手拈来,随意自由,充满激情。学徐悲鸿,又不似徐悲鸿,画出了自己的风格,语言实中追求写意,飘逸着神韵,可谓在当代艺术家中画马一绝。

贾方舟(批评家、策展人):进入晚境的刘勃舒,虽然因病休养,身体常常力不从心,但只要精神尚好,总想立案挥毫,在自由抒发中重现当年英姿。也恰恰因为已入耄耋之年的他作画时不再有任何思想负担,一任笔走龙蛇,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仿佛进入一种彻底解脱的灵魂状态,疾风劲草,恣肆狂放。如石涛所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在笔锋下掘出生活,在尺幅上去其毛骨,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正是在无所谓“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的时候,才显现出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光华。

刘勃舒 万马奔腾 68cm×250cm 2011年

刘曦林(书画评论家、美术史论家):勃舒先生是好动的人,正如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他喜欢弹钢琴,喜欢指挥交响乐,甚至喜欢嘶鸣跳跃的斗鸡,他的马也几乎都在运动中,不是奔马就是舞马,都有舞之蹈之的节奏感。他的音乐感修养了人生,也修养了笔墨。为了节奏感,他特别留意于势,特意塑造了马蹄将落尚未落地的瞬间。或题“踏雪”,或题“暖风”,或题“游弋”,或题“独舞”,或题“逍遥行”,或题“草上飞”,或题“雪尽马蹄轻”,总给人留下情绪的和诗意的联想。刘先生和徐先生有许多共性,也有许多不同,他们都不画鞍马,而画奔马,但徐先生又多了些静马沉思,刘先生仍然与马共舞,却多了些生命的跃动与筋骨独立的精神,此乃个性之把握使然,也是他以身心与马共舞使然。

程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勃舒说:“画禽兽要求能于形似中见筋力,于筋力中传精神,且得生气。画马必求其精神、筋力。精神完则意出;筋力劲则势在。”一个“瘦”字未免过于表象;“筋力”二字则更贴切。既是造型的风格,也是笔致的意味。所谓“筋力”,筋劲有力之感,瘦劲有力之态。“筋”者“劲”也,力的审美感觉。有若铸刻的金文,贯休硬朗的线型,宋徽宗的瘦金体,乃至消融掉所有肉感的贾科梅蒂的骨相雕塑。当我们用审美眼光看刘勃舒画的马,则是放浪形骸于旷野,驰骋胸臆于云天的精神自在;它(他)不受驱役,了无羁绊,超然于利害,自在奔腾,啸傲寰宇。耿介与筋力,人格特质与审美特质,是刘勃舒艺术风格“内蕴于质”的秉性。

刘勃舒 菊花青血汗马 115cm×55cm 1982年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以杜甫“戏拈秃笔扫骅骝”的诗句来描述刘勃舒先生的作品,再也适宜不过。我甚至觉得,当世画家以马为题材的作品能配得上杜甫这句诗的,也只有勃舒先生了。许多年来——也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刘勃舒的风骨峻烈、天机飞动的骏马,始终是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个具有精神刻度的符号。在这里,所谓的“秃笔”,意味着一种只有时间才能赋予的尊荣状态:内含筋骨,外耀锋芒,通体闪耀着守望者的意志与灵韵;而“戏拈”则是“超超玄箸”“乱头粗服写《离骚》”式的意匠,它与其后的“扫”相呼应,淋漓尽致地呈现出现代绘画所要达到的创作状态。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刘勃舒的身影掠过新中国以来美术界几代人的更替,他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的历史篇章。吴作人先生任中央美院院长时他任副院长,李可染先生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时他也任副院长,在李可染先生1989年去世后他执掌中国画研究院至2003年退休。刘勃舒扶老携幼忙碌在一个美术界大家庭中,每一时期的创作都凝聚了他的艺术才智,而满天下的桃李芬芳更是对他平生劳绩的回报。从学院到社会、从教学到创作、从个体到组织、从写实到写意、从严谨到自在、从自在到坚守,艺术人生所演绎的春夏秋冬,不觉成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责任。

刘勃舒 黑骏 120cm×68cm 1986年

郑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勃舒画中笔墨,纷纷扬扬,潇潇洒洒,一笔追着一笔,一墨衬着一墨,有气势、有境界,看得你心潮澎湃,却又云里雾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象与意、虚与实,不断反复生成。刘勃舒的画仿佛都留有触点,引发人的想象,进而扩大其绘画的意涵,延展其意义空间。中国画讲究的就是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看见的是眼前事物,想到的却是人生意象。诗书画,三位一体,而诗,是远方,是意境所在。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一传统依然体现在刘勃舒的绘画,贯穿在他的绘画情思与笔墨情致之中。看刘勃舒的画,十分亲切。一睹其画,如见其人。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正如人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刘勃舒的艺术之所以独具个性,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就在于忠实地遵循乃师徐悲鸿以自然、生活为师的教导,并与其突出的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自然、生活为师使刘勃舒获得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并演化出鲜活的艺术形象,对个性的张扬则使其艺术得到了新的升华,形成其特有的“勃舒马”——一种来自自然但又超越自然的精神化的马,它既不同于徐悲鸿的健硕奔腾的赛马,也大异于赵望云的敦厚温顺的农耕之马和韩干那豢养得饱食终日的富贵之马,而以其筋骨嶙峋、桀骜不驯的个性和意笔书写的风格独立于美术史。

 

 

刘勃舒 师为古之伯乐所不及 120cm×68cm 1998年

李虹霖(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刘勃舒笔下的马显示了自由奔放、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创新的现代精神。刘勃舒在画马上的变革,不单单是造型、笔墨的变革,也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审美需求的变迁,也可以说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刘勃舒的创作显示了中国画家在世界文化背景上开拓思维并寻求中国画现代形态方面的努力。坚守传统,但不是固执于表面的形式,继承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本质精神,将传统的笔墨语言、结构张力、意象意境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形式美感,方能最终达到新的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结合,现代的形式与中国艺术传统风神的和谐统一。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加以纵向考察不难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刘勃舒的艺术探索无论在语言风格的演进还是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都显现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激情澎湃的品质。他不囿于时代的束缚,也不盲目跟随流行的题材,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不为时风所动。在其1980年代之后的变革期,无论绘画语言还是题材内容,都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创作模式,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草书般的狂乱线条代替了井然有序按照结构勾勒的线条;笔墨的浓淡干湿枯代替了写实性造型语言的结构关系,造型的体积感和写实性消失不见了,留在纸上的是点画飞动、皴染俊逸的墨迹。形体的解放,留给画家巨大的表现空间,笔墨的挥洒自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马之动态如“燕舞飞花”“蛟龙入海”,真可谓“出入风雨,卷舒苍翠,走造化于毫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