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36年的孤勇人生,揭开历史残忍的一页

 

编 辑:米丽萍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2014年2月27日,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昭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今天是第9个国家公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记住一个人。
她就是美国华裔女性张纯如,在她36年的孤勇人生里,以一己之力,写了一本改变很多西方人认知的著作——《南京大屠杀》,是对南京大屠杀首次用英语进行的全面研究,被评为“二战过程中最果敢的论述,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没有‘南京大屠杀’的详细描述”。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评论说,“因为张纯如的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将不会再发生。”
记者理查德·罗斯塔德这样称赞张纯如:“张纯如点燃了一支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我们不应让这火把熄灭。”
正如张纯如所说,“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
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血缘深处的南京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
她的父亲张绍进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母亲张盈盈也是哈佛大学博士,从事生物科学研究。
张纯如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其祖父张廼藩(1905-1998)曾任蒋介石侍从室处长,外祖父张铁君是民国报界极负盛名的报人,曾担任《中华日报》的总主笔,父母都在伊利诺大学任教。
她的外祖父母都是南京人,1937年末,日军逼近南京,张铁君当时在国民政府任职,他从水路撤往湖南,和妻子约定在芜湖会合,然而苦等四天,仍不见妻子踪影。
最后一天,官船即将起锚,张铁君绝望地对着江面呼喊妻子的名字。就在这时,从远处驶来的一艘小船上传来了声音,“我在这里!”,那正是他的妻子。一家人由此侥幸逃离南京大屠杀,辗转到台湾,后来又移民到美国。
扬子江边的生死聚散,经过张盈盈讲给张纯如,成为一段深刻熟悉的家族故事。
 
1972年,张铁君夫妻也移民美国。张铁君忠于故土,热爱中国文化。他教育纯如,“你应该为身为中国人而倍感自豪,你是来美国学习西方现代科技的。你应该知道,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说到哲学和道德,西方世界需要向我们学习!”
在张铁君眼中,总有一种无可名状的骄傲和挥之不去的忧虑。二十多年后,张纯如才真正领悟到了这份骄傲与忧虑的真实意味。
卓越的文学天赋
1985年,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后来她开始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曾积极向校刊《伊利诺人报》投稿,并成为该刊主笔之一。
大学三年级时,张纯如转专业到新闻系,她说:“学新闻不仅可以让我有机会写作,还能与各种有趣的人打交道,从而丰富人生阅历”。
在《伊利诺人报》工作时,她发表了三篇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反响很大。
张纯如曾这样描述她初入新闻领域时的兴奋:“我的文字变成正式出版物了!我顿时沸腾起来……尽管我后来为《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写过许多稿件,但首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伊利诺人报》上的那种兴奋劲儿却是难忘的。”
在新闻系学习期间,张纯如曾任《芝加哥论坛报》的校园记者,她的稿件经常出现在报纸上。骄人的业绩使她获得了美国杂志编辑协会的资助,前往《纽约时报》《新闻周刊》《读者文摘》等大媒体实习。
1989年,张纯如到美联社芝加哥分社实习,她采写的有关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巴丁的文章为多家报刊转载。约翰·巴丁称赞她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
本科实习结束后,由于与编辑发生冲突,张纯如未能成为新闻记者,但她不愿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最终离开了报界,做一个独立撰稿人。
 
1990年,她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语言写作硕士课程班深造,导师发现了她的写作才能,将她推荐给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编辑苏珊·拉宾娜。
苏珊提议她撰写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张纯如便将全部精力灌注在这本书中,“每周工作50-100个小时,一醒来就工作,直到睡觉才停止”。
由于钱学森拒绝立传,并婉谢了采访要求,张纯如便采用迂回政策,在加州找到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珍贵的录音。
1993年5月,张纯如前往中国,探访钱学森的故乡和工作场所。返回美国后,她又采访了钱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的同事,搜集了钱的老师冯·卡门等人对他的回忆。
1994年,张纯如的第一本书《蚕丝:钱学森传》出版,书中讲述了导弹设计的第一人钱学森,如何在美国遭受迫害,最终返回中国的史实和时代背景。
 
这本书获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很快成为畅销书,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华盛顿邮报》等报刊纷纷发表了书评。
评论家雷雨评价《钱学森传》:“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已不再是我们以往知道的那种刻板印象,他是立体而个性鲜明的。”
1994年11月,张纯如听说,一部描述中日战争和日本军队30年代犯下的战争罪行的纪录片在获取资助时遇到问题,在库比蒂诺将举行一次与此相关的会议。
当时张纯如在寻找新书的题目,也对这段历史极度感兴趣,于是应邀参会,而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
用生命写一本书
会上展出了许多30年代日军侵华期间拍下的反映日本战争罪行的照片,一张张惊人的黑白照片狠狠地叩击着张纯如的心灵。
那段历史她从家人的言谈中听过,但对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的张纯如来说实在是太过于遥远。
而这次当她看到当时的画面,心里打了冷颤,“中国人民在那段时间究竟遭遇了什么?”
 
 
为了追寻真相,她跑到加州图书馆寻找历史资料。
但出乎预料,在所有二战书籍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描写非常零散,甚至相差甚远。那个记载着三十多万中国同胞的悲惨历史片段,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但是,关于“纳粹大屠杀”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却记录得非常详细,无论是德文还是英文,都事无巨细地描述着美德两国的黑暗历史。
“为什么没有人描写‘南京大屠杀’呢?这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啊!”
1995年,张纯如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在南京的炎炎夏日下,她和向导一起走进南京郊区的荒草丛中,寻找记录那些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屠场。
当她拿着照片去到受难者家中时,照片里的19岁女孩,已然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采访中,如果遇到当地人讲方言,她就一个个录音,再拿回去听。
“每个我见到的幸存者都极其渴望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每个采访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用录像带录下故事的细节。一些人在采访时情绪过于激动,甚至流下泪来。但所有这些人都想在死去之前讲述大屠杀的事。”
陪同她采访的杨夏鸣教授回忆道:
她的中文水平一般,我要逐字逐句地给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英文材料和中文资料核对事实。她常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但事实上,她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张纯如想知道的问题非常多,也非常具体,诸如浩劫发生的当时,南京老百姓怎么生活,怎么吃饭,不一而足。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这让张纯如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听着各种悲惨的经历,再加上体力上的消耗,张纯如经受着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但是张纯如以其顽强的毅力继续记录着受难者的过去。
当时,旁边的亲友们极力劝说张纯如停下这段痛苦的写作,但她却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说:“如果我不能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人说话,那我写作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泣血的文字,大把大把掉落的头发,难以进食带来的体重骤降。张纯如几乎在用生命书写了那场大浩劫,誓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昭告全世界。
据历史学家王衡星介绍:
她似乎就是这个历史事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写出这本书来。她这本书不是用笔写的,是用心写的。
揭露被遗忘的大屠杀
最终,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发生的60年后,张纯如历时三年多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面世。
 
书名中,张纯如将南京大屠杀称为“the forgotten Holocaust”。
Holocaust一词是指大规模的毁灭和虐杀,对于西方人来说,“the Holocaust”已经等同于二战时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张纯如用这个词让西方人知道,在中国也发生过一场同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本书是对南京大屠杀首次用英语进行的全面研究,它让许多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到人类历史上这黑暗的一页。
对日军的所作所为,此书比以往的任何记录都更为详细。除了讲述南京大屠杀事件本身,张纯如还进一步探讨了战后日本政府掩盖、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
这本书出版一个月后,荣登《纽约时报》10大畅销书榜首,还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随后数年内它被翻译成15种语言,再版10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西方各界也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并热烈讨论。白宫专门购入此书,将其作为总统的参考读物。
“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和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纽约时报》称张纯如,“60多年来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评论说,“美好的是,正义得到伸张……因为张纯如的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将不会再发生。”
记者理查德·罗斯塔德这样称赞张纯如:“张纯如点燃了一支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我们不应让这火把熄灭。”
张盈盈认为这本书取得巨大轰动存在诸多客观原因,但不容否认的是,在众多的文章和书评中,几乎每个人都同意,正是纯如从档案馆里挖掘出的海量资料令这本书与众不同,她对历史真相及社会正义的热情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深深感动了读者,并引起他们的共鸣。
然而,并未所有人都能正视历史,尤其是日本右翼分子以及心怀鬼胎的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把张纯如视为蓄意挑起国家对立的极端人士,还称其中记载的历史子虚乌有。
对于这类颠倒黑白的人,张纯如拿出了最关键的证据,也是作为第三国家的人的资料,《魏特琳日记》以及《拉贝日记》。
明妮·魏特琳是美国在华的传教士,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她依旧留在南京照看学生,更是将日本在南京的暴行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给了纽约的校友。
那段黑暗时期,日寇对妇女的罪孽更加深重。尽管魏特琳积极营救,但还是无法抵抗日军的侵扰。在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后,她最终因为抑郁症自杀。但是,当初那本一千多页的日记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拉贝先生是德国人,他以四平方公里的安全所,保护了近25万南京居民的生命。更是以第三方的视角阐述了期间经历的一切,是证明日军暴行最有效的证据。
张纯如令日本右翼分子丧魂落魄,1998年4月,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了她的书“包含众多极其不准确的描述和一面之辞……”
1998年12月,张纯如与齐藤邦彦出现在一档名为《吉姆里勒尔新闻》的访谈节目中,二人就日本至今不愿为侵略行径做出书面道歉一事进行了唇枪舌剑的辩论。
面对齐藤邦彦,张纯如毫不留情地指出:日本政府从未就当年在南京犯下的暴行认真地、正式地表达过歉意,而且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教科书也在极尽所能地试图歪曲和掩盖这段历史;在张纯如的咄咄逼问下,齐藤邦彦只剩下含糊其辞地狡辩……
《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成功,使年仅30岁的张纯如令人瞩目。2003年,她的第三部著作《美国华裔史录》问世,再次成为读者的焦点。
第二年,张纯如应邀走遍了全美21座城市,发表了几十次演讲,可以说是红极一时。然而,就在张纯如的创作力达到巅峰之时,她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张纯如在加州盖洛斯路边的汽车里饮弹自尽,张纯如的猝然离世再次震惊了世界。
关于她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无一定论。这位36岁的女作家悲剧性的结局,成为一个历史迷案,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引发人们罗生门式的猜测。
 
美国加州洛斯阿尔托斯,天堂之门公墓内张纯如的墓碑
相信一个人的力量
“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志存高远。不要限制住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
——张纯如
斯人已逝,长歌当哭。张纯如的一生,短暂却充满力量。
2011年,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耗时六年,为女儿写出了三十万字的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她希望借此用余生追悼爱女,将自己的所失转化为某种积极举动。
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已逝女儿的情书,记录了张纯如36年灿烂孤勇的人生:她赢得过无数战争,却无人知晓她心底爆发的战争。
书的结尾,张盈盈说:本书行将结束时,我本打算找一句名人名言收尾,最好是某个拥有与纯如同样人生哲学的人说过的话。就在此时,我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它可以代表纯如的精神:有些人的一生便是专为别人而度过的。
为了纪念张纯如,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的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三层,专门为她开设了一间阅览室,被命名为“Power of One(一个人的力量)”。
“这是纯如一生的信念,也是她践行一生的写照。”张盈盈说。
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张蓝真说,张纯如让西方社会广泛了解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浩劫,她做出的贡献是无价的。“我希望可以成为纯如身后的一个脚印,也希望我们身后有更多的脚印,坚持她的信念。”
 
 
2017年清明,古淮河畔,庄重典雅的张纯如纪念馆沐浴朝阳,瞩望东方。
从这一天起,英雄魂归故里,不再孤单,有560万家乡人民陪伴她,她深邃的思想永不停歇。她守望千里江淮,情牵四海赤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张纯如,被她寻找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所打动,从中获得力量。
 
而在大洋彼岸,以张纯如名字命名的“张纯如公园”在美国圣荷西揭幕。
公园的设计寓意深远,从高处俯瞰,犹如一颗石头丢到水塘里形成一圈圈的涟漪。小小的石头不正是张纯如的化身吗?她用“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击破了谎言,还原了真相,匡扶了正义。
许多当地华人发出心声:“以张纯如的名字命名这处公园,是对这位伟大女性非凡勇气、强烈正义感和对真相不懈追求的褒扬和铭记。”
“希望大家不要只关注张纯如因何而死,而是关注她为何而活”。张纯如死后,张纯如的父母由伊利诺伊州搬到旧金山湾区,继续爱女未竟的事业。
结语: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三十七岁良知,一万公里勇气,一次悲壮的灵魂之旅。生与死在漫长的墓道上,一一对视,一一默祷,一一倾听。”这首写给张纯如的诗歌悲怆而勇毅。
她的名字“纯如”,取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寓意“纯正和谐”,不只是名字,还有她的心。
张纯如在如流星一般绚烂的一生中,写下了历史纪实著作《南京大屠杀》,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惊天暴行的关注,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沉痛历史的记忆。
一个民族只有铭记历史,不忘旧耻,才能砥砺前行,铸就光明的未来。
在《南京大屠杀》前言中,张纯如用“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来警示世界。她为历史发声、为和平奔走,值得我们用一生铭记、传承。
纯如,我们永远怀念你!

 

所有跟帖: 

昨天是張純如女士的忌日。讓我們重溫她的故事,永遠記得她! -weed123- 给 weed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9/2023 postreply 17:04:23

我买了她写的华裔美国人那本书 -willows- 给 willows 发送悄悄话 willow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9/2023 postreply 17:30:00

我買了”南京大屠殺“,但是一直不敢看。太血腥了。 -weed123- 给 weed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09:58:01

看了一点点,看不下去了。难以想象她当年凭着怎样的勇气和毅力写完的!买了她妈妈写的传记,去加州旅游时特地带女儿去了她的墓地 -Milaspring- 给 Milaspring 发送悄悄话 (39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6:49:21

也应该写文革史, 那段时间受迫害, 被屠杀的中国人远比南京大屠杀多几十倍。 -old-beijing- 给 old-beijing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09:34:13

大跃进,据说多100倍。 -郭大平- 给 郭大平 发送悄悄话 郭大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0:11:13

可是那时的人民公社社员们,哪怕是死, 也死得很幸福呀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1:22:30

华人之光 -dong140- 给 dong140 发送悄悄话 dong14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3:05:25

由于9有勇气说外国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同胞的残杀。 -lio- 给 lio 发送悄悄话 lio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6:51:27

我建议大家去读读张先生的《蚕丝:钱学森传》,能知道钱是怎么“相应祖国号召"回国和为什么遭受美国”迫害“的。 -阿迹- 给 阿迹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7:06:22

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将不会再发生? -溪边木屋- 给 溪边木屋 发送悄悄话 (435 bytes) () 11/11/2023 postreply 05:20:1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