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里,法国似乎在欧洲大陆获得了坚不可摧的地位。1918 年秋,法国的老对手德国在与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的战斗中,从前线撤退,德国的实力被削弱并蒙受羞辱。
20 年代,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国家以及一些新兴的巴尔干国家建立了联盟。此时的法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之一,而德国陆军的规模已大大缩小。然而,这些表面上的力量掩盖了真正的弱点。
事实证明,与法国结盟的较弱的欧洲国家是负债而不是资产。1918 年之后,法国自愿断绝了与其前盟友俄罗斯的关系,部分原因是对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意识形态偏见。
波兰不断鼓励法国国内反俄情绪的高涨。波兰人有时以最机会主义的方式热衷于利用可能对俄罗斯国家不利的政治或军事局势。
历届法国政府都敌视在华沙受到坚定支持的苏俄。当 20 世纪 30 年代末第二次全球战争迫在眉睫时,这些弄巧成拙的行为将使法国和波兰付出高昂的代价。巴黎声称苏联拒绝履行沙皇尼古拉二世先前与法国签订的债务。
1918 年 11 月战斗结束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也恶化。巴黎和伦敦在战争债务支付、赔款和裁军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英国一直有一种感觉,但几乎从未公开表达过:他们被欺骗,为了法国的利益而打了一场大陆战争,帮助法国夺回了对德国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霸权。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士兵伤亡惨重、霸权进一步衰落之外一无所获。
法国可能没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他们在这方面得到了英国、俄罗斯以及在冲突最后一年的美国的大力帮助。战争结束后,法国衰弱的根源在于失去了战时盟友,特别是拥有大量人力和资源的俄罗斯。俄罗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照顾自己,但法国较弱,尤其需要与强国结盟。
自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以来,法国人还没有在欧洲的一场重大冲突中获胜。英国一战主要指挥官之一、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 (Douglas Haig)在 1917 年 5 月下旬写道,“我们的法国盟友已经表明,他们既缺乏道德品质,也缺乏取得胜利的手段”。
1917 年 6 月 16 日,法国士兵在战壕中摆姿势。注意阿德里安头盔。(在公共领域获得许可)
黑格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令他沮丧的是,1917 年春夏,法国陆军因无法应对大规模战争的严酷而处于瓦解过程中。经过数周的动乱后,截至 1917 年 6 月 9 日,起义和叛乱已蔓延到法国陆军的 54 个师,人数达数十万人。
此外,即使在那些没有发生暴动的部队中,休假归来的法国士兵也有一半以上是在醉酒状态下回来的。迫于压力,法国军事指挥部后来承认,1917 年 4 月至 6 月期间,军队内部发生了 170 起叛乱行为,但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法国军队的全面崩溃并没有发生,但已经接近发生。为了惩罚许多叛乱的头目,军方领导人采取了极端措施,例如行刑队处决和长期劳役。
到 1917 年,越来越多的英国和美国军队正在增援盟军前线,这对于恢复部分法国士气至关重要,至少是暂时如此。此后,法国军队中广泛的骚乱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或解决。法国在战争期间遭受了很高的人员伤亡。1914 年法国军队的近一半士兵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要么阵亡,要么受伤。
伤亡率导致军队内部遭受永久性的心理伤害。许多法国军队开始相信,为胜利付出的代价不再值得。这种感觉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法国士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的大部分战斗发生在法国,而不是德国。随后,法国的军事思想变得完全消极,并基于过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说。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的纪律和战斗精神确实持续不佳。1940 年,法国军队彻底投降,当时法国军队面对的是强大而积极的国防军。
警告标志已向英国军官展示,以供艾伦布鲁克中将观看,后者将于 1941 年 12 月成为英国陆军总司令。1939 年 9 月波兰沦陷几周后,布鲁克将军参加了一场阅兵式法国第9集团军,由安德烈·科拉普将军指挥。
布鲁克将军看到许多法国士兵脸上都带着“不服从”和闷闷不乐的表情,这让布鲁克将军感到不安。他还注意到,他们的制服和装备常常不整洁,也没有得到适当的维护,他们行进时不齐整,而是无精打采地越线。几个月后,布鲁克得知法国第 9 集团军在 1940 年 5 月纳粹德国西部入侵后土崩瓦解,并没有感到非常惊讶。
在此之前的一代人,奥匈帝国军队的士气部分崩溃发生在 1916 年夏天,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年后,当时他们面临着由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 (Aleksei Brusilov) 将军指挥的俄罗斯大规模进攻。奥匈帝国师,特别是波希米亚军队,大量逃离战场,无法应对意志坚定且训练有素的俄罗斯士兵。经过两年与俄军的战斗,奥匈帝国的兵力已经耗尽,陷入混乱。
例如,1941 年秋,德国国防军对俄罗斯的入侵举步维艰,其内部表现出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德国陆军高级指挥部、战地指挥官和普通前线部队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公开的尖酸刻薄的发展,尽管与二战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 1917年法国的规模。
德国此时已经在 1940 年夏天对法英联军进行了复仇,这并不完全出人意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人受到盟军的粗暴对待,但德国仍有潜力恢复其影响力并再次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意大利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在几个世纪前就说过,敌人要么被杀死,要么被彻底摧毁,无法挽回,要么应该受到宽大对待,具体取决于具体情况。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的签署,西方盟国既没有瓦解德国,也没有慷慨地对待这个国家。相反,德国人受伤了,而受伤的动物是危险的。不久他就会痊愈并寻求报复。
乔治·克列孟梭和费迪南德·福煦等法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都是坚定的反德分子,他们非常清楚这一点。克列孟梭希望通过肢解德国来永远消除德国对法国的威胁。如果不这样做,他担心在未来的冲突中,德国的胜算将非常大,而法国在下一场战争中可能不会有同样的盟友可以召唤。
克列孟梭也知道德国人口仍然比法国多得多。1920年,德国有6200万,法国只有3900万。德国的工业潜力也继续大于法国。当法国战争英雄福煦元帅看到《凡尔赛条约》的条款时,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停战协定”。与克列孟梭一样,福煦也希望德国分裂成不同的国家。
因此,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克列孟梭和福煦很可能同意这一观点。未能取得胜利的国家的领土并没有被外国军队长期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正如福煦元帅所预测的那样,其间有一段不稳定的 20 年停战协定。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英国、法国和美国都曾与德国和德国的各个盟友作战。1945 年,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取得了明确的结果。然而,与之前的战争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必要的战争,法西斯国家,尤其是纳粹德国,必须被彻底击败并实现非军事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希望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继续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相信德国的继续存在将有助于防止共产主义的蔓延。战争和空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不希望德国陆军在 1919 年解散,因为他认为可能需要德国陆军来协助挫败苏联所构成的威胁。
丘吉尔不同意《凡尔赛条约》针对德国的严厉条款,他担心这会导致另一场大陆战争。丘吉尔希望英国成为他所说的“法国的盟友和德国的朋友”。
相比之下,丘吉尔对俄罗斯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态度是好战且无益的,至少部分是因为他根深蒂固的反共主义。1918 年,丘吉尔支持盟军无端入侵俄罗斯,并支持英国军队介入对抗红军的冲突。
丘吉尔对 1918 年后法国在欧洲大陆获得无可争议的地位的前景并不感兴趣,这也是他希望德国人得到宽大对待的部分原因。大多数英国政界人士希望德国能够逐渐复苏,但不要再次威胁到英国的利益。伦敦只是想在中欧抗衡法国。
20 年代欧洲的经济政策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日益严重的国内动荡的反应。1926 年,英国发生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总罢工,但最终被保守党政府镇压,英国陷入了不稳定的工业和平。
印度等英国海外领地的叛乱被归咎于共产党的宣传,但一战带来的不稳定实际上是起义的原因。1914年至1918年间,英国殖民帝国的居民第一次认识到,英国毕竟不是世界主宰国家,而实际上是几个大国之一。
*
读者注意:请点击上面的分享按钮。在 Instagram 和 Twitter 上关注我们并订阅我们的 Telegram 频道。请随意转发和广泛分享全球研究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在Geopolitica.RU上。
肖恩·奎因 (Shane Quinn) 获得了新闻学荣誉学位,主要撰写外交事务和历史主题的文章。他是全球化研究中心(CRG)的研究员。
来源
“1917 年,乔治·克列孟梭被任命为法国总理”,History.com,2009 年 11 月 16 日
Timothy C. Dowling,《布鲁西洛夫攻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08 年 6 月 18 日)
JP Harris,“Douglas Haig”,牛津参考书目,2022 年 11 月 29 日
马丁·吉尔伯特,《温斯顿·S·丘吉尔:痛苦中的世界,1916-1922》(希尔斯代尔学院出版社,2008 年 1 月 1 日)
埃文·莫兹利,《东方雷霆:纳粹苏维埃战争,1941-1945》(霍德·阿诺德,2007 年 2 月 23 日)
Donald J. Goodspeed,《德国战争》(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第 2 版,1985 年 4 月 3 日)
特色图片来自 Geopolitic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