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前的经济教训:不抵抗,必死无疑!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23-10-01 12:48: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391 bytes)

 

 

 

南京政权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对国府的权威也是当头一棒。对此,无论1930年代的有识之士,还是建国后的历史研究,都早有定论。但奇怪的是,今天的舆论场上却刮着一股理解风,认为不抵抗政策“没啥不对”,还是什么“深谋远虑”,为抗战争取了准备时间……

 

他们的主要论据,就是所谓“黄金十年”中民国的经济发展,说什么不抵抗政策再延续5年,抗战会更好之类。既然说到了经济,今天我们就从经济角度出发,看看不抵抗、假抵抗、或者说局部抵抗,到底给抗战前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又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因此,经济主权是一个国家生死攸关的核心利益。而海关关税的税率、税则,因为能够调节进出口货物的比例、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历来就被看作经济主权的最重要防线。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进出口货物一律只能收5%的低关税,再加上子口半税的规定,洋商真正需要承担的关税实际上仅为2.5%。

 

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反而要“逢关纳税,遇卡抽厘”,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严重束缚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虽然多次试图提高关税,但始终没能突破5%的上限。直到五卅运动爆发,列强目睹了国民大革命的威力,才觉得有必要让统治半殖民地的代理人有点财政实力,否则经常天下大乱,自己也没法挣钱

 

因此,国府在列强的许可下,1929年实施了7.5%-27.5%的七级关税,到1934年,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提高到了25%-27.2%,部分奢侈品、酒类的关税甚至涨到了50%-80%

 

关税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蒋公对此欢欣鼓舞,把它作为自己最大的政绩。同时也带来的巨大财政收入:1928年,海关进口税折合7200万大洋,1929年就暴涨75%,达到了1.67亿银元,1930年进一步上涨为2.1亿、1931年更是达到了3.15亿银元的最高峰,出口税也上涨了30%,这让南京政权的实力大大增强。

 

因此,始终有不少人认为,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只要给国府更多的时间,实现真正的统一不是梦。而“九一八”事变后,国府诸公之所以齐刷刷的选择不抵抗,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如果忍辱负重到1943年,国军就能准备充分,秒杀日寇。

想法倒是很美好,可惜别忘了,你会出招,敌人也会出招。这时候日寇祭出的招数,虽然很low,但却绝对有效,那就是进行官方走私

以往,无论哪国都没有向中国走私的必要,因为正经关税就只有2.5%,何必费那个劲?但1929年后不一样了,27%的平均关税大大降低了进口货的竞争力,面对中国民族工业品的竞争时,走私逃税就显得非常有利可图了。1931年前,日本其实已经开始对华走私,但那时候每月走私货值只有200万大洋,由于大多是从大连出发,64%要在山东登陆,只有16%能在河北登陆,山东的海关查得严,走私船的沉没成本居高不下。因此,1929年到1931年的情况还能控制。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丢失,1932年,日军又进犯热河,19335月逼迫国府签订《塘沽协定》,把冀东22县划为非武装地带,使华北门户洞开。

 

日寇获得了一个最佳的走私根据地,从此开始有意识的主动利用和鼓励武装走私,局面就开始急转直下。

1933年8月,日本单方面宣布废除了大连港的“出港预纳金”制度,这个协议原本规定,中日双方出口商品在出港前就得预交一半的关税,回港时,凭对方海关的纳税证明退钱,目的就是防止走私。废除它,几乎等于明示各路不法商人——放狗出笼,你们可以开始放手大干了。国府甚至还被迫在姿势上配合,于1934年7月1日和日本签订了《北平-沈阳通车协定》,让未沦陷的国土和已沦陷的国土正常通行火车,又打开了陆地走私的通道。

 

顺便说一句,挡不住鬼子要求关内和伪满通车的要求,让蒋公丢尽了脸,心中那股邪火总得找地方出,于是通车十天后,他老人家亲笔手令:华北日报刊登通车消息,请即将该报编辑及负责社长迅速秘密解拿南昌行营,所谓“秘密解拿”,约等于绑票,因此这两位新闻人的结局估计相当不妙——居然敢阴阳委座,我治不了洋人还治不了你?

 

这一下,华北掀起了日货走私的狂潮。一开始,走私贩子还比较胆小,只是用帆船运输,从大连、旅顺出发,在秦皇岛一带沿岸登陆,经铁路运到天津乃至江南分销。后来逐渐发展到使用汽船和百吨级的轮船,到1935年,甚至千吨级的轮船也可以在大白天靠岸卸货。

 

1936 年,大连日占区港口,跑冀东走私航线的船舶中,有日本船145艘、9348吨,伪满船39艘、6825吨,连汉奸们也搞了24艘、7168吨的船舶,另外还有多达12000艘帆船,海上来来往往,灰色航运堪称一片繁荣。

 

陆地走私则沿长城一线展开,由于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以及何应钦的“自动办理”,国军退出长城各口,入关通道完全失控。从1934年开始,携带武器的日、韩浪人武装护卫走私车队,浩浩荡荡的进入华北各省,深入山东、安徽。

 

根据韩复榘的报告,当时山东商河、惠民、临邑、阳信各县,每天都可以看到武装走私日货的队伍,昼夜不停的穿城运输,连蚌埠这样的内地交通节点,也有大批日韩浪人携带武器招摇过市,武装押运走私货物,运量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1933年至1935年的走私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这时候日军还没有明目张胆的介入,国府海关还能有效的行使职权,让走私商贩不能不有所顾忌。但1935年6月,关东军通知秦皇岛海关,不准国府海关在执勤时携带武器。9月,日本海军通知海关总税务司,要求自芦台到秦皇岛海面巡逻的海关缉私船不得安装机关枪,几天后,又命令缉私船必须退出冀东沿海3英里内——你以为这就够霸道了?

 

并没有。10月,日本海军公然否认中国的海关有在中国领海内缉私的权利,只要缉私船对挂着日本旗帜的船只有任何干涉,日方就将“视为海盗行为、采用对待海盗的办法对付”。

这下好了,从此之后,海岸线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缉私、什么检查,缉私船反而要小心翼翼的躲着日籍走私船。陆地就更危险,由于缉私员不准携带武器,反而成了孙子,别说扣留走私货物,哪怕多嘴问了一句,就会遭到走私贩的群殴——山海关一带甚至长期有日、韩浪人组成的殴打团,保护走私货物的搬运,国府海关人员一旦接近,往往被打成重伤,由于浪人们有领事裁判权护体,即便打出人命,行凶者也很快会被日本外交官救走,完全零成本,使海关根本无法正常缉私

据最保守的估计,1933年走私大规模展开时,海路走私的日本人造丝价值900万日元、白糖700万日元、其它商品400万日元,共计2000万日元。东北沦陷区和国统区通火车后,在193410月至19358月不到一年时间里,陆地走私总值就突破了3000万日元。1935年,日寇扶植了伪“冀东自治政权”,这帮汉奸果然孝不可言,1936年2月主动规定,输入冀东的货物,只需要缴一笔查验费,即可合法运往各地。而这个所谓的查验费仅相当于国府关税税率的1/4、甚至1/8。于是大批的走私货物合法涌入中国市场。

 

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从冀东上岸的走私货物就有人造丝403吨、卷烟纸118吨、白糖4313吨、布匹1.2万包、各种杂货1.1万包,秦皇岛、北戴河、昌黎、滦县等地,海面上走私船只出出进进,火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仅八个月,国府在这一个地方,就损失关税2550万银元。1936年春季,华北走私进入全面高潮,按照国府给英、美等国的情况通报,从冀东上岸的走私货值,1935年约为3000万元、1936年暴涨到1.65亿元,4月一个月就损失了800万元的关税。

 

1929至1931年那种海关关税连续上涨的趋势,被彻底打断——1932年,海关进口税直接跌了25%,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到1931年的水平,海关税收在国府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连年下降,从近60%跌到了1936年的33%,可谓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1934年6月,美国实施购银法案,引起世界银价的飙升,1934年,每枚中国银元的价值,在国外比国内高出25%,到1935年高出一半。国府抓获的韩籍浪人承认,日本银行以最高贴水引诱中国银元走私,偷运100枚银元,美国银行给贴水5元,而日本银行则给6元,如果被捕,还有生活补贴和安家费。

 

这就导致大量日韩浪人成群结伙,偷运现洋出关,并且由伪满警察沿途保护,不准中方在火车上执法。因此,每月通过北宁线流失出境外的银元就高达400余万枚。1935年4月14日起40天内,国府的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兑出银元168.2万枚、北平交通银行20天内兑出银元162.9万枚,使华北的库存硬通货降到了最低点。整个1935年,每天就有15-16万银元从山海关被偷运出境!仅秦皇岛海关4、5月查获的走私银元就有17.8万枚之多,1934年10月到1935年8月冀东方向总共流失白银约3000万两,民国的经济陷入了严重失血中。

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失灵,而冀东走私运进的货物,又主要是棉纺织品、人造丝、糖、卷烟纸、煤油、五金等,恰好与民族工业形成直接竞争。根据蒋公智囊杨永泰的分析,1926年,中国进口白糖1200万担、1928年进口1408万担,而1932年却只进口了478万担,还不到九一八事变前的三分之一,而广东、福建等地的国产糖也卖不出去,但市场需求不会凭空消失,唯一的解释,就是大部分市场都被走私白糖占据了,这还是1932年的情况。

 

到1935年,天津市场上的国产白糖每包(135斤)售价为23.5元,走私的日本白糖售价却仅仅18元,国货完全无法竞争;国产人造丝市场价为每百磅192.8元,而走私日本人造丝价格竟然仅为83元,比国货最低成本还要便宜40%。

 

这么高的差价,已经不是靠爱国热情、发动几场抵制日货运动,就可以抵消的了。国货无人问津,民族企业大多亏损严重,再加上市场上银根紧缩、借贷无门,日本资金此时趁机以苛刻条件发放高利贷,或者直接收购,无往不利,大量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要么落入日资之手,要么宣布破产。

到1937年双方正式摊牌前,华北半数的纺织厂已被日资收购;1930年还有60多家制革厂,1937年只剩12家;1935年前上海有21家人造丝厂、2万部织机,本来发展不错,但在走私冲击下,到1936年6月,仅有6家中国人造丝企业存活、织机也只剩三千部;同样,在走私日本白糖的打击下,历史悠久的“粤糖北上”,在1935年5月初就被迫全部停止,五月中旬以后,广东制糖业大面积歇业,导致十几万制糖工人失去生计。

 

除了普通货物走私外,日寇占领东北后,每年种植的鸦片面积达17.7万英亩,旅顺旧城年产某种化学制品60万两以上,大部分都经走私路线贩运入关,严重毒化了华北地区。

 

多重打击之下,国统区内百业凋敝、民心士气进一步离散,国府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从塘沽协定签署、日货走私扩大的1934年起,国府的财政赤字以每年5000万银元的速度飞速增加,1937年,全年财政赤字高达3亿元,走私导致的财政收入损失,和巨大的开支叠加,已经压得国府难以喘息

 

确实,每个国家在加入一场全面战争之前,都需要争取时间、进行准备,但争取时间的前提,是自己的实力能够比敌人增长得更快。很明显,九一八事变后的日货走私,不是司法问题、更不是贸易问题,而是经济领域的战争行为。日寇先用武力割裂领土、再用武力破坏缉私、最后以武装走私强行冲击中国市场,把华北全部和江南部分地区变成日本的经济殖民地。而国府却完全找不到任何的防御手段,因此,九一八后,时间并不在中国一边

 

日寇的官方走私行为,从一开始就严重破坏了国府的战争准备:1935年,国军第一师全年的经费276万元,地方军一个师经费只有210万元,蒋公重点关照的教导总队,把演习费、汽油费都加上,全年也不过花了290万。

 

也就说,冀东8个月里损失的2550万元关税,可以养8个教导总队或9个第一师,1933年到19374年间,日货走私造成的、1亿法币以上的关税损失,相当于鬼子一枪不发,就让国府减少了20个师!如果按照1936年关税损失的趋势发展下去,每年可以减少国军10个师以上的作战力量,比打一场淞沪会战划得来得多!

而日本不但可以赚取高额利润,推动经济发展,持续更新武器装备,同时还能利用走私利益绑定了大批汉奸,一步步实现以华制华、不战而胜的目标。正如法肯豪森所说,当时的国府在日本情报系统面前,完全就是透明人,越想拖延时间、越是会被日方针对性破坏,因此无法追求一个所谓的“准备就绪”;

 

而且,在国府自己都不保卫自己的情况下,更不用指望什么国际干涉,必须立即抵抗,才能凝聚民心,只有全力自卫,才有获得国际援助的可能,才能阻止对手不战而胜的企图。

所以,面对外来侵略,不抵抗就是死路一条,只能一点一点的从昏睡堕入死灭,根本就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

面对1930年代刮向我们民族的这场暴风雨,有的人如同鸵鸟、如同企鹅,胆怯的把自己肥胖的身体藏到悬崖之下,希望能苟延残喘。而有的人如同海燕,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他们带着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第一个向侵略者发起了挑战,最终也与人民一起,走向了完全胜利。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