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黄祸”的恐惧根源于历史
澳大利亚早期领导人埃德蒙·巴顿 (Edmund Barton) 说:“人人平等的学说从来没有打算适用于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平等”。
群体间的暴力和“黄祸”恐惧是推动澳大利亚政治版图建立的关键因素。
对中国的恐惧仍然如此根深蒂固,毫不奇怪,今天许多澳大利亚人都对自己的国家即将遭到入侵抱有荒谬的恐惧。
“澳大利亚没有改变——中国改变了。” 这是澳大利亚新任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内塞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堪培拉与北京之间关系的结构性恶化。如今,我很少同意澳大利亚总理的观点,但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巴尼斯却很赚钱。
中国确实发生了变化——它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经济流动性的最大飞跃,并在进入本世纪下一个2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注定会超过美国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经济体不久。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根本没有改变。澳大利亚研究所本周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惊人的 10%(即 250 万澳大利亚人)认为中国将“很快”对澳大利亚发动武装袭击。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最近进行了军事演习,并且在美国议长南希·佩洛西本月早些时候对台北进行挑衅性访问后,台湾居民亲眼目睹了导弹飞过他们的天空,但相信北京将袭击这个叛逆的中国省份的台湾人数量是这一数字的两倍。
那么,澳大利亚担心北京即将袭击这片伟大的南方土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中国更加好战的外交政策和国防姿态而产生的焦虑吗?是否归因于亚太地区日益激烈的战略竞争?或者这归因于这个岛国心灵中更根深蒂固的东西?
答案就在历史之中
答案很有趣,跨越了澳大利亚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以及我们对现代澳大利亚国家定义的基础和确立。
1901年,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六个殖民地联合组成联邦,建立了澳大利亚联邦。
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前的政治漫画描绘了一个邪恶的中国侵略者准备用武力占领英国殖民地。在一个特别标志性但令人不安的例子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超重、龅牙、凶恶的官吏,留着清朝时代的辫子,悄悄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殖民地上,这些殖民地被描绘成皮肤雪白的年轻女性。我们的女英雄们用一根印有“联邦”字样的大棍勇敢地抵御可怕的中国侵略者。
联邦时代,澳大利亚仇外文学激增,《黄潮:亚洲入侵澳大利亚的浪漫史》、《有色人种的征服》和《中国的觉醒》等书出现在澳大利亚的书架上。
反华骚乱
19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出现了暴力排华骚乱。据报道,到 1850 年代中期,有 17,000 名中国人在澳大利亚金矿工作。据报道,早在 1854 年就发生了骚乱,其中 1861 年发生了一起特别严重的骚乱,当时一支演奏《统治不列颠尼亚》的铜管乐队为数千名白人矿工袭击并纵火焚烧了一个华人营地,造成 500 多人受伤。
这些矿工的反华侵略是澳大利亚劳工运动形成的关键因素,而澳大利亚劳工运动本身就是阿尔巴尼斯领导的澳大利亚工党的前身。
2000 多名暴徒使用了著名的尤里卡旗帜,上面画着“禁止中国人”字样,残酷袭击了 2000 名中国矿工。主要的尤里卡旗帜仍然在澳大利亚的工会集会上飘扬,其描绘的南十字星是该国劳工运动的代名词。
白澳政策
在澳大利亚工党的支持下,作为联邦成员选举产生的第一届澳大利亚政府由保护主义党领袖埃德蒙·巴顿领导,新政府果断采取行动安抚劳工运动,巩固这个年轻国家对黄祸的抵抗力。
新国家通过的第一批议会法案之一是《移民限制法》,国会议事录记录显示,新首相表示“人人平等的原则从来没有打算适用于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平等”。
新立法被称为“白人澳大利亚政策”,限制非白人移民,并且一直是这片土地的法律,直到大约七十年后被正式废除。
恐惧是一项全民运动
忘掉板球吧,自从我们所知的现代澳大利亚形成以来,这种对中国的恐惧几乎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运动。安东尼·伯克(Anthony Burke)教授于 2001 年首次出版了关于澳大利亚恐惧的开创性著作《对安全的恐惧:澳大利亚的入侵焦虑》(In Fear of Security: Australia's Invasion Anxiety),他认为该国“对亚洲构成的战略和种族威胁的安全焦虑”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治形式和一系列恐惧”。它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国家的结构中,以至于伯克认为“安全在整个澳大利亚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性的要素”。
这件 1988 年的艺术品回顾了 1860 年兰宾公寓 (Lambing Flats) 发生的一场反华骚乱。图片来源:Brittanica
当你考虑到这种自 1850 年代以来根深蒂固的政治和社会对中国入侵的痴迷时,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时任国防部长、现在的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 (Peter Dutton) 要求全国不要低估澳大利亚军事介入的可能性与台湾战争有关。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鼓吹中国即将入侵,难怪如此多的澳大利亚人担心共产党会从北方入侵吗?
不,阿尔巴内塞总理——澳大利亚根本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