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我90年年代初在国内卖药,体会还是挺深的。就拿贿赂/回扣来说,对国产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来源: 2023-08-14 11:45:2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那时在Glaxo做北区销售,主要是跑天津市的几家大医院。

说起药品回扣,大家现在深恶痛绝,这个坏头,其实就是Glaxo,Pfizer几家跨国公司从国外带进来的。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企业还比较土,但是已经开始动起了脑筋。那时药品还是统购统销,但是工厂已经开始承包,收入和销量挂钩。为了打开销量,药厂们绞尽脑汁,采用了各种办法。一个常用的招数就是在包装上做手脚,现在听起来可能天方夜谭,那时药品包装有高压锅的,有电饭煲的,总之就是让各地的采购人员和药房人员能得到好处,因为直接给钱给礼品那时还是禁忌的。

但是跨国公司进来后就不一样了,他们把国外的医药代表制度带进来,直接把销售做进了科室,这个就是本土企业遥不可及了。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销售经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经理掌握,一部分是按比例直接掌握由医药代表用在医生头上。我们的药比较贵,我那时负责的几个产品,抗生素复达欣一针是300多块,一天要一千多;抗呕吐药zofran一针也是三百多,九十年代初期老百姓工资还比较低,这个就是天价了。我那时经费大概是3-5块一针,按现在的标准比较低了,但是那时国产药特别是北方国营厂的药大都没有回扣,医生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就会用我们的药,毕竟一个病人用上了一天十几块钱就到手,不算一个小数字了。我们经理掌握的经费,主要是用于会议和活动。那些三甲大医院的主任,除了利更要名,有了名才有更大的利。我跑的中国医科院(协和)血液病研究所,是我们一个大客户。那个时候医生架子还不大,我记得第一次跟着经理去医院就见了院士。不过他们的胃口就不是一般医生可以比的,我记得第一个月我跑的骨髓移植科主任,一个日本回来的年轻博士就要我赞助他开一个全国性会议,他那时刚上位想提升学术地位,开口就要我们出一万块,当然不止我们一家了。这种事我做不了主,最后是经理出面赞助。没办法,他们是我们的大客户,移植病人有钱,他们医院一年就用我们几百万的药。

有人说,这么贵为什么还有人用,因为这些进口贵药那时还没有替代品或是有替代品但是医生还不认可。如果是后者,回扣对帮助国内替代品的推广就起了大作用了。最先反应过来有样学样的就是广东和浙江的一些药厂。我记得做了一段时间,我的一个产品Zofran就碰到了劲敌,浙江的一个小药厂,也搞出来了,但是疗效可能比我们差点意思。但是浙江的厂胆子大政策也活,他们卖的价格是我们1/3,但是回扣给十几块一针,一下就把我们打趴了。这个回扣在药品方面还是小的,在国产医疗器械比如支架,骨科器械方面起的作用就更大了。也就是在这些回扣的狂轰滥炸之下,当然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国产药品突飞猛进,逐渐填补了很多进口药的空白。到今天中国医药工业已经成了世界最重要的供应链,这里面回扣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卸磨杀驴是自然规律,现在医疗已经成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国家要想可持续发展,必定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