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加拿大媒体呼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来源: 2023-08-14 09:06:5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让我们回顾一下2003年3月为灾难性的伊拉克战争欢呼的编辑委员会和记者们。

2003年3月19日,也就是近20年前的今天,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根据伊拉克死亡人数统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超过 288,000 名伊拉克人被杀,其中包括 186,000 至 210,000 名平民战争使这个国家一片废墟。它还引发了新一波恐怖主义浪潮以及伊斯兰国的建立,这将对该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总而言之,战争是一场灾难。

伊拉克战争在爆发之前就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大规模反对,数百万人最终走上街头呼吁和平。这些抗议者从一开始就预测战争将是一场灾难。不幸的是,他们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被政府和大部分媒体机构忽视。事实上,在加拿大媒体中,几乎所有出版物在入侵之前都全心全意地支持这场战争。这是通过官方社论认可以及发表一系列为战争辩护的个人文章的形式实现的。

决不能忘记媒体对这场战争的支持。那些撰文支持的人至少应该感到终生羞愧。相反,许多这样的声音继续在业内自豪地宣称他们支持下一场针对当今“邪恶独裁者”的拟议战争或政权更迭行动。

以下是 2003 年 3 月支持伊拉克战争的一些加拿大专栏作家和编辑委员会的综述。不要让他们忘记这一点。

如果你想了解加拿大媒体对加拿大卷入的战争采取什么立场,你可以阅读我在 2021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编辑委员会

3 月 11 日,Canwest 媒体链在其多家出版物发表社论,呼吁发动战争,其中包括《国家邮报》、《渥太华公民》、《温莎星报》、《时代殖民者》、《萨斯卡通星凤凰报》、《里贾纳领袖邮报》、《蒙特利尔公报》、《埃德蒙顿日报》、《温哥华》 《太阳报》和《卡尔加里先驱报》不同出版物的社论标题各不相同,但对大多数出版物来说,标题都是“加拿大必须站起来并被重视: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令人绞尽脑汁的辩论。”

社论指出:“战争从来都是不可取的,但有时却是必要的。现在有必要。对伊拉克政权的控诉已被一再证明。当战争爆发和结束时,加拿大必须明确地与自愿联盟站在一起,并被视为英国和美国的可靠朋友。世界面临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及其法国和德国朋友的自身利益与寻求执行国际法的英国和美国领导的利益之间的竞争;消除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和武器扩散;将伊拉克人民从残暴的独裁者手中拯救出来,赋予他们自由;并在寻求中东和平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合法的伊拉克伙伴。加拿大的选择是明确的。”

社论补充道:“真正受石油政治驱动的是法国,受经济驱动的是德国,而不是美国”

3 月 18 日,《国家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战争》的社论,为入侵提供了广泛的理由,并嘲笑了其反对者,甚至那些担心其后果的人。

编委会声称,“战争的道德和法律理由是足够清楚的”,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表示侯赛因“宁愿死也不会放弃这些计划”。

关于入侵的具体细节,该委员会写道,“美国和英国必须谨慎行事,确保使用足够的武力来确保战争短暂,但又不能让无辜平民陷入不必要的危险。”

他们补充道:“向巴格达进军必须迅速。从一开始,美国领导的联军就必须摧毁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及其电力、水和补给系统。它必须保护伊拉克的油田,不是为了确保战后利润,而是为了确保油泵和炼油厂不被点燃——烟雾和热量对高科技武器造成严重破坏。它必须[……]消除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弹和无人机,当然,还要杀死或俘虏萨达姆及其主要顾问。”

然后他们宣称,“实现所有这一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平民伤亡并为数百万无辜伊拉克人做好准备,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美国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和人力。”

当然,许多人认为美国没有意愿也没有意愿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并且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不遗余力地杀害平民。《华盛顿邮报》的回应是:“一些平民伤亡是不可避免的——欧洲的反战媒体无疑会大肆渲染一连串的恐怖故事,捏造美国的‘战争罪行’,并警告‘阿拉伯街头’的爆发。” (去年以色列入侵约旦河西岸时,他们也用了同样的伎俩。)伊拉克人欢欣鼓舞地欢迎美国坦克的景象将使这种宣传攻势变得平??淡。但在那之前,加拿大必须尽一切努力支持其朋友和盟友。”

伊拉克人不欢迎美国对大规模暴行的担忧不是宣传,事实上已经成为现实。《华盛顿邮报》在此采取的唯一有先见之明的立场是承认加拿大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战争的。

3月19日,《环球邮报》发表社论,题为《加拿大的伊拉克政策:不一致啊!》他们在信中谴责总理让·克雷蒂安拒绝正式加入即将到来的入侵,直截了当地称这是“错误的选择”,并补充说这是通过“椒盐卷饼逻辑”做出的“不幸的决定”。

《环球报》写道:“渥太华去年秋天全心全意地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第1441号决议,该决议给了萨达姆·侯赛因消除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后机会。就在侯赛因先生不遵守该决议的军事后果似乎即将开始之际,自由党政府已经撤退。

当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们并不存在,并且充当了入侵的一个非常站不住脚的借口(媒体帮助赋予了其合法性)。

加拿大媒体的这一趋势有一个主要例外:《多伦多星报》3月18日,他们发表了一篇题为《加拿大对战争说不是正确的》的社论,认为“这场战争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时机不合时宜,合法性也值得怀疑。尽管萨达姆政权是犯罪分子,值得遏制,但它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构成真正的威胁。”

他们补充说,“事实上,克雷蒂安应该更进一步(而不是决定不正式参与入侵),命令任何未专门指定用于反恐战争或我们在阿富汗的角色的加拿大军队离开该地区。” (《星报》确实支持阿富汗战争。)

专栏作家

时任《国家邮报》专栏作家、现《环球邮报》专栏作家的安德鲁·科因(Andrew Coyne)于 3 月 7 日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反驳的 12 条反对战争的论点” 

针对没有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法,科因写道:“伊拉克承认生产和储存大量化学和生物武器,但直到高层叛逃者将其出卖。12年来,它从未拿出过一丝证据表明它已经摧毁了它们。”

针对入侵将带来重大风险的说法,科因写道:“任何人都可以列出任何行动都可能引发的灾难。但除非你对这些赋予一定的概率,否则它们几乎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一场迅速而决定性的战争是否会破坏该地区的稳定,伊拉克2000万伊斯兰公民的解放是否会激起穆斯林的怨恨,或者恐怖分子需要借口发动袭击,这一点都不清楚。”

在回应对数十万平民死亡可能性的担忧时,科因直言不讳地说:“这些预测没有根据。”

乔纳森·凯 (Jonathan Kay)时任《国家邮报》社论部编辑,现任《Quillette》编辑,为 3 月 12 日发表的报纸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谈论一场革命》。

凯的立场是,只要美国人承诺坚持下去并扮演“多年警察和国家建设者的角色”,入侵就是合理的。

凯将布什描述为具有“革命精神”,并提出了两个预测:“首先,入侵将是一场迅速溃败,其间不时会与分散的伊拉克顽固分子进行几场可怕的致命交战。第二:当伊拉克人向美国坦克洒满鲜花,而萨达姆被自己人谋杀时,就会有一群鹰派齐声高喊‘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凯补充道,“但不是我。虽然萨达姆罪有应得,但真正的奖赏是排干阿拉伯中东停滞不前的社会政治沼泽。”

马库斯·吉(Marcus Gee)当时是《环球邮报》的专栏作家,现在也是《环球邮报》的专栏作家,他为该报 3 月 17 日发表的文章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是时候联合起来击败侯赛因了”。

吉呼吁联合国批准即将由美国领导的入侵伊拉克行动,他写道:“恐怖主义仍然是扼住世界喉咙的一把刀。朝鲜和现在的伊朗都在努力获得核武器。如果这些威胁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恐怖主义,另一方面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将是难以想象的。野蛮人已经到了门口。如果我们希望击退他们,世界文明国家就必须团结起来。”

时任《环球邮报》专栏作家、现已退休的玛格丽特·温特在 3 月 20 日为《环球邮报》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再见,萨达姆!你干杯了。”

她在文章开头写道:“他的 48 小时已经到了。他的12年奇迹般的缓刑期结束了。他长达30年的残暴暴政已经结束。萨达姆·侯赛因几天或几周后就会下台,这一前景让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发动战争并抓住他,快点。”

在整篇文章中,温特谴责政府没有正式加入入侵伊拉克,声称这是一个会带来耻辱的错误。温特写道:“我不知道战后伊拉克会发生什么。但很难想象生活不会改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哀悼萨达姆的去世[……]你的时间到了,萨达姆。历史将根据你的真实身份来评判你。至于历史如何评价加拿大——好吧,我对此感到羞愧。”

时任《国家邮报》专栏作家、现已去世的克里斯蒂·布拉奇福德 ( Christie Blatchford)在 3 月 27 日为《邮报》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好朋友”。

布拉奇福德声称,布什在感谢盟友对战争所做贡献的演讲中没有提及加拿大,这一事实“赤裸裸且可怕”。她接着写道:“你看,加拿大从来不需要派遣士兵。加拿大从来不必成为一个流着口水的战争贩子来维持邻国的尊重和喜爱。加拿大从来没有必要向无辜的伊拉克儿童投掷炸弹,正如左翼人士所说的那样,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联军正在尽其所能(虽然不完美,可惜,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包括自己造成更多伤亡,以避免这样做。 。要被视为一个合理的盟友,加拿大只需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并在自己的政治现实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布拉奇福德接着补充道:“加拿大甚至连这个小小的测试都未能通过。用唐·切里的话来说,加拿大不需要抓起一把椅子,敲在她的美国朋友在酒吧里殴打的那个人的头上,她只需克制住自己不要积极地为另一个家伙加油——哦,还有也许等混乱结束后请美国佬喝一杯。”

谷歌翻译20 Years Ago, Canadian Media Lined Up To Call For War In Ir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