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谈判开始后,第一个讨论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停火所依据的军事分界线。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最初立场分歧巨大。 *****
中朝方面主张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理由是战争从这里开始,现在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
联合国军方面则主张以现行接触线为非军事区南缘,分界线要划在中朝军队的后方。中朝军队因此要由现有位置分别后撤38至68 公里。理由是他们认为,现在战场上除了一个陆地战线,还有一个空中战线。联合国军的飞机可以飞到鸭绿江。这个优势应该得到补偿。 *****
双方如此大的分歧,完全没有调和的可能,根本谈不下去。在八月十日的会谈中,竟出现了双方长达一百三十二分钟不说话“静坐”的情况。会谈因此中断。 *****
在此之后,联合国军发动了“秋季攻势”,分别向战线的西段和东段发起进攻。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十月初。联合国军沿战线分别向前推进了2到4公里,但是却付出了六万人的伤亡,其中美军的伤亡就高达两万两千人以上。联合国军方面因此认识到,要想在战线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无法承受。与此同时,中国空军已经进入鸭绿江以南的天空,开始和联合国空军争夺制空权。所有这些都使联合国军方面意识到,继续靠武力压迫对方难以达到目的,只能再回到谈判桌上来。 *****
十月二十五日,停战谈判复会。 *****
联合国军在重新开始的谈判中改变了立场,不再要求空中优势的补偿,但仍然坚持以现有接触线为基础,拒绝接受三八线作为停战线。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联合国军现在三八线以北所占领土面积大于中朝方面在三八线以南所占面积,并且在现有位置拥有坚固工事,军事上处于有利态势,有利其防守。 *****
中朝方面此时也意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现以三八线为停战线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为了尽快停战,必须要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停战线。当时的形势是:战线的将近三分之二部分位于三八线以北,最东端位于东海岸的高城附近,已经突入三八线以北七十多公里。而战线的西段位于三八线以南,包括停战谈判所在地开城。据时任志愿军停战代表团首席联络官柴成文回忆录所述,中朝停战代表团专门为此在内部开会进行评估,结果认为:虽然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所占面积要大,“但那里多是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少,耕地不多。而西线我在三八线以南所占地区,多是平原,交通发达,人口多,产粮多,虽然面积小了些,但可以保住开城”。结论是:就政治经济方面而言,这样做并无不利。 *****
就此,中朝方面放弃了“以三八线为停战线”的要求,准备接受“按现在接触线为分界线”的条件。 *****
在经过几次试探了解了联合国军方面的真实意图后,中朝方面提出了一个“就地停战,稍加调整后确定军事分界线”的议案。据柴成文所述,“稍加调整”的意思就是要照顾联合国军方面“有可以防御的阵地”的要求。这个议案成为双方可以继续讨论下去的基础。这个议案后来经中朝方面修正后,具体化为:以现有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后退五公里,以便建立非军事区。但联合国军方面仍然认为五公里太远,进而中朝方面将其修改为两公里,终于被联合国军方面所接受。 *****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朝鲜停战谈判小组委员会就“作为在朝鲜停止敌对行为的基本条件,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地区”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由此线后退2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如果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三十天之后签字,双方的实际接触线要按届时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
然而,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由于战俘遣返的问题,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无限期休会。有关停火和军事分界线的有关文件都已经谈妥,准备签字,但却一直无法进行。此间,双方在白马山,上甘岭等地又先后爆发战役级别的战斗,但都未能对战线产生重大影响。 *****
停战协定于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签字,军事分界线也终于得以最后确定。由于此前沿战线多次发生战斗,接触线又重新划定了两次。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划定的分界线相比较,最终的分界线在若干地区有所变化,北朝鲜所占土地面积向南推进了大约三百三十二平方公里。 *****
按照军事分界线规定,战后双方要由现在位置后退两公里。志愿军经过四十二天的血战,虽然最终守住了上甘岭的两个高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因为上甘岭阵地距离军事分界线只有数百米,所以最终志愿军还是按规定撤出了上甘岭,使之成为非军事区。 *****
目前,韩国在东海岸江原道高城附近,非军事区东端终点南侧建有一个“非军事区博物馆”,和一座“统一了望塔”。这里向南距离三八线将近七十公里,向北距离军事分界线大约四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