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军乐队的起源和进入中国
在欧美,军乐这一音乐形式(吹打乐演奏的进行曲),是欧洲在18世纪早期,直接从奥斯曼帝国山寨来的。顾名思义,最早军乐的目的只是军事。是军队行军和战斗中的通讯手段,也起心理战的作用。提振己方士气,扰乱恐吓对手,尤其是通过打击乐的使用。有心理学家研究过,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到拿破仑的,军乐中鼓点节奏为什么要与步伐或心跳同步。其目的就是要士兵失去自我,for better or worse。
有意思的是,进入1800s,土耳其军队进行曲成了音乐时尚,风靡欧美。古典音乐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写过进行曲。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到今天还是耳熟能详。从1850s到1920s美国的管弦乐团热衷演奏军乐进行曲,很受听众欢迎。一直到了1940s,军乐的风头才被爵士乐抢了去。当然,军乐的礼仪功能还被各国官方保留至今。今天,军乐任然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常见于节假日群众游行和体育赛事中。
西方铜管乐和管弦乐在17世纪随着西方的军队进入了中国。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租占后,澳门成为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的登陆点。1622年底,明朝政府从澳门购买洋炮,葡军押送大炮进京时,即有一支军乐队随行,并在中国境内停留了一年多。据记载,1843年驻澳葡军已组织了一支小型乐队;1858年左右,澳门已经有“修院学生铜管乐队”;1871年澳门成立了步兵营乐队。
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铜管乐队,成员有20多人,全部由菲律宾乐手组成,演奏水平较高。到1902年,上海公共乐队扩展到35人。这个乐队经常举办公众音乐会,也应邀在私人场合演出。每年夏秋之季,还定期在公园举行音乐会。乐队主要为上海租界的洋人服务,但是因为它参与较多公开场合的演奏,所以一般市民也有机会听到。1904年前后,乐队改名为工部局乐队,到1907年,乐队扩充为管弦乐队。
1886年左右,由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组建了私人乐队,即通常所称的“赫德乐队”,成员全部是经过训练的中国男孩。1890年赫德乐队开始加入弦乐器,成为小型的管弦乐队。这个乐队为上层社交、伴宴和赫德自己欣赏音乐而用。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赫德的房子、乐器、乐谱等皆被付之一炬。1901年赫德重组乐队,乐队队员扩充到20余人。1903年,赫德曾率乐队与袁世凯的新军军乐队先后联袂在颐和园及宫中为慈禧太后与公使夫人们献艺。这是赫德乐队最为活跃的时期。1908年赫德因年迈返回英国,乐队遂散。
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式军队,在操练洋枪洋炮的同时,也借鉴外国军队的方法,组建了军乐队。张之洞训练的“自强军”中有15人的军乐队,该乐队聘请德国教官进行训练,1897年5月在上海吴淞参加阅兵式时进行过演奏。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时,根据德国顾问高士达的建议,也于1898年之前就组建了军乐队。1900年9月,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一本《图画杂志》上刊登了一幅中国西式军乐队的照片。照片正中是一穿军装的洋人挥舞指挥棒,指挥着16个中国乐兵在演奏。
军乐队传播的另一重要渠道是各大、中学校建立的乐队。在1910年出版的《教育杂志》第2卷第5期上,刊载了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学生军乐队的合影一幅,上面共有28人,乐器的配备(特别是铜管乐器)相当齐全。类似的学校军乐队中较有名的还有:武昌文华大学军乐队、天津南开中学军乐队、常州第五中学军乐队、上海贫儿院管乐队,等等。
1916年萧友梅在德留学时曾谱写过一首军乐合奏《在暴风雪中前进》,这是已知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军乐作品,属于萧友梅学习作曲时的习作,但是没有正式演奏的记录。国内方面,郝杰于1920年创作的军乐曲《步号进行曲》,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人最早创作的军乐作品。萧友梅在1920年回国之后即谱写了《卿云歌》,此歌在1921年经国会通过,正式定为国歌。此后,萧友梅为《卿云歌》编配了铜管乐队总谱,北京的各军乐队和各校学生军乐队经过数月的练习,于1921年3月6日“协同演奏”。这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军乐曲首次演奏的记载。
萧友梅在1923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国输入西乐以来,虽然不止60年,但是成立的乐队都是军乐队,一来因为吹乐器比较容易学,二来因为军队和高级衙门用得着。”这说明了中国军乐队获得发展的直接原因。
此文关于中国军乐史的介绍,整理摘自于《中国交响音乐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