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元 79年看到“光明日报”徐渭平《论民族英雄岳飞》一文才决定确定由戏曲团东北大鼓演员刘兰芳来说《岳飞传》

高级编辑

李喜元

 播报编辑讨论1上传视频
李喜元是辽阳人,他出生在北门外,家境贫寒,但从小酷爱曲艺,7、8岁时经常到书场听评书、大鼓,不想这竟为他日后从事评书创作打下了基础。13岁时李喜元进辽阳纺织厂当学徒;他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会演奏各种乐器;解放后,他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等许多文艺节目多次代表工厂参加市里的文艺演出。
 
 
中文名
李喜元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34年
主要成就
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1]
出生地
辽阳
职    称
高级编辑
 

目录

人物生平

编辑 播报
李喜元是辽阳人,他出生在北门外,家境贫寒,但从小酷爱曲艺,7、8岁时经常到书场听评书、大鼓,不想这竟为他日后从事评书创作打下了基础。13岁时李喜元进辽阳纺织厂当学徒;他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会演奏各种乐器;解放后,他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等许多文艺节目多次代表工厂参加市里的文艺演出。1960年,才华出众的李喜元被选送到辽阳市文工团专职搞曲艺,同时还被聘为《辽阳日报》业余副刊编辑。1964年,他调到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文艺节目编辑。有了文艺广播的平台,李喜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文艺工作中去。
此前,鞍山电台播出的文艺节目只有歌曲,比较单调。为了丰富文艺广播,李喜元把全市的文艺爱好者发动起来,增加了评书、快板、相声、大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由此也把鞍山曲艺团给盘活了。李喜元编写的山东快书《接雷锋的车》、快板书《抢炸药》等曲艺节目短小精悍,语言风趣,深受听众欢迎。当时正值鞍钢三大工程建设时期,晚上6点30分听鞍山电台文艺节目成为一线工人最大的享受。后来,听众写信希望能听到长篇评书。为满足听众要求,李喜元决定开办评书连播专栏。于是请来老艺人杨田荣,一起录制《林海雪原》等作品,播出后反响很大。直至文革开始,文艺节目全被叫停,文艺编辑都被下放。
1971年,李喜元从盘锦农场劳动两年回到鞍山电台。面对“样板戏”独占艺坛的局面,他大胆地向台领导提出恢复评书连播节目的意见,把被迫停播长达5年之久的评书连播节目在全国广播系统中第一个恢复起来。他冒着风险,冲破阻力,确定采用作家李云德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这部小说描写了辽南一座矿山恢复生产建设,又重新沸腾起来。李喜元与小说的作者李云德取得了联系,并和著名评书老艺术家杨田荣研究改编好这部书。他们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这部长篇评书《沸腾的群山》改编录制成功。当《沸腾的群山》第一次播出后,四十里钢城也沸腾了,像雪片般的听众来信,每天近百封地飞进电台,听众纷纷表达他们对评书的喜爱和赞扬。之后李喜元又录制了《激战无名川》、《艳阳天》、《金光大道》、《闪闪的红星》等10多部新评书,评书节目均安排在电台收听率最高的黄金时间。
粉碎“四人帮”后又迎来了文艺的春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听众希望电台播出更多更好的评书节目。李喜元冲破“左”的禁区,大胆提出播讲传统评书。1979年,全国还没有一家电台播放传统评书,这一想法引起争议,选什么题材的作品更是没有着落。恰好这时《光明日报》发表一篇《论民族英雄岳飞》的文章,文中充分肯定岳飞是一位爱国者,是民族英雄。李喜元深受启发,心中豁然开朗:“就录《岳飞传》!”他马上把自己的决定向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为了播好这部书,李喜元几经挑选,最后确定由戏曲团东北大鼓演员刘兰芳来说《岳飞传》,刘兰芳是辽阳同乡,说过新书,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富于激情,而且年纪轻,接受新事物快,并有女同志的演播特点,更容易让人耳目一新。
演员选定了,评书剧本就成了关键。当时李喜元和刘兰芳手里只有一本旧书《说岳全传》小册子,而且里面的故事情节杂、框子旧、迷信成分多,给改编带来了很大困难。李喜元白天工作查找资料,下班以后同刘兰芳一起编辑剧本,晚上录制,边录边修改。刚开始的时候,录一讲就需要几个小时。有时刘兰芳完成演出任务后才能来电台说书,录音常常到半夜。刘兰芳走后,李喜元还要审听,修改剧本,常常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个多月以后,《岳飞传》终于录制完成,1979年9月正式开播。播后的效应出乎所有的人意料:
每天晚上6时30分,40里钢城万人空巷,人们都三五成群地在收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
鞍山大小商店积压多年的半导体收音机被抢购一空;
电影院敬告观众:为保证大家听到《岳飞传》,放映时间顺延;
全国大部分省市电台都来鞍山复制播出《岳飞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文汇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刊登了评书《岳飞传》的评论性文章;
文艺部收到听众盛赞《岳飞传》和提出宝贵意见的来信5000余封;
刘兰芳一举成名,全国掀起了“一部岳传忠奸史,满城争说刘兰芳”的热潮。中国国际电台要求刘兰芳向孟加拉国和印度演播评书并致新年祝辞……
继《岳飞传》之后,李喜元又录制了《杨家将》、《薛家将》、《隋唐演义》等近百部传统评书,并推向全国近百家电台播放。受鞍山电台影响,其他电台、电视台也都录制传统题材评书,致使传统评书题材逐渐枯竭,其内容、形式也趋于公式化、雷同化,已经不能满足听众的需求。李喜元着手改革,他提出了选用近代史题材录制评书节目的新思路,并得到了电台领导的认可。
李喜元开始了新的尝试。1984年,他同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一起合作改编成了长篇评书《百年风云》,这部评书播出后,又一次在全国引起轰动!
100多家广播电台来鞍山复制评书《百年风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广大听众要求将这部书连续两次播出;全国各地的学校、部队、机关单位将这个节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课,要求每日必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专院校将这部书作为历史教材,并掀起了一场学习近代史热潮。
原中央领导薄一波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喜元,鼓励他继续办好评书节目。薄老还为鞍山电台的评书节目题词:“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这对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是个激励,对李喜元更是一个鼓舞。回来后,在上级的支持下,鞍山广播电视局成立了评书生产制作中心,李喜元任主任,每年向全国各地提供4、5部长篇评书。
来自黑龙江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张少佐说,李喜元编辑、制作评书不仅精益求精,把好质量的重要一关,更重要的是他帮着演员研究情节,分析人物如何塑造,随时随地给予评书演员以指导。他来鞍山和李喜元一起录制评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播讲评书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说书的风格也有所变化。
从1965年开始,李喜元和杨田荣张贺芳刘兰芳单田芳巩宝生连丽如陈丽君张少佐、叶景林、杨佩琴、石连君、赵维利等人合作,先后改编了近200部评书,提供给国内百余家电台及海外华语电台。
1995年,李喜元退休了,可他退休不退岗,被返聘回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退休以后的10几年时间里,仍编辑、制作他钟爱的评书节目。
[1] 

个人作品

编辑 播报
1979年李喜元录制了《岳飞传》,之后又录制《杨家将》、《薛家将》、《隋唐演义》等近百部传统评书,并推向全国近百家电台播放。他同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一起合作,收集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等50多部近代史的资料,改编成了长篇评书《百年风云》。这部评书长达220讲,分上、中、下三部,从鸦片战争说到辛亥革命,讲述了近500年的历史史实,内容引人入胜,风格波澜壮阔。
2008年,鞍山评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山由此获得“评书之乡”的美誉。而李喜元个人的荣誉也串成了长长的一串:连续多年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连续多年省、市劳动模范、鞍山市直机关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06年鞍山市双优先进个人,1993年起享受鞍山市政府特殊津贴奖……许多媒体报道了李喜元事迹。2008年,辽阳、鞍山两地电视台先后为李喜元录播了人物专题,以彰显其在评书艺术中的贡献。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