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浦熙修参加政协集会,徐冰叫住她,周总理:你干嘛总是躲着我

来源: chufang 2023-02-17 09:32: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6929 bytes)

65年浦熙修参加政协集会,徐冰叫住她,周总理:你干嘛总是躲着我

 锦年 洞鉴五千年 2023-02-10 02:26

引言

1965年,浦熙修应邀参加了政协礼堂集会。当她看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走入会场时急忙躲开。

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见状,立即叫住她,让浦熙修上前。周恩来见状,亲切地说:“你干嘛总是躲着我,今后可不能这样啊!”

浦熙修怯生生地回答:“我不好意思见您......”

周总理鼓励浦熙修:“你曾经为党组织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没有忘记。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浦熙修是谁,她为什么要躲着周总理呢?

 

01 意外进入新闻行业

1910年,浦熙修出生于江西省嘉定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一共姐弟四人,姐姐浦洁修,妹妹浦安修,弟弟浦通修,浦熙修在家中排行老二。

父亲浦幼梧是北洋军阀交通部会计科的一名小职员,由于为人正直、不善逢迎巴结,不为上司器重。靠着有限的薪水维持一家的生活,日子很紧张。

由于父亲在北京供职,浦熙修的少年和青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随着妹妹和弟弟出生,浦熙修便帮父母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浦安修从襁褓到少年,和姐姐浦熙修在一张床上睡了整整14年。

1917年,浦熙修来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习。毕业后,她又考入师范大学附中。

由于家境不富裕,体谅父母的浦熙修只读了一年便辍学走上社会,在一所小学当老师。教书之余,她还自学了高中各门课程。

 

 

1927年,她顺利考入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读书。两年的读书生活,浦熙修成功掌握了水墨丹青的基本功,中国画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好评。

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女性,也让浦熙修成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女记者。

1929年,浦熙修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女师大读书期间,她结识了神州国光社北平分社经理袁子英,两人很快相恋并结为夫妇。

从女师大毕业后,浦熙修在北平志成中学担任教员。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勤勤恳恳在中学任教,对政治缺乏热情。

如果不是偶然的机遇,她可能会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终老。

1936年1月,浦熙修带着家人离开北平,投奔在南京政府交通部担任会计的父亲。

受到高等教育的浦熙修,深知妇女要解放,必须要经济独立。她试图应聘南京一家地产公司,因未婚的缘故没有被录取。

但是在面试时,经理对她的文字功力赞赏不已,便将她介绍给《新民报》社长兼总经理陈铭德。

 

起初,浦熙修在《新民报》经理部搞发行广告。

一次,浦熙修临时“救场”,显示出不凡的写作才能和采访活动能力。从此,她在新闻界大显身手,成为一名杰出的新闻战士。

之后,公司决定把她从经理部调到编辑部当记者,也推动她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采访期间,浦熙修对民生的疾苦、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民族的灾难、共产党的主张有了深刻的影响。她的思想迅速左转,开始倾向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浦熙修跟随《新民报》从南京迁往重庆。她认为记者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要有为社会服务的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妹妹浦安修和弟弟浦通修都去了延安。在他们的影响下,浦熙修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浦熙修抵达延安后,周总理见到她,对妻子邓颖超说:“小浦是我们的亲戚。”

从此,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便称她“浦二姐”,亲切中又有敬重的含义。

浦熙修和共产党之间的亲密关系,源于妹妹浦安修。早在抗战爆发前夕,浦安修便加入共产党,后来到延安并与彭德怀结为夫妇。

1938年,浦熙修给身在武汉的二姐浦熙修,让她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联系。从此,浦熙修便接近中国共产党。

02 记者生涯达到辉煌

在重庆的七年和解放战争的4年,是浦熙修记者生涯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人们称她是出色的政治新闻记者,更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重庆七年是浦熙修在政治上成熟并自觉献身革命的时期,1938 年 10 月武汉陷落后,重庆成为中国的陪都。

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为民族利益所作的让步和牺牲,使颇感苦闷的浦熙修看见光明。

从此,她以记者身份,频频出入重庆曾家岩 50 号周公馆、民生路《新华日报》采访部。

 

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启发下,她找到了观察时局的指针,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她倾心于共产党,自觉地向共产党靠拢。

周恩来和邓颖超曾风趣地说:“小浦是我们的亲戚。”她虽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她和共产党的关系,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来概括,是非常恰当的。

她就常用“走亲戚”的形式,把共产党的声音传达给《新民报》的同行。

在重庆工作期间,浦熙修曾经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请求。由于她的声望,更适合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出现,便接受了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安排。

1946年1月的协会议期间,撰写了十万字新闻稿,是她整个记者生涯中最精彩的文字。

经过抗战8年的观察、对比、思索,浦熙修已认定中国的希望和前途在共产党。她此刻的思想感情,已和共产党融为一体。

 

会议开幕前,她就跑周公馆、《新华日报》采访部,找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听取他们对会议进程和前途的估计,寻求启示,确定采访方针。

政协会议召开期间,浦熙修除了每天采写会议消息外,她把采访的重点放在参加政协的38名代表身上。她对参会代表一一进行了访问,撰写了访问记,让每个代表在读者面前亮相。

浦熙修通过她的访问记和新闻报道,一方面宣传中共和民主人士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进步,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独裁专制反动倒退的顽固立场。

1949年5月,东方第一大都会上海红旗如林,人潮涌动,上海人民都在尽情欢呼着新生活的到来。

浦熙修亲眼在上海街头看到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夜晚露宿街头,对人民秋毫无犯,它的极为感动和兴奋。

从旧中国走来的浦熙修,见到全新的面貌,不由得激动万分。她给妹妹浦安修写了一封信:

原来天是黑的,现在天亮了,光芒四射,照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

浦安修与彭德怀

她的这封信,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新社会的由衷喜悦。在庆祝解放的同时,她也对自己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有些忐忑。

正当浦熙修为今后的工作作思绪不定时,《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发来热情的邀请信,浦熙修当即慨然允许。

03 毛主席亲自接见浦熙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徐铸成和浦熙修作为新闻界的代表,有幸受到与会的邀请。

当她和600多位政协代表一起讨论国家根本大法和选举国家领导人时,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毛泽东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浦熙修抑制不住幸福振奋的热泪。

10月1日,浦熙修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令浦熙修终生难忘的,是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毛泽东会见了她。

 

会议休息时,周恩来走到浦熙修身边,又亲热地称她“小浦”,问起她在北京的工作进行得怎样。

两个人正聊着时,周恩来注意到毛泽东朝这里投来的目光。他当即牵起浦熙修的手,来到毛泽东的身边。

“主席,给您介绍一个人,这位就是彭老总的大姨子浦熙修女士。”毛泽东的脸上一下亮堂了:“哦,你就是那位坐班房的记者?”

浦熙修万万没有想到,作为无时无刻不在把握一个“天翻地覆慨而慷”时代的巨人,毛泽东竟然知道自己这一段的经历。

这是她第一次见到毛泽东,1945 年本有可能随记者团去延安,她极盼望采访具有传奇色彩的毛泽东,再去会会在抗战中功勋卓著的妹夫。

结果,一次历史性的采访,连同一份殊荣,给了赵超构。为此几年里她一直感到深深的遗憾……

 

此刻,毛泽东就站在她的身边,她紧紧握住他那双厚实而又温暖的大手,在一片兴奋、紧张、激动之中不知道说什么,唯有泪眼婆婆。

建国初期,浦熙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委员、民盟中央委员,还升为《文汇报》副总编辑。

她又要主持北京办事处,又要参加各种会议,又有许多社会工作、社会活动,非常繁忙。

抗美援朝期间,她三次以慰问团成员身份亲赴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到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采访朝鲜停战谈判。

大量的通讯报道,凝聚了她对优秀中华儿女的尊敬与热爱,对新中国新时代的无比自豪。

回国以后,她又加入抗美援朝报告团,远赴东北、新疆报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的事业中。

在此期间,她还写下《新疆纪行》和《东北之行》等名篇,真实地记录了她对新时代的感受。

 

1956年4月,《文汇报》公开宣布“自动停刊”。于是,《文汇报》改为《教师报》,全班人马来到北京,改出周双刊。

对于《文汇报》停办,改办《教师报》,浦熙修本人也是不以为然的。她认为没必要套用苏联模式,不应该割断历史、无视《文汇报》的传统做法。

但是组织上的决定,她还是坚决服从,埋头学习。此外,浦熙修还亲自出马,邀请毛主席为《教师报》题写报头。

报社刚搬到北京的日子里,浦熙修经常去叶圣陶家里喝酒,两人一同去戏院听昆曲。

不到三个月,事情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刚刚停刊的《文汇报》又准备复刊了。

1956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约见徐铸成、浦熙修,正式通知他们,中央已决定《文汇报》复刊。

 

要他们立即写出《复刊计划》和《复刊后言论方针》两份方案,送中央审批,希望这两份文件一周内完成。

报社里压抑的气氛一扫而光,上上下下兴高采烈地忙碌着,一连开了几个座谈会,请首都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对复刊后的要求和希望,贡献自己的意见。

把这些意见集中整理后,由浦熙修和徐铸成执笔草成两份文件,如期送到中宣部,张际春审阅后连声称赞:“很好!很好!你们不必等中央批示,先照此计划干起来。”

中共中央如此急于让《文汇报》复刊,和 1956 年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这一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

受苏共二十大的鼓舞,社会主义各国不同程度地出现要求改革、批判照搬苏联模式、批判神化斯大林的浪潮。

1956年10月1日,《文汇报》在上海复刊。从张际春找徐铸成和浦熙修谈话到复刊,前后仅两个多月。

 

 

这样的速度和效率,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应归功于以徐铸成和浦熙修为首的《文汇报》的诸员工。

这是他们的事业,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复刊的决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干劲。

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共中央迫切希望这张报纸复刊,以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方针的贯彻,因而给予种种便利,排除种种障碍。

复刊后的《文汇报》,不再是一张民营报纸,它是完全在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新闻单位。钦本立调回《文汇报》,担任中共党组书记。

《文汇报》复刊后,报社仍设上海,浦熙修任副总编辑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在她的主持下,办事处充实了采访力量,办公用房也扩充了一倍左右。

浦熙修不光是领导记者工作,而且和大家一样采写新闻,而且比别人更忙,再度焕发青春般的活力。

 

从1956到1957年的8个多月时间里,浦熙修率领北京办事处的各位记者,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们为《文汇报》贡献了大量思想健康、文采飞扬、方向正确的稿件。此外,她还派记者去各地采访撰写旅行通讯、组织各行业专家撰写文章。

《文汇报》办得很有特色,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在接见徐铸时时说:“你们的报纸办的很好,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应有尽有,办得真是好。”

浦熙修听了毛主席的话,既兴奋又陶醉,她决定配合《文汇报》的同事办出一张更让毛主席满意的报纸。

随着时局的变化,浦熙修不得不离开奋斗一生的新闻工作,来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教组副组长,此时的她还不到50岁。

尽管她患有长期的失眠症和胃病,但她为了组织文史资料稿件,不惜抱病四处奔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时间进入60年代,浦熙修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依然孜孜不断学习。她感慨道:“当了这么多年的新闻记者,总是浮在上面,没有专长,后半生要踏踏实实学习。”

经受打击后,浦熙修并不消沉,开始系统阅读毛泽东著作和马列著作,政治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她还制定了计划:争取用5年的时间,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浦熙修的后半生很孤单,一般人不和她往来,只有妹妹浦安修、弟弟浦通修经常来家中慰问孤寂的姐姐。

每到周末,彭德怀和浦安修会接她在家里作客,给她带来一些安慰,可这样的温暖持续了两年便戛然而止。

浦熙修在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附近租了几间房子,雇了一名保姆照顾自己。环境清冷,心情寂寞,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工作,回家读书,这样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寄托。

 

 

在周总理的教诲和鼓励下,浦熙修重新拾回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可祸不单行,可怕的癌症此时也悄悄入侵她的躯体。

当北京协和医院为她检查并告知可施手术的时候,她怀着一丝希望:尽快手术,余下的时间为社会贡献。

但命运对她太残酷无情,她的病情急剧恶化,住进一家普通的市级医院,而且不久又被赶了出来,仅靠邻居一位大嫂临时学习的注射技术为她护理。

垂危之际,直肠癌的剧痛折磨得她大喊大叫,环顾左右,身边无一亲人,她所疼爱的子女都远在外地。

1970年4月23日,终生追求光明进步的一代名记者就这样孤寂凄清地离开了人世!她临终留下的最后遗言是:“让历史说话吧!”

 

十年之后,浦熙修临终时期待的历史,终于发出回声。她的沉冤得以彻底昭雪。全国政协和民盟中央为她举行的追悼会上,唁电、悼词、花圈,催人泪下的哀乐,铭刻着逝者身后的哀荣。

所有跟帖: 

这种文章读后想说的就是: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29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0:02:37

读后感就是有报应, -立竿见影-1- 给 立竿见影-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7:36:26

革命者总是最先被革命吞噬. -man008- 给 man008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0:08:55

嘉定县是在江苏省,上海郊外,不是江西省。 -viBravo5- 给 viBravo5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0:09:35

误把江苏变江西。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0:44:32

作者在地理上有误缪,别处肯定也有误缪,只是读者不能察觉。简言之,文章不靠谱。 -viBravo5- 给 viBravo5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1:05:45

靠谱的东西往往漏掉了66到79年的一段经历。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2:00:54

中国历史的不值钱, 就在于可以随便把一段时间消失掉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4:38:21

浦请毛主席给教师报题字,也是一种通气告知文汇报被停办的方法。三个月后文汇报复刊,应该是主席干预的结果? -明初- 给 明初 发送悄悄话 明初 的博客首页 (215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2:10:34

文汇报最早是上海的,解放后不久就搬到了北京,算是给知识分子的报。当然反右后徐铸成和浦熙修都被打到了18层地狱。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2:35:12

也可以看出反右并非如目前反毛的官方口吻那么回事。浦竟敢曲线通过毛复刊文汇报抵制社会主义革命,罪该万死。右派,算是客气的。 -明初- 给 明初 发送悄悄话 明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5:54:39

8股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3:19:14

她写的东西可能真的蒙蔽了很多人,让很多人该走的没走,对共产党充满了幻想。 -立竿见影-1- 给 立竿见影-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7/2023 postreply 17:39: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