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不在真正的春天?因为把农历新年叫做“春节”,是政府无力改变民俗后的“面子工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为表明与世界接轨、与封建时代划清界限的态度,上任后即宣布废除农历、采用公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在那个时候,元旦和新年是一个意思,孙大总统这么宣布,就意味要让民众在公历1月1日过年。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民间的响应。民间依旧在农历正月初一过年。例如,1913年广东“严禁商民庆贺旧年”,导致“民多怨之”。
后来袁世凯当选民国总统。本着“堵不如疏”的原则,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提交了一份关于四时节假的报告,拟定将农历正月初一设为春节、端午设为夏节、中秋设为秋节、冬至设为冬节。最终,袁世凯下令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这样,民间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庆祝活动,就算是过“春节”,不算过年了。
蒋介石上台后,曾经宣布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但最后不了了之。
文革开始后,为了“破四旧”,政府取消了春节假期,工人、干部照常上班,一直持续到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