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布,怎么用?(回顾布票时代)

来源: 2022-11-02 09:27:0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那年代,“太空衣”与我们的距离就和我们远离太空差不多吧?

棉花、棉布都要票,做一件棉袄可是件大事情,一般赶在新年前,小孩子,尽可能作大一点,可以穿上几年。同学中,常有人穿着非常不合身的紧身棉袄,不是他小时候的,就可能是姐姐哥哥传下来的了。棉袄不太合身,取暖的作用影响不大,至于外观,问题也不大,只要加件单薄的外套在外面就行了,不用里子,布票就省了一倍,而且,弄脏了可以常换洗,棉袄一般不能洗,只能在太阳好的日子晒太阳,棉花松软了,穿起来特别暖和。于是,外面单薄的“罩衫”--就要做得略为宽松一点,男同学穿深蓝的罩衫较多,女同学自然选各式各样的花布了。不过,男女同学的罩衫都有个共同点,基本不用塑胶的、有机玻璃的纽扣,一方面贵,一方面与中式的设计也不太吻合。于是,就用裁衣服多下来的碎布条--剪成约一寸宽的长条---用手工缝成中间有空的绳型长条子,然后,按照各人的喜欢,做成各式各样的纽扣结(如下图)--是最常见的中国结,因为那年代,朴素是传统,也是美德--标新立异往往会冒着被批判的危险。
 


男孩子往往不太喜欢这样的布条纽扣,因为穿上、脱下都比较费时间。记得张乐平画的小三毛,穷得光身子没衣服穿,好不容易得到一件衣服,是江湖人物留下的旧衣服,等他扣好一整排十几、二十个布纽扣,肚子饿坏了、头都晕了。。。


于是,有一种棉袄的罩衫,用的是胶纽扣,不过,藏在罩衫复式对襟的下面,只留一对布纽扣在最高的脖子衣领处。

布票年代的裁缝师傅,除了手工好之外,还要看他是否懂得省料裁剪。因此,往往是三五亲友买了布一起量裁,这样,相对来说废料就减少了--当然,造成了社会上“蓝色海洋”的现象也因此而来。

狡猾的师傅,会将碎料收集起来,久而久之,可以做成另外一件;

老实的师傅,会将碎料留下给客人看,问他要不要---巴掌大的、半个巴掌大的碎布--,一般人都拿回去,收集起来,拼合了、浆起来了做鞋底料;

高境界的裁缝师傅,将零头布全给利用上:或做布结纽扣、或作包钮(将不合色的纽扣用布包起来,显得协调和精致) 碎布包鈕
 
,客人来取衣服,师傅捡起像杆好的、不足一毫米厚、不足半厘米宽的细布”面条“一般长短不一的碎布硝--哪个客人拿回去都没法再利用了----我二姐就是这样的裁衣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