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苏军在远东并没有布置多少兵力。进入六十年代,特别是1969年之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大举向中苏边境增兵。
苏联在远东军区部署了3个集团军和1个独立步兵军,总计下辖了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2个独立空降旅;在后贝尔加湖军区,部署了10个步兵师和3个坦克师;西伯利亚军区,则部署了5个步兵师;在中亚军区,部署了8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此外,在外蒙古境内还驻扎了3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总兵力70万,装备坦克14300余辆。即苏联把陆军的1/3之一从东欧对北约对峙的前线运到了中苏边境。
除了陆军以外,苏联空军和苏联防空军也在这一地区部署了24个师的兵力,包括3200多架战机和3500部防空导弹发射架,另外还有25个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基地。海军方面则是苏联第二大舰队太平洋舰队,虽然苏联有4个舰队和一个区舰队,但是从实力对比上,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里海分舰队与另外两支舰队不在一个数量级。
海军
虽然现今中国海军发展迅猛,但是海军是个最花钱的军种,在本世纪以前,由于国家底子薄,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军兵种建设,因而,上个世纪的中国海军是三军中发展最滞后的。
七十年代的中国海军,其主力除了还算强大的潜艇部队(基本都是原苏联潜艇的仿制、改进型),水面舰艇中武力最强大的是四艘五十年代初从苏联买来的四艘二战时期的驱逐舰,以及刚刚研制成功的053护卫舰和051驱逐舰。南海舰队的旗舰原先一直是原日本海军的海防7号海防舰(相当于护卫舰),该舰在二战中遭美机轰炸受损,国民党军撤退时又予以炮轰破坏,解放后我军工人员将其修复作为中南军区海军(南海舰队前身)旗舰,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方才被国产新型053护卫舰替换。
八十年代以前,人民海军水面作战的主力是鱼雷艇、高速炮艇,导弹艇都很少,遇到敌大型舰队、舰艇,采取的是高速接敌,蜂群攻击战术,另一种说法,也可称之为自杀攻击。
当时的苏联太平洋舰队,拥有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拥有大量的战略核潜艇、核动力攻击潜艇,是一支让美国太平洋舰队忌惮的海上力量。
在当时,如果说美军对苏军还有哪方面具备优势的话,也仅仅只有美国霸权立国之本的海军,而此优势也正在被苏联赶上。二战时强大的美国空军,在七八十年代对苏军已不具备优势,双方可以说旗鼓相当。而美国的陆军,在苏军面前就是只菜鸟。至于核武器,美国是处于落后状态,只是,甭管落后不落后,双方的核力量都具备毁灭地球几十次的能力。
空军
空军方面,中国当时的主力战机是歼5、歼6,以及强击机强-5,前者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5,歼6则仿制的是苏联的米格-19,歼7(仿制米格-21)刚刚试飞成功,刚刚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而歼8则是在69年原型机才首飞成功,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定型。
苏联空军当时的作战主力是米格-21和米格-23,领先我军一代。更恐怖的是苏联的超音速变后掠翼中型战略轰炸机图-22,我军的所有歼击机都飞不了那么快,飞不了那么高。直白的说就是如果逆火式轰炸机(图-22)突袭我国,空军所有的飞机都不具备拦截能力。
一直到歼8横空出世,我军才具备了拦截敌高空高速目标的能力。所以,虽然八爷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直到今天仍然在守卫着祖国的蓝天。
陆军
陆军方面,中国的主战坦克是59式中型坦克,其原型是参考仿制的苏联T-54A坦克,中国的军工科技人员经不懈努力,59坦克绽放出的科技树开枝散叶,出现了多种改进型,那些所谓的69坦克、79坦克、85坦克、88坦克,虽然时代名称变了,但仍然是脱胎于59式坦克。这种状况一直到96坦克的出现,从名称就可知道这已经到了什么年代了。
苏联的坦克,从T34开始,T55、T64、T72、T80等等,一系列的坦克从二战时就引领世界坦克发展的潮流。
军博展出的珍宝岛战斗缴获的苏军坦克是T62,当时,我军步兵所有反坦克武器都不能打穿其装甲,最后是靠埋设的反坦克地雷炸断了履带方才最终缴获。战后,科研人员根据对该坦克的研究,我军的坦克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很快就研发出新型穿甲弹,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陆军方面武器的差距并不像海军、空军那么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重武器装备数量上。
我军当时拥有七千辆坦克,虽然绝对数量看很庞大,可是北方的苏军则部署了14300辆坦克,抛开质量不论,仅数量就具有绝对性优势。
1、中苏坦克师对比
苏联有51个坦克师,中苏边境当面苏联共部署了七个坦克师。我国在七十年代有九个坦克师,主要部署在北方。坦克数量有如此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编制。
苏联一个坦克师,编制为3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防空团、1个炮兵团,以及师属火箭炮营、侦察营、工兵营等等,总兵力为11000多人。总计装备了369辆坦克,基本上清一色的T62坦克,属于第二代坦克。另外,装备有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280多辆,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装甲侦察车。装备了反坦克炮30门(85毫米)、40毫米火箭筒108具、迫击炮33门(大口径)、榴弹炮54门(122毫米和152毫米口径)、火箭炮24门(130毫米)。
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苏军非常注重步兵、炮兵和坦克兵之间的配合,在战争中,在海军、空军的掩护下,其坦克师可以说是合成化的强大打击集群。
我国的坦克师借鉴了苏式坦克师的经验,编制上与苏联坦克师很相似,按照70年代的编制,我国一个坦克师的兵力有1万余人,总计拥有270多辆坦克。装备数量上缩了水,质量上也有很大差距。
1992年我军事代表团访俄,俄方当时向我方大力推销T80坦克。当年T62的一幕再次出现,让我军将领大吃一惊的是,我们步兵的反坦克武器,无论是我们的反坦克炮,还是反坦克火箭筒,都打不穿T80坦克的装甲。
2、中苏炮兵群对比
二战时期,苏军把大炮兵主义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出现了“口径即正义”的说法。我军从红军时代起就一直处于以弱打强的境地,由于火力一直弱于敌人,往往只能靠着战士们的勇敢顽强与强大的敌人作战,用生命去抵消敌人的火力优势,因而,我军对炮兵建设尤为重视。这种对“火力输出恐惧症”的结果就是,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军队的陆军火力傲视全球。
然而,在六、七时年代,由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我军在那时与对面苏军的炮兵群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苏联有十六个军区炮兵师。苏军的一个军区炮兵师,兵力在8500人左右,下辖了2个加农炮旅(144门130毫米加农炮)、1个榴弹炮旅(72门152毫米榴弹炮)、1个加榴炮旅(72门152毫米加榴炮)、1个火箭炮团(72门40管122毫米火箭炮)。当时苏军的火箭炮团,有的已经换发了16管260毫米远程火箭炮。总计为360门火炮,而且是清一色的大口径重炮。
我军在七十年代有六个炮兵师,按照当时的标准,我国的一个炮兵师,下辖1个火箭炮团、2个榴弹炮团、1个加农炮团。装备了12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榴弹炮、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火箭炮等各种口径的火炮,数量达到了210多门。从炮兵师建设上来说放眼世界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同时期的苏联开创并奉行了大炮兵主义,由于工业能力上的差距,我军的火炮数量与苏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中苏步兵师对比
卫国战争以前,苏军编制过机械化军,一般下辖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师,但是到了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基本损失殆尽。同时期各步兵军编制解散,各集团军直辖步兵师、旅。1942年开始,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苏军开始重新编组坦克军、机械化军、坦克集团军,步兵军。此时的坦克军、机械化军的基础是机械化旅、坦克旅、坦克团等。实际上是师级的编制。到了1944年,随着各种装备及下属营、团级部队的增加,苏联的坦克军达到了1.1万人,机械化军达到1.6万人。
苏军的步兵师到了二战末期,达到了一个很怪异的编制。一方面由于人力的大量损失人员不满编,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火炮的加入,使得一个编制人数一万多人的步兵师仅有8000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000余人,而一个步兵师则编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旅(3个团),1个自行火炮营,1个反坦克营,1个高炮营、1个工兵营、1个教导营、1个通信营、支援保障单位等。
苏联的步兵师称为摩托化步兵师,虽然叫法不同,但是从装备看基本上苏联常规意义的摩托化步兵师就类似于西方意义上的的机械化步兵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随着苏联最高核心层的人事变动,以及苏联国力的逐步提升,苏联的建军战略发生了改变,从赫鲁晓夫时代重点发展核导弹、核潜艇、核轰炸机,转而追求综合发展,苏联也逐步进入了其全盛时代,在全世界与美国展开争霸。
苏联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的兵力,按照1964年的标准,只有9800多人,而到了1968年,其编制已扩大为12700多人。与增加编制数对应的是战斗力的大大提高。苏联一个摩步师,下辖1个坦克团、1个防空团、1个炮兵团和3个摩托化步兵团,以及独立的2个火箭炮营、工兵营、侦察营等部队。装备T55、T62坦克,总计250多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总计470多辆。全师装备了40毫米火箭筒250多具、反坦克炮54门、无后坐力炮36门、迫击炮63门、榴弹炮54门(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箭炮24门。
步兵师下辖的步兵团有两种,其一为2590多人,其二为2700余人。这两种步兵团没有高低之分,仅仅是作战目标不一样。苏联的步兵团还有第三种编制,坦克师下辖的步兵团,其编制人数为2070余人。
1975年11月,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将全军步兵单位划分为甲种师和乙种师。简单说甲种师要求保持在齐装满员状态,以备随时能够承担战备。而乙种师虽然也维持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编制,但在团、营一级进行了压缩。
一个甲种步兵师的兵力为10800多人,下辖了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步兵团人数2477人,炮兵团人数1394人。师属独立单位有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等,没有专门的坦克团。总计装备了122毫米榴弹炮24门、107毫米火箭炮18门、85毫米加农炮18门。
军以上设有军属坦克团、炮兵团、舟桥团等,战时我军步兵师可以得到军属火力的加强。按照一个军辖三个师,火力加强时平均分配,每个师可得到一个坦克营和一个大口径火炮的加强。因而,得到加强的我军一个步兵师仅从炮兵火力来说并不弱于苏军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差距主要体现在装甲车辆。不仅坦克少,装甲车也少,而步兵战车这个新兴概念我军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才开始研究和研制(或许研制时间更早,只是我们不知道)。
乙种步兵师虽然也有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但是师属警卫连和侦察连合编为警侦连,也没有炮兵指挥连;通信营少一个架设连,工兵营少一个机械连,高炮营少了一个高射机枪连和一个高炮连;炮兵团只编制85毫米加农炮营、122毫米榴弹炮营、107毫米火箭炮营各一个,少了一个营的122毫米榴弹炮。而在步兵团一级将通讯连和特务连合编为警通连,将迫击炮连、无后坐力炮连和高射机枪连合编为枪炮连;每团虽然有三个步兵营的编制,但每个步兵营只有两个步兵连,同时将机枪连和炮连合编为枪炮连。这样乙种步兵师少了1个营部和36个连,师编制为5683人,步兵团编制为1129人,均为甲种师的一半左右。
在当时,我军还有许多依靠骡马运输的部队
当时我军立足于打世界大战级别的大规模战争,所以认为真正战争打响之前或之后,我军有充足的时间将新兵通过几个月时间的训练和磨合加入乙种步兵师。同时也可以突击生产足够的武器弹药,保证其拥有和甲种师相同的火力。而在平时通过缩编在维持编制框架的同时,减少人员经费支出。
这既是从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来考虑,也是充分地契合我国当时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实属无奈之举。
七十年代的苏军真的能击败我国吗
从上述对比可知,当时的苏军对我军除了人数,在其余各个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其实,不仅仅是我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就是在欧洲与华约对峙的北约,同样处于弱势,压力山大。
当时,关于苏军对我国发动闪电战的战略规划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按照计划,首先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瘫痪中国的军事政治力量,然后通过4条路线闪击中国内地:一条是通过哈尔滨直击沈阳;一条通过内蒙古直冲北京,而且预计只花一周的时间;第三条是进攻新疆的乌鲁木齐;最后一条派空降部队空降兰州。这么高等级的战略机密人尽皆知,可知并不是苏联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而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想极限施压搞讹诈。
八十年代,日本的科幻作家曾经描述过他所设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进程:
第一步,苏联对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从外蒙出动的苏联机械化集群迅速穿过内蒙大草原,一周时间攻到北京城下;同一时间苏联空降兵占领兰州,切断内地与新疆的联系,在中亚的苏军向新疆发动进攻,解放军层层阻击;在东北方向的远东苏军发动的进攻遭遇解放军依托大、小兴安岭顽强抵抗,进展缓慢。
第二步、苏军虽然切断了山海关,但是美日等西方国家纷纷展开援助,苏联太平洋舰队一直无法突破对马海峡,从而无法切断中国对东北我军的援助。于是,苏军向日本发动了进攻,不到两周时间,日本全部被占领,残余的驻日、驻韩美军和少量自卫队撤入中国。在东北的我军被切断了海上通道。
第三步、乌鲁木齐被占领,解放军退守天山。面对天山和茫茫沙漠的阻隔,苏军被迫止步。在华北的苏军一路向南,由于华北是大平原,无险可守,解放军经激烈抵抗后向西退入太行山,向南退到黄河,在山东方向,解放军依靠沂蒙山挡住了苏军的攻势。
第四步、欧洲方向,虽然美国扔了原子弹,但是依然无法阻挡苏联坦克的洪流,仅一个月时间,在欧洲大陆上的西方军队,要么被消灭,要么投降,少部分逃到了英国。不久,英国沦陷,逃过去的也当了俘虏。
第五步、在苏联向欧洲发动进攻的同时,中国军队发动了反击,中苏双方互有胜负。于此同时,苏军对被切断了海陆通道的东北我军发动了歼灭战。激战三个月后,苏军虽然占领了东北,但是伤亡惨重。
第六步、源源不断地美军来到中国,与中国军队一起抗击苏军,而在中国的日本流亡政府也将逃到中国的日本人组织了一个一万人的师,参加对苏作战。美式装备大量运进中国,中国三线的兵工厂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要多少有多少。此时,中国庞大的人力优势开始发挥出来,多达五千万的解放军武装起来。而在苏联占领区,游击队神出鬼没,到处袭击苏军。
第七步、在华北的苏军被打败,苏军被迫选择撤出中国。解放军与美军一起追击,解放军的强5战机冒死突袭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其炸毁。被断了退路的苏军被迫选择投降。之后,解放军陆军在美国海军掩护下登陆日本,将日本解放。
第八步、苏联向中美求和,遭拒绝。中美英法等联军在欧洲登陆,在东西两个方向夹击下,三战结束。
这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当时的苏军完全有能力打进中国,但是却没有能力打败中国,最后会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遭受最终失败的是苏联。
在当时,我军在北方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和乌鲁木齐军区四大军区,有86个主力师,23个守备师,总兵力达170万左右,还有近百万生产建设兵团和下放知青。但是,面对苏军强大的武器优势,确实抵挡不住苏军向我内地推进。
在河南西部伏牛山深处的鲁山县,现在有一个旅游景点——秘洞,这是当年解放军工程兵秘密修建的一个指挥部。
当年的几个方向,东北有大兴安岭,有松花江,虽然承受远东苏军的主要进攻力量,但是有险可守,且我军的几支强力部队如39军、40军、16军、23军等都在东北。最凶险的地方在北疆和华北的张家口方向。
六十年代,骑兵向西,总参谋长罗瑞卿亲自为骑兵一师选择了驻扎地方(主要在乌鲁木齐附近),后该师骑兵下马,改建为我军第一个摩托化步兵师陆军八师。六十年代末,在阿里高原又组建了陆军第六师,从而使得两支老部队第四师、第十一师能够腾出手来,专事对北方的防务。
不过,北疆也是平原地貌,适合机械化部队快速进攻。我方的策略是在苏军进攻时,迅速将几十万兵团战士武装起来,进行节节抗击,最后依托天山防线阻止住苏军进攻。
比新疆还要凶险的是张家口的正北方。看地图就可知道,国境线距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而苏军坦克部队在大平原的推进速度在二战时就达到了150公里/天。张家口以北就是茫茫大草原,无险可守。因而,林彪当时甚至提出了在草原聚土为山,修建大小不一的堡垒,大的能装一个师,小的能装一个团,以期迟滞苏军坦克的推进速度。
一旦苏军开始进攻,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和边防军将首先拿起轻武器抵抗,能拖延多久就拖延多久。后面就是那些草原上孤立的堡垒,要打到最后一刻。再后面的是打过铁原阻击战的63军,任务是死守张家口,坚决不许后退,直至全军打光。北京外围精锐的警三师将护卫中央南撤,最强的空一师、空三师全部升空,哪怕撞也要将敌机撞下来,要打到最后一架飞机。
秘洞
中央南撤后,林彪会带着前指在秘洞指挥,离此不远就是我国最大的一个老旧飞机仓库,也就是飞机坟场,在那里有数千架淘汰的老旧飞机。关键时刻,会有人驾驶这些装满了炸弹的飞机向苏军冲向黄河的坦克集群发起决死攻击......
这是杭州附近山中的一处秘密指挥所,现在也成了旅游景点
战争曾经离我们如此接近,但是最终苏联也没有敢动手。究其原因,很多公知大V会煞有介事地说苏联将闪击中国的意图通知了美国,美国表示一旦苏联向中国发动进攻,美国将向苏联丢原子弹。其实,这种事你就当是听小说,他们无非是在搞认知作战。
真正让苏联不敢动手的原因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还有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苏联确实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某一时刻攻进中国内地,但是中国也准备好在苏军进攻时派强5携带炸弹实行决死的单程突击,炸毁西伯利亚大铁路。远东苏军所依靠的后勤补给线就是一条脆弱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旦被切断,百万苏军将成瓮中之鳖。苏军统帅部的将帅们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苏联的重点方向在欧洲,苏联如果不顾一切地向中国发动进攻,势必要从欧洲抽调大批军队,美西方有可能趁机抄其后路。
就算苏联顾头不顾腚地全力向中国发动进攻,但是此时的中国不是一盘散沙,中国人民有强大的韧性,苏军占领区的游击战争将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国早早地开展了大三线建设,苏联的短促突击并不能摧毁中国的战争潜力。一旦中国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强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将迅速压垮苏军。
到了那个时候,你虽然能够打进来,但是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中国的反击也绝不会到边境就停止,那样的话,等待苏联的就只有灭亡。
一句话,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将湮灭一切侵略者。
苏联当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确实让我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在1979年初的那一个月,北方的几大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边境线对面的苏军也是人心惶惶,紧张万分,生怕我军向其发起大规模进攻。所以,看事物都要两面看,这才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