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6-70年代的亩产,有谁还记得那时的一句口号:跨黄河过长江 宁在黄河南边死不在黄河这边活 农业发展纲要

本帖于 2022-09-14 04:57:1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清迈 编辑

规定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粮食作物的亩产分别是多少?记得好像分别是400和600斤吧?年代久远记不清了。当然各省也都有些高产样板生产队,但普遍亩产应该还没达到纲要的要求,否则不会有这种标语。

另外,常识不是来自书本、广播和报纸而是自身的生活体验。《人民日报》再怎么吹亩产万斤人们也不会把它当作常识。困难时期挨饿就是常识,尽管没有一份中国大陆报纸有过报导;同理说现在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也是因为不符合常识,所以才被人嘲笑,哪怕能找出信息的来源。

文革时期有一段时间里人们误以为或者不敢不以为老毛说的话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想到他的亲密战友把他的牛皮戳破了,自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自己的脑子考虑问题了,当然,前提还是有脑子,不是遇事就去翻语录。

所以说,林彪才是把老毛拉下神坛的第一人!

 

所有跟帖: 

我记得,农业以粮为纲,规定黄河以北亩产是400斤(市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是500斤(市斤), -走资派还在走- 给 走资派还在走 发送悄悄话 走资派还在走 的博客首页 (203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5:26:50

谢谢!只记得400和600二组数字,忘了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还有200斤的差 -清迈- 给 清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6:03:15

这是1959年《农业发展纲要》中毛泽东亲自制定的粮食亩产标准,是10年计划,“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XYZ94538- 给 XYZ94538 发送悄悄话 XYZ9453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8:22:25

这要看你种什么,就算标准化,北方用麦子,没有投入足够人工(肥料,灌溉)的话,靠天吃饭,二百多斤就不错了。碰上灾年就是几十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215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6:08:17

美国目前全国平均小麦折算的亩产大概是400斤。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6:11:27

推特上有位河南籍农场主在加拿大种小麦,他的亩产不止400斤,好像能有400KG左右。美加的产量应该差不多吧? -清迈- 给 清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6:24:26

这个单产应该是最合算的。再高能做到,但增量不足以抵消多耗的化肥、农药、人工、水、地力和高产造成的品质下降。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6:47:05

美国农业是粗旷经营,地多人少,没有太多的人工投入。 -XYZ94538- 给 XYZ94538 发送悄悄话 XYZ9453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9:05:41

我在平谷县插队时,当时只种小麦,玉米还有白薯,白薯是5斤顶一斤粮食。绝对禁止种谷子(小米),不高产。 -走资派还在走- 给 走资派还在走 发送悄悄话 走资派还在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6:17:50

分给社员自己吃可以少种几亩,还有其它自用的经济植物都可少种。 -XYZ94538- 给 XYZ94538 发送悄悄话 XYZ9453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8:31:01

跨黄河(400斤),过长江(800斤)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917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7:14:04

关于大连周边农村沾光大连化工业强,亩产高过同一纬度农村的解释贴谱,当时大城市周边的农村都比较富裕 -清迈- 给 清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9:03:30

黄河流域一县滩里小麦可达 800 斤, 岭上 有了水渠 后可达400 斤 (1975-1980) -国人甲- 给 国人甲 发送悄悄话 (38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18:33:15

一味以粮为纲是伪经济。当时强制种双季稻,年单产比单季稻多200斤,还不够补偿多付出的体力所消耗的热量+其它成本。种得多亏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295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7:44:54

我很小的时候,文革前,就听到农民说种双季稻不好。后来插队,农民还是抱怨。但地是前门毛的,不种不行。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7:50:16

我查了一下,种植园的黑奴,一天工作10~12小时、一周6天。我下乡时双抢,每天高强度劳作16小时,披星戴月,没有周末。从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92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9:14:38

老毛时候一直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其实公社就是生产关系破坏生产力的典型 -清迈- 给 清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09:30:08

当时一年有几天要干16小时/天? -清源白水- 给 清源白水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14:54:58

本想给您一个权威性答案的,但刚发现港中大的“中国研究论文库“被关了。我印象中有3周。早稻要割,脱粒,搬运,马上晒干,以防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221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17:33:42

港中大的“中国研究论文库“的确有许多珍贵资料,关掉是迟早的事。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17:56:27

三三得九, 不如二四得八, 付出要少得多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10:52:23

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至于付出,老共是从来不把人力资源投入当回事儿的,大战三九三伏单挑最冷最热的天 -清迈- 给 清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4/2022 postreply 23:51: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