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自传体小说连印36版,自办杂志名震上海滩,晚年凄凄惨惨戚戚

来源: 2022-08-14 16:47:2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苏青:自传体小说连印36版,自办杂志名震上海滩,晚年凄凄惨惨戚戚

民国风文艺范 2022-01-09 16:30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各类报纸杂志多如牛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一批以写作为生的女作家,她们用手中的笔,写尽了人间冷暖和男女情事。

 

而在这些民国才女中,有一个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与张爱玲齐名,被人们誉为"沪上双姝"、"文坛双壁"。

 

1943年,她的代表作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连载,虽毁誉参半、争议纷纷,却受到了上海市井百姓的喜欢与追捧,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争相购买。

 

1944年,《结婚十年》仅半年内就再版9次,到了1948年底更是连印18版,后续印达36版,可谓:盛况空前,无限风光。

 

除了作家这个显耀的身份外,她还创办了《天地》杂志,集编辑、出版发行于一身,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她凭借满腹才情,名震上海滩。

 

她,就是率直真诚、豪爽无忌、文风辛辣、语言刻骨的民国才女-----苏青。

 

1

 
世人皆知张爱玲性格孤傲清冷,但关于苏青,却很敬重,她曾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苏青才华的欣赏认可。
 
二人的相识也起源于文字,当时苏青创办《天地》杂志,言辞诚恳地向张爱玲约稿,一个是编辑,一个是作者,两人慢慢变得熟络起来,她们的人生经历也尽是重叠之处。
 
 
张爱玲出生显赫,苏青来自书香世家;
 
 
在最好的年华,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情,赢得了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
 
在感情上,都是所与非人,错爱被辜负;
 
就连离世的方式也颇为相似,一代文学佳人,却落得个花落人亡无人知的结局。
 
除此外,苏青对父亲的态度和张爱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用“痛恨”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年,苏青的父亲在上海做投资生意,赚了不少钱,人的行为意识也开始“超前”,吃酒、赌博、包情人,养二奶,面对父亲的花天酒地,软弱的母亲只当“不知道”。
 
父亲的胡闹,母亲的隐忍,让小小的苏青倍感压抑,她甚至有逃走的想法,只是那时年幼,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都说父母的婚姻里,藏着孩子未来婚姻的样子,果不其然,成家后的苏青一直无法摆脱父母失败婚姻的影子,潜移默化里促成了苏青的“娜拉”式出走。
 

2

 
苏青原本是一个有志向的女子,19岁那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大学外文系。
 
大学时的苏青,因才情出众,颜值颇高,被同学们称为“宁波皇后”,但她的优秀却让另一个人不安起来,这个人就是她的未婚夫李钦后,她害怕优秀的苏青毁掉婚约,便催促家里速速完婚。
 

苏青、李钦后夫妇

苏青一生几经波澜,但她最大的不幸不是有一个不责任的父亲,而是这桩明显带有封建色彩的婚姻。
 
新婚燕尔未过,苏青便发现丈夫出轨,他和一个寡妇眉目传情,俩人甚至大胆到,一起合唱《风流寡妇》。
 
苏青心里满是难过、悲愤、低落和后悔,刚刚结婚她便已对婚姻非常失望,而真正让苏青感到婚姻是一座坟墓的,是三个女儿的相继出生。
 
接二连三的生产,让苏青吃尽了骨头,但等待她的没有关心和疼爱,只有公婆的冷眼,小姑子的刁难和丈夫的不体贴,虽然最后生出了儿子,可境况依然很糟糕。
 
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苏青成为了没有收入的家庭主妇,而家庭主妇又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不管你平时多辛苦,一旦伸手跟别人要钱,你就成了让人嫌弃的“寄生虫”。
 
有一次,苏青向丈夫要钱贴补家用,谁知丈夫随手甩来一巴掌,像疯子一样怒吼:“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这一耳光,彻底把苏青打醒了。
 

 
面对名存实亡的婚姻,苏青心如死灰,但她没有选择认命,而是开始意识到,必须自强,她需要一份工作,一份收入,让精神有栖息之处,让心灵不再流浪,既然婚姻已经破碎一地,那就自己去创造幸福。
 
毕竟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别人只是过客。
 
 

3

 
苏青的可贵之处就是,她跌倒了会很利索的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昂首前行。当她决定离婚那刻起,就一边苦读法律,一边给杂志写稿,一如她后来在《再论离婚》里所说的:
 
“一个女子在必不得已的时候,请求离婚是必须的,不过在请求离婚的时候,先得自己有能力,有勇气。”
 
苏青的清醒,是对自己的负责,对未来的期许,做人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让抑郁或苦恼禁锢了自己。
 
虽然做足了准备,但刚离婚那会,日子并不好过,她饱受着寄人篱下的苦楚,又承担着谋求生活的各种压力,既要赡养母亲,又要养育孩子。
 
但苦难没有摧毁苏青的意志,她开始卖文求生 ,相继发表了《结婚十年》《浣锦集》等作品,而《结婚十年》前后共印了36版,创造了当年出版行业的一个奇迹。
 

 
走红文坛的苏青,又创办了《天地月刊》, 她在《发刊词》中写到:
 
“只求大家以常人地位说常人的话,举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爱情之变迁,事业之成败等等,均无不可谈,且谈不厌。”
 
苏青性格直爽,敢说敢写,毫不掩饰自己的片面、偏激甚至粗俗,她可以毫不遮掩地说:“我爱钱,因为钱可以得到一切,这是最高的目标。其次呢,是用权力来攫钱最便当。”
 
投身事业中苏青,忙忙碌碌,她一人演绎着几重角色,她是作者、是编辑、还是出版人,有时还要参与设计、发行、运送等工作,“铁人”也不过如此了。
 
有人曾问她:“为何叫自己如此辛苦?”
 
苏青不卖惨,不矫情,只回一句:“因为靠自己活得最踏实。”
 
确实如此,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最后你会发现,最后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最终,苏青凭借自己的胆识和魄力,在乱世孤岛里,站稳了脚步。
 

4

 
前半生,无论境遇多么糟糕,苏青都对生活报以极大的热情,她努力生活,拼命折腾,跟命运一味地死磕,在和命运的这场博弈中,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新中国建立后,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苏青努力让自己融入新社会。
 
只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她的处境很艰难,曾响彻上海滩的女作家,竟投稿无门。无奈之下,她开始转型做编剧。
 
起初,没有剧团愿意录用她,为了生存,她放下了以往的高傲,苦苦哀求,终于有剧团愿意给她机会,凭借过硬的文学功底,她改编的《屈原》一炮而红,创下了连续演出三百多场的记录。
 
可就在她想大展拳脚的时候,又因“历史问题”而被捕入狱,此后,一轮一轮的磨难接踵而至。
 
牢狱之灾过后,文革又来了,苏青也不可避免地被抄家批斗、关“牛棚”审查,下乡改造,再批斗,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晚年的苏青很凄苦,一如李清照所写的那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的生活非常窘迫,与离婚的女儿和小外孙相依为命,三代人挤住在一间十平米的屋子里,与邻居们共用厨房和卫生间。
 
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一生后,苏青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基本“与世隔绝”,只与一两个好友来往,而深受病痛折磨的她,更对“生”没有了眷恋。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写道:“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时期也不远了”
 
结果,一语成谶。
 
1982年12月7月,独自在家的苏青,突然病发,大口吐血,最终孤独、寂寞、冷冷清清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印证了她早年在《歧途佳人》扉页上写的“人生有几时,颠沛在其间”。
 
 
去世后的第六年,苏青的骨灰被外甥带到了大洋彼岸,与张爱玲一样远涉重洋,只不过一个在身前,一个在身后。
 

5

 
回顾苏青69年的人生,感慨颇多,她原本出身良好,可以有更锦绣的前程,但婚姻却把她推到了冰冷的深渊,她为夫家生儿育女,延续香火,他们却待她刻薄至极。
 
那时的女子,像苏青者不在少数,可更多人选择的是忍气吞声,可苏青在忍无可忍时,却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在乱世里,作为单身母亲,她不胆怯不慌乱,靠着一支笔,将坏到谷底的人生推到了巅峰,成为四十年代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
 
即便到了晚年,生活万般不如意,她也在努力向上攀爬。无奈,在大时代面前,人终究是太渺小的,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代才女,郁郁而终。
 
但苏青的一生,终究是精彩的,她活得真实、从容,从未委屈自己,亦没有辜负生活。
 
人这一生,原本就是冷暖自知,当浮华褪尽时,人比烟花更寂寞,但无论境遇如何,我们都应该学习下苏青,哪怕深入谷底,也要向前看,向开看。
 
哪怕手握一把烂牌,也要有“触底反弹”的勇气,当你自身强大后,你才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当你真正独立后,你的人生就会如天空般,变得辽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