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江上一郎贴:【应坚决抵制“样板戏”进课堂】

来源: 二野 2008-03-07 17:14: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85 bytes)
应坚决抵制“样板戏”进课堂


(新浪作者)王学进:应坚决抵制“样板戏”进课堂
----------------------------------------------


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6首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2月21日《京华时报》)

教育部好像总不甘寂寞,时不时要闹点动静来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继去年提倡中小学生跳交谊舞后,此次又决定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说是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只是不知道,这是行政命令还是不作强制的倡导。但既然已在北京试点,估计要推行的决心很大。在此,笔者不想就这一颇富创意的点子本身议论什么,只是就其选择6首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作为课程内容说道几句。

笔者是在“文革”肇始时期接受童蒙教育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精神资源就是“老三篇”和“八个样板戏”,要说对“样板戏”感情之深,无过于我们这一代了,不仅主题、剧情、人物,甚至每一段唱词,我们都可以信口唱来,说是滚瓜烂熟一点不夸张。如若不信,我可以当场唱给你听。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接受了新的精神资源后,我开始自觉且坚决地摒弃早年的精神资源。

因为我知道,“样板戏”是有毒的,这不仅因为它们的创作完全违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其塑造的一系列“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说穿了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假大空”神仙,更主要的是“样板戏”实乃“阴谋文艺”。近年来,有些人挖空心思为“样板戏”辩护,说什么江青只是剽窃了此前的创作成果,在江版“样板戏”出台之前,它们早就成形了,此说大谬。

以《沙家浜》为例,其题材、人物、情节确实借鉴了《芦荡火种》,但创作动机、手法及效果截然不同。与创作其他几部“样板戏”的目的如出一辙,江版《沙家浜》也是“四人帮”用来服务于篡党夺权这一根本目的的,所用的“三突出”手法也完全有别于原作的现实主义手法,其效果则是为开展的一波波“运动”推波助澜。事实是,江青对各“样板戏”的创作和修改,都作出过大量的具体“指示”。这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的“指示”,涉及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细节,台词,演员表演,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音乐唱腔,舞蹈编排等等。单就《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就提出多达一百几十条的或大或小的修改意见。对这些“指示”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原作的总体面貌。(参见洪子诚 所著《当代文学史》)所以说,要抹杀“样板戏”的“江记”是不可能的。

要问似我等过来人而今对“样板戏”的感受如何,巴金老人在《随想录》中的一段话恰可代表,他写道: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期间意外地听见人清唱“样板戏”,不止是一段两段,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接连做了几天的噩梦,这种梦在某一个时期我非常熟悉,它同“样板戏”似乎有密切的关系。对我来说这两者是连在一起的。我怕噩梦,因此我也怕“样板戏”。现在我才知道“样板戏”在我的心上烙下的火印是抹不掉的。从烙印上产生了一个一个的噩梦。是的,“样板戏”在几代人心中烙下的火印长久地炙烤着他们的记忆,后人怎忍心一次次地撕开他们的记忆创伤呢?

不为前辈计,也得为下一代考虑。中小学生没经受过“文革”等运动的“洗礼”,他们不知运动之残酷,更不知什么叫“阴谋文艺”,缺少辨别是非能力的他们只会将“样板戏”当“香花”来学唱,从而对产生它们的历史背景充满幻想甚至憧憬,那后果就严重了。最后,我建议,当京剧课程尚处在试点之时,趁早调整曲目,将6首“样板戏”曲目拿掉。

----------------------------------------------------

至于传统优秀京剧,应当怎么办,放在什么地位,看来还要研究,是否也要要参照民间老百姓的意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