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崩溃的边缘” ,有点夸张,但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是实情。在老 M A O当政的二十多年,中国大陆周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相比他们,是大陆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以致老 M A O都顾不得脸皮,想要把几千万中国女人推给美国。其实他的这个提议对中国女人而言,不错的主意。
我在大学的一个上海室友说,他如果回家,必须睡在桌子下面,白天再把地铺收起来,因为实在挤不下。本坛朱东东网友证实了我同学的说法。你大概是上海人吧,你自己可以讲一讲他们说的是不是事实。
朱网友说那时候:『 再说咱蜗居的亭子间,父亲、母亲、姐姐、妹妹以及我,全家五口人吃喝拉撒睡彼此毫无顾忌的都在那十点五平方内操作进行。
由于朝北方位,冬天没有阳光照进,冷得象冰窟;夏天的时候,又被烈日烤得象蒸笼。没有煤气,也没有抽水马桶,一幢楼房:前楼、后楼、亭子间、客堂间、二层阁,四户人家合用一个水龙头,还有灶披间里会有蚴蜒(像无壳的蜗牛),晚上爬过会有亮晶晶的轨迹。厢房间与客堂间板壁、地板都非常薄,楼上凳子翻倒,拖鞋底硬点,都会很响。半夜有人上楼梯回家,在痰盂罐里小便都会有响声,烧煤球炉,散发的二氧化硫烟气,家用电器的电镀层都会锈蚀……
老爸是渭南路上那家工厂压轧车间的三班倒工人。他所在的班组人称是劳改班组,不但劳动强度高,而且又极其危险。
于是,不管寒冬与盛夏,只要一遇上父亲上大夜班,白天在家睡觉的时候,我们便悲催了。母亲毫不留情的把淘气的我和精灵的老妹轰出家门,我们只能无奈的在弄堂里玩耍,或者在马路上游荡。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536954.html
辽宁在文革时进步到城镇每人每月3两油。2020年的辽宁日报这么说共和国长子在毛泽东时代的生活:
“饿”和票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刚刚结束战乱,物质极度匮乏,各地人民生活贫苦,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较好解决。当时的百姓吃的都是杂粮粗面,主要粮食是玉米、高粱米和小米,比如辽宁省有些百姓家里吃玉米面贴饼子,窝窝头、红薯、 子粥或玉米面粥等,吃的菜主要以野菜为主,但有些百姓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生活十分艰苦。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中国全面步入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对商品采用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方式,为了满足人民生活基本的需求,国家也宣布实施粮票制度,凭证定量售粮。据了解,辽宁省自1955年10月1日起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并发行地方粮票,除此之外,食用油、蛋、肉及蔬菜等也实行限量供应。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受浮夸风的影响,曾有过短暂的“放开肚皮吃饭”,其严重后遗症很快显现出来。
而到60年代初时,由于举国上下大炼钢铁,许多百姓家里的铁——包括锅都给收走拿去炼铁炼钢,再加上全国闹饥荒,“吃”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据辽宁省的一位老人讲述,在那段时期,像树叶、野草等绿色的能吃的东西都被人们塞进嘴里,也是自那时起,人们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吃了吗?棒子 粥,杂面的馒头,见不到油花儿的炒菜,每餐必见的咸菜,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这些不仅是食物,还是一个年代的象征。到70年代时,国家票据种类已经十分丰富,堪比人民币,像辽宁省地区除了粮、油、肉票等,还增加了豆票、糕点票,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发放冰棍票、烟酒糖票。在实行票证制度时期,由于物资短缺,人们只会在逢年过节和偶尔有重要的客人的时候,才凭票去购买一些糖果、糕点、肉类,并且所购买的量是十分少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62570833825540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