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人的小吃 北京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 (图)

来源: 明雨茶 2008-01-18 11:50:5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138 bytes)



您当前的位置:美食 -> 中国菜谱 油炸麻雀 厨娘美食网  日期:2008-01-18  编辑:菜谱王 关键词:白糖,盐,香料,酱油,麻油,油炸麻雀 原料: 麻雀20只、姜10克、酱油100克、精盐5克、白糖6克、八角2克、丁香0、5克、桂皮2克、芝麻油50克、菜油1000克。 制法: 1、先将姜拍松,和八角、丁香、桂皮一起装入小布袋中,扎上口。把活麻雀闷死后(用手捏麻雀嘴或用水淹死),用手指将前颈撕破,先剥去头皮;接着将胸脯皮分别向两翅撕开,弃去翅膀;再将后背皮、前胸皮同时往下剥至腿部;最后弃去尾巴,整理成光雀;再用二指紧捏肋下腹部皮,将全部内脏从腹部挤出,剪去嘴尖壳和脚爪,洗净晾干。 2、将菜油放入炒锅内,用旺火烧至七成熟,放入麻雀炸五分钟左右。待淮脑盖炸至呈白色、雀身浮起捞出(锅内油盛起另用)。 3、将油炸后的麻雀,放入原锅,加鲜汤300克,放进香料袋和酱油、白糖、盐,用旺火烧开后,改用微至锅内汤汁粘稠时,盛起晾凉,放入芝麻油中浸泡一二小时即成。 特点:色泽酱红油亮,干香爽脆鲜美,装在罐内密封,能保持三个月不变质。 ———————————— 阿拉上海人的小吃2008-01-18 说到上海小吃,鹅想,只要是阿拉上海人,几乎都能说上一串儿,什么麻球啦,小笼啦,糖糕啦,桂花糕啦,阳春面啦…… 要说到上海小吃的发源地,城隍庙当仁不让,主要是在宋末之后逐渐成了气候。 城隍庙里的绿波廊因为西哈努克和克林顿而名声大振。 克林顿自以为在白宫练了一个多月的筷子功,结果碰到枣泥糕(也就是桂花拉糕)就傻了眼,那糕又粘又糯,粘在筷子上怎么拉也拉不断,克林顿只好用嘴去咬,可是咬也咬不断…… 其实这拉糕本来是茶点,老吃客都知道,吃之前把筷子在茶里蘸一蘸,再去夹糕,保准不粘。 鹅吃过的最好吃的桂花糕是在妈妈以前单位旁边的“四季春”里,6角钱一块,甜甜糯糯的,有一股桂花的清香。 西哈努克吃的是眉毛酥,里面包三陷儿:笋丝,肉丝,香菇丝,味道特别鲜美。 上海人有句话叫“鲜得来眉毛也没了”,其实原句应该是“鲜得来味道也没了”,也就是太鲜了,以至于食物本来的味道都尝不出来了,不过在上海话里,“味道”和“眉毛”听起来差不多,也就以讹传讹了。 记得以前去城隍庙,小吃琳琅满目,南翔小笼和炸麻雀是鹅必吃的两样。 虽然人们常说去城隍庙有四件事:“吃,看,买,带”,吃了还看,看了再买,买了还要带回家。不过这小笼却是只能吃不能带了,带回去之后味道就再也做不出来了,只能在店里现吃。 现在城隍庙的蟹粉小笼似乎是越做越不地道了,有一次去吃,皮厚不说,连汤水也很少,实在不正宗,还不如上师大的小笼美味。 师大的小笼,皮薄陷多,先咬掉一小口皮,然后吮吸里面的肉汤,再蘸醋,整个儿地塞进嘴里,鹅每次都要这样吃上整整一笼呢! 炸麻雀以前吃吃很香,现在看看却觉得有点恐怖,那么小的麻雀,没多少肉,还被炸得又干又小。 不过要真列举上海小吃的代表,那就是“三大件”:生煎,小笼和双档。 生煎的话,鹅在不少店里吃过不同的口味,都觉得不咋的,底皮煎得太焦,又厚又重,有些里面的汤水很少,甚至还吃到过米有汤水的,真气人。 双档就是一只塞肉油面筋加一只百叶包,浇上汤,以前叫“鸳鸯”,意即一对成双,本来是为了那些到城隍庙烧香磕头拜菩萨的人们用来填饱肚子的。 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百姓说吃不饱,于是就加倍,变成两只油面筋,两只百叶包。 到现在,人们吃得又少又精致,于是份量又减回以前的一只油面筋加一只百叶包。 不过这玩意儿鹅从来米有吃过,可能是鹅不喜欢吃里面塞肉的吧。 王汝刚说他最喜欢吃的是豆沙麻球,还说到一个笑话,,说一个老外到上海,看见人家吃麻球,自己也尝了,觉得很神奇,因为他不知道这表面米有洞洞的麻球是怎么塞进豆沙的,而且还赞叹中国人真有耐心,把麻球外面的芝麻“一颗一颗粘上去”,后来人家带他去看了麻球的制作过程,他才恍然大悟。可是后来又看见了汤圆,老外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了,这是不穿衣服的麻球。” 当然了,除了上述这些之外,馄饨啊,阳春面啊,也都是很有特色的上海小吃。 鹅个人最喜欢吃小馄饨,因为很鲜,虽然知道多数是用鲜辣粉和味精弄出来的,吃完后很容易口干。 阳春面就不用说了,就是“光面”,最实惠。 鹅上次就说过,吃面的话,汤头最要紧,除了用猪大骨之外,有些地方还用市场上卖剩下的虾骨或者黄鱼骨熬汤,味道也很不错。 现在满大街的“盖浇面”,其实也就是上海以前的浇头面,只不过现在的浇头更丰富了。 以前的浇头面,分两种,一种就是浇头和面搅拌在一起的,还有一种是浇头和面分开来,也叫“过桥面”,有一种说法是面捞起来之后堆在碗里,浮出汤水的那一部分拱起来就像桥面一样。 那时人们日子虽不富裕,但很懂得自得其乐,要上一碗便宜的过桥面,先上浇头,诸如鳝丝之类的,喝着自家带来的小酒,然后再上面,把浇头剩下的汤汁倒进面里,呼噜呼噜全下肚,心满意足。 王汝刚说他还是喜欢过桥面,因为觉得要是浇头和面搅和在一起,那浇头的味道就打折了。 ———————————— 上海印象   文 / 陌姬   这将会是一个老旧的上海,我已经试图把这块纨纱洗了又洗,希望不会成为一块裹脚布。文章中的有些描写或许并不精确,原谅我,那个时候不过是个孩子。离开上海约有四个年头,单凭印象而写的文字,实际可信度由想而知。这座城市变成了个人的情结,是故乡,记忆里变异的艳红,无法取代的偏执。      城市   孩提时代的记忆了,那栋老房子只住到小学毕业就搬离。据长辈说解放前这原是法式的独幢洋房,后来分配给许多户人家,挨家挨户的都各占一小间,地方十分拮据。房子因为历经得岁月久了,难免老旧,加上上海的梅雨气候所以里面阴暗潮湿,上下楼梯的木质台阶也会咿呀作响。   也是有好的,邻里间因为贴住得很近,都互相照应,小孩子们也常常伴成一群在“天井”(房子中间的空地,一般是水门汀的)里哄玩嬉闹:小孩子们你追我逃的窜,一头撞上大人的肚子或大腿处,大人哎哟一记,嘴里“小赤佬”地骂,孩子们老早又从后门钻出去逃之夭夭了,远远的“观察情况”确认没事才溜回来。这样前门进后门出的乱跑,等到吃点心的时候又一哄而散。就是这样单纯的快乐,像林忆莲的“纸飞机”里唱的,陪着我们长大。荏苒岁月,怕再也回不去那份美好,只好追忆和向往。   男孩子们玩的比较多的是香烟牌子(翻牌)、下军旗(编者注:应为“棋”)、警察捉小偷,我们就玩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还有挑绑绑(翻花绳),挑完绑绑就下雨,然后大人就会抱怨被子又没法晒了,衣服又不干了等等。下雨天的时候,水点子滴滴答答的掉落,淋在天窗的玻璃上变成了深深浅浅的叮咚声,连着几个礼拜演奏个不停。要用浪漫来形容也是可以的,我总喜欢趴坐在床上看那些水声飞溅的样子,发呆慌神老半天。若是夏天遇到雷雨就比较郁闷,即不能出去玩又不能在家看电视(因为打雷所以大人会把电器都关掉,那个时候的房子还没装避雷针),所以就靠练琴或者跟大人算二十四点打发时间,听到大人夸奖就喜滋滋的美上好久。   爷爷家就住在我们隔壁,原先属于饭厅(我们家估计是个偏厅),前面还通着小花园。过去我经常跑去花园问爷爷要花摘,爷爷再挑一朵剪下来给我。园子里月季居多,也有牵牛花,墙上还爬满了葡萄藤(真的有葡萄可以吃噢)。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株不起眼的小花,年年都开不同颜色的朵瓣,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花园由一条小径绕成一圈,站在小径向上望可以看见楼上人家的房间,一年四季白色的窗帘,夏天的夜里起风的时候,就会轻轻荡漾无限风情,像是新娘子的婚纱一样,羡煞当年的我了。从花园出去是正门,也就是所谓的里弄,这样又有隔壁栋、对面栋,想想那个时候一个房子居然要住这么多人,也挺厉害的。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上海“闯荡”,花上两毛钱坐“大站车”(每站间距比较大的公交车)去外婆家玩。路线差不多从现在的犹太纪念区穿行过外滩、金陵路到老西门。我喜欢去外婆家玩,常常哭闹着说:去了就不回来了,来了就不去了。意思是说:要带我回来,那我下次就再也不去了。典型的无理取闹。外婆在那里住了一辈子,95年动迁的时候,她还叹息道:要被赶出城了。在外婆的观念里,出了小东门、小北门就是出了上海市,出了省城了。   外公会带着我去城隍庙逛逛地摊货,不然就大清早起来陪他去公园里锻炼身体。几个小伙伴每天早上也都似约好了的在假山堆上玩捉迷藏。偶尔还可以遇见戏迷来吊嗓子的,小徒弟们(也是小孩)童声童气的练唱着曲儿,长辈在一旁教导。也有大人会对我的外婆或外公说:这孩子生得浓眉凤眼的,让她学唱戏吧。我见那些学生天天要起那么早,不像自己是偶然的心血来潮,吐吐舌头又溜去别处玩了。   公园回来后外婆会带着我去吃生煎馒头,每次看着师傅打开锅子撒水的时候,就心急火燎的以为可以吃了,结果又等很久(虽然其实才几分钟)。爸爸也会给我一张粉红色的粮票(500克)去买小馄饨吃,再不然用门夹大核桃吃。所以现在每每看来,我小时候的注意力一大半都在花吃的方面。      人文   八几年里,有流行过一阵吃早茶的习性,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打的”(搭计程车)了。长辈带着去吃早茶,饮足饭饱后,若问我一句,“怎么回家呀?”我一定答你:“打的!”,然后就想到而今的小吃也真是大不如前了。水晶饺的皮厚的可以当包子,糯米鸡里的鸡要用找的,凤爪是一个比一个大了,但是都是肉鸡的脚,一点鲜香都吃不出来。   不说质量,单种类上就平白的少了许多。蟹黄酿烧卖、土豆蒸排骨、松化叉烧酥、海皇鲜虾饺、腊味芋头糕、翡翠香菜、黑胡椒牛骨、鼓椒蒸凤爪、雪耳莲子汤、冬瓜水鸭汤、炼乳龟灵膏、炸麻雀(顺便提一句,这是我小时最爱吃的,麻雀头一个一个拧下来,太小了完全不知道残忍是什么意思)、蒸牛百叶、糯米膏……等各式糕点及汤水。   那时候服务员小姐们(一般都是小姐)推着小车满场走,看到要吃的,自己伸手拿就是了,然后小姐会在每桌的餐卡上划一记,或者用个小图章敲一下,到吃完再去帐台结帐。所以很多东西我只认得好不好吃,名字是记不清楚了,比如说有一种糕点,做成须丝状绕成一个小球,好吃的紧,又不粘手。去年回来在文庙后面买到了,才知道叫“龙须酥”,结果一下买了好几盒子回去跟爸妈一起分享。还有就是糯米球,那时的糯米球里面是三层陷儿的,依稀记得除了芝麻还有红的豆沙和粉黄的绿豆沙。个个晶玲剔透的,撒上层细细的椰丝,眼见着就馋了。   喝的是茶,红的绿的花的,随你。不知道多少还有印象,最早的奶茶便是在红茶里对上炼乳,真是又有茶香又有奶香。一般来说,吃早茶去的那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了,5点多的样子,6点或6点半就一定要倒了,不然人家几轮都吃好了。然后就是喝茶,点东西,聊天。吃吃喝喝要持续上个把个小时,到中午12点或1点的时候,再叫几样正经点的:像糕点饺子之类的。算是连着中饭,下午一、二点才回家。一顿茶要吃上六、七个小时,怎么还只能叫喝?所以早茶自然是“吃”的。广东人叫饮茶,我就不喜欢,喝水你还吃那么多东西?是水对料还是料对水啊?我更爱“吃”早茶。小笼倒是不大点的,太容易饱。人多的时候一人一个还好。或者到席末填肚子。   吃完早茶可以去大世界转下,那个时候人还很多,里面的哈哈镜一直比较有名,另外各种戏曲,小品、滑稽戏、杂技都有。星期天早上人民路那段还有跳蚤市场,各种旧报纸书籍、家具用品、“破铜烂铁”的都会摆出来,卖邮票的有,卖鸡毛掸子的有,卖夜壶的也有(汗一个),到了下午去吉安路的古玩街找乐子,那里不单有各种玉器把玩物,还卖一些民族的东西,比如笛子、剑、印章等,那时候大人们还流行在身上养一种“金虫”:用很小的透明盒子装起来,冬天放在身上,暖了虫子就会鸣叫。   再或者就是钻到外婆家的床底下翻“玩具”(小偷们不用想了,房子都拆掉好多年了),可以翻到果桶:一般是红色的,平盖(有点像没有把环的马桶……对不起),里面放长生果、五香豆、瓜子等。还可以找到妈妈的梳妆盒,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就更多了。比如“银元”(就是所谓的洋元、老人头)还有叫“袁大头”的,不过其实那是比较晚期的银元了。听妈妈说,她小时候见过一种叫“猫眼”的银元,是在银币上嵌钻的,闪闪发亮顾名思义。同电视里说的一样,银元用力一吹就会嗡嗡作响,小时候没那么大肺活量,所以拿两个对着轻轻敲一记,放在耳边一样嗡嗡的。还有银的筷子:筷子尾段有很细的链子相连。我个人一直觉得用银筷子吃饭是假的,记忆里它很重(因为小时候我拿那东西当双节棍甩来玩的……不好意思,忍着神龟看多了),除非是空心的又另当别论。当然最关键的,我冬天每晚抱着睡的“夜捂子”也在床底下备着呢,那是热水袋的前生,样子有点像铜炉子(就是铜的),早上起床后水还是温的,大人们早上就用来洗脸……(额,我不知道为什么。)   然后开始调皮捣蛋的上小学,家里为了庆祝我进学堂了,长辈们送了只红玛瑙镯子,结果当天就摔断。虽然长辈没有打骂,但是后来看到玛瑙还是会心虚,直到今年过生日才勉强要了只白玉的,妈妈说再不戴以后手粗了没法套进去了。外公陆续又送了十几只手表,要知道那是90年前,即不能说太贵(毕竟是给小孩子的玩意)也不便宜,我自说自话的拆完就装不起来了,小时候没少糟蹋东西。据大人说,还是婴儿的时候,大人把我放在长毛的羊毛被毯上,我就把那块毯子平地拔秃了一片……(我在反省中,深刻地反省。)   然后参加各种补习班,去少年宫:学书法、学舞蹈、学数学(为什么我要去少年宫学数学?)。开始穿校服,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校服并不是现在的绿色,女生是花边领子的白衬衫,透明小花的扣子,红格黑条的背带百折裙(时髦吧,哈),男生是白衬衫黑背带裤子。到了小学三年级才换成全市统一的绿色系(个人觉得那个很难看)。那个时候流行过日本式的硬壳书包,(都不知道为什么)又硬又重一点不方便,原本可以很简单的铅笔盒非设计成变形金刚似的,四处都是钮,一按出一个机关,无非都是橡皮、卷笔刀、放大镜之类,只是分隔放在小暗格里,骗孩子好玩(唉,小孩的钱真好赚)。到了中学转用软皮背包,耷拉着陪伴我迎来嚣张的岁月。      情感   想来整个中学仅仅用“嚣张”二字是客气的了,以至于后来走上社会有朋友批评道:怎么小女生可以强势成这样。那个时候是初生的牛犊,仗着“不招人嫉是庸才”的口号“无法无天”。好在所有古灵精怪的事情都在老师睁眼闭眼的情况下“胜利大逃亡”了。我小时候那种淘气跟坏学生的恶搞还是有区别的。比如一些学校活动排练结束后,老师悄悄对我说:以后训同学的时候稍微客气点。可以想象当时我有多凶悍:开班会的时候谁要乱讲话,黑板擦直接丢过去……   学校运动会的时候,带着几个同学各拿一面小鼓去跑到转角处加油(要知道转角很关键啊):自己班的人过去时就一阵猛敲,我方士气大振;别的班的同学过去时就每隔一秒才敲一下,害人家差点笑场滑倒。其他班的班主任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我一脸无辜状:“加油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人家老师又好气又好笑拿我没辙,说:得,我宁愿不要你们的友谊。   再不然比赛的时候,因为跑道是塑胶的,教导主任规定不准口香糖进场(粘到很难清除),想也知道我不可能守规矩。在跟副校长聊天的时候装着没事人一样发给她一片,看着她放到嘴里才说:教导主任说不让吃口香糖,您可要替我保密呀。副校长张大眼睛:拖我下水啊。我就一阵坏笑。   管班主任叫牛妈(额……那位老师姓牛),管英语老师叫袁爸,叫清秀的男化学老师为“小生”,快毕业的时候已经得寸进尺到“小奶油”(老师,对不起,那时候不懂事)。不过也因为如此,师生感情比较好。   学校规定要穿校服,女生们一起把百折裙从腰系处开始往上翻折,没过几周又集体抗议天气太冷,校方于是允许我们穿裤子,牛仔裤又刮了一阵。结果到了大冬天又全部穿回来:内面穿短短的裤子,外面是学校的裙子(还是一样翻折,短到不行),脚上穿盖过小腿的黑袜子。老师问:又不冷了?我们一边擦鼻涕一边说:以毒攻毒。   反过来虽然有这些小动作,总体来说我小时候规矩还是很重的。长辈们会叮嘱小孩要懂礼貌,进门要打招呼:即使有天大的事,跟在场的长辈打完招呼再说。有时候去爸爸办公室,门一大开就是一排大人。小小的我就站在中间,捣葱似得一边点头一边叫人:叔叔、伯伯、阿姨……遇到不会叫的会停下来看看爸爸,说:这个叔叔我不知道怎么叫(称呼)好。长辈就会告诉我辈分,然后老老实实的重复一遍才可以坐下来乖乖听大人讲话。   对着老一辈的长辈不能用代词,上海话里没有“您”这样的尊称,所以一概按辈分称呼(比如,永远是外婆如何如何,绝不能把外婆指代成“她”)。无论发生多严重的事,偶尔口误的坏了规矩的话,大人会盯住这句话重复问:他吗?他是谁?你可以说他吗?小孩子可以这么没有规矩吗?我只好先主动承认口误的错误,才继续之前的话题(我家的大人们脾气比我还倔)。   连吃饭的规矩都不马虎,吃饭入座后不能动来动去,更不能敲击碗筷。老人家会说:要饭的才敲得叮当响。吃多少盛多少,可不让剩饭。我妈对付我的方法是:剩饭放着,留到下一顿吃,什么时候吃完什么时候吃新饭(汗!)。   砸碎了东西不挨骂,但是撒谎就挨打。所以我很小就不挨罚了,哈。大人的教训一般都基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基础上,即便是说错了也是为了下次不要犯,聪明的如我的小孩才不会不识相的顶嘴,一切回答都类似于“是”、“噢”、“知道了”,哪容的半点狡辩。   在学校再混,回家时间一定不能晚过5点,有特殊情况打电话回家。超过8点,我爸会报警(再汗!)。 很多小的细节,像东西哪里拿就那里放回去,吃饭不随便离席之类的,我小的时候都会一再的被教导。这样的管教下,叛逆期几乎没有,以至于中学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拖着最好的朋友去打耳洞,还一人只打一个。回来以后其他朋友看见了就尖叫:女生打在左边是同性恋,你们两个作死啊?我坏笑着作势拉那个朋友:要不我们去那边联络感情?可把那个朋友吓白了几秒钟脸……      这些趣事印象潦草记录,怕是让人读的不耐烦了。记忆的匣子一打开,里面就似有鲜活的乱蹦出来,不能及时收口。于此匆匆收笔,情不自禁的地方还请各位海涵了。 ———————————— 麻雀虽已被"保护" 烧烤小店仍有售 2007年12月30日 11:01 2000年8月,麻雀入选了国家林业局组织制订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了国家一般保护动物。如今,私自捕杀、出售、食用麻雀已属违法。 日前,北京、天津等地食用麻雀现象依然很普遍,那么上海情况又如何呢?笔者作了一番实地调查。 排档难觅麻雀影 地处杨浦的五角场地区原是路边摊集聚地,前不久盛行吃油炸芝麻麻雀时,这里一条街10多家摊位全部在卖麻雀食品。可昨天晚上,笔者在小吃摊生意最红火时走遍整个五角场,也没有发现一个小摊有卖炸麻雀的。 一个无精打采的小贩无奈地告诉笔者,他已经有一个月不做烤麻雀生意了。现在有不少人知道麻雀是保护动物,所以吃的人越来越少,况且现在管得也严。过去他和两个同乡在人民广场一晚上能卖600串,现在不行了。他的一个朋友L过去是专打麻雀的,现在已转行卖起了花生。 小店老板还在卖 虽然街头难寻麻雀影,可是在许多颇有规模的烧烤店和小吃店仍以麻雀吸引嘴馋之人。 在五角场的一家烧烤店,笔者向老板娘询问有无麻雀可吃,她马上很热情地拿出“样品”。还说她的麻雀是家养的,有专人供货。 事后,笔者从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站了解到,目前上海还没有专门饲养麻雀的场所,市面上卖的依然都是野生麻雀。 上海麻雀没少 据上师大一位研究鸟类多年的老教授统计,这些年来,上海的麻雀数量并没有减少。加之上海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大大提高了,现在猎捕、食用麻雀的上海人已经很少,进入市民口中的麻雀数量比几年前更是锐减。上师大校园内这些年都有大批麻雀来聚集、嬉戏。 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站杜站长称,麻雀是种益鸟,它除了能吃害虫外,还起着维系生态平衡的作用,人们不应该对其大肆捕食猎杀。 编辑:娟子  来源:新闻晨报 12月25日 作者:倪杰 ———————————— 论坛首页 > 城市地区> 各地论坛> 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2007-03-21 02:11:50 楼主记者暗访发现不少街边的烤串店出售的“炸麻雀”都是雏鸡加工成的。 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_[点击查看原图] 剪腿 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_[点击查看原图] 剥皮 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_[点击查看原图] 成品。 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_[点击查看原图] 线索:赵先生 近日,记者接到线索,反映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炸麻雀串实际上很多都是雏鸡。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昨天来到孵化厂,经多方打探,记者了解到,有批发商定期收购刚刚出生没几天的小雏鸡。在与批发商取得联系后,记者暗访发现,这些雏鸡正是经过了批发商的手和剪刀,从雏鸡变身为市场上出售的炸麻雀。 [收藏此帖] [回复此帖] re: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2007-03-21 02:12:26 1 楼商贩自曝 炸麻雀实为炸雏鸡 昨天,记者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来到位于阜成门的万通市场5层的美食城,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家出售炸麻雀的商贩。只见这家肉串摊上方挂出了炸麻雀,每串2元。当记者对麻雀串表示怀疑时,摊主立即上前说,这是新鲜的成年麻雀,“保证不会有假。” 记者在东华门夜市及一些路边小摊也发现了有出售麻雀串的商贩,随后,记者与其中的两名卖羊肉串的商贩攀谈起来。据这两名商贩向记者透露,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炸麻雀大多并不是真正的麻雀。由于麻雀性子比较躁,很难人工喂养的。而且出售麻雀是非法的,他们已经不敢卖了,但仍有一些商贩,打着炸麻雀的旗号,但实际上他们出售的却是小雏鸡。“那些雏鸡是他们自己养的吧?”记者试探性地发问。“不是,其实那些雏鸡都是从批发商那儿统一进货的。”这名摊主告诉记者,他原来也卖过“炸麻雀”,但后来城管查得紧,就不敢再卖了。 记者调查 加工后的雏鸡价格翻倍 记者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位于丰台长阳地区的一个孵化场。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从孵化厂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雏鸡很多都是被一些批发商直接成批买走,批发商大多会在每天下午来进货。 记者在孵化厂蹲守了3个多小时,下午1点半左右,一辆面包车开进了厂,从车上下来一男一女两名中年人。记者随即从侧面了解到,这两人就是其中的一家批发商,他们会定期来收购刚刚出生的小雏鸡。记者以想要进货为理由上前与他们攀谈。起初,两人的警惕性极高,但随着交谈的深入,两名批发商渐渐放下了警惕。记者谎称,由于失业,想要摆个小摊子卖点肉串。听说小雏鸡冒充麻雀销路比较好,几经打听才找到这里。 那名中年男子将记者引到了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你们打算要多少货?”中年男子低声询问。“几百只吧。”当听说记者进货量较大时,这名男子表示当天没有那么多现货,据他称,他们每隔3天会进一次货,每次大约进400到500只小雏鸡,最后经过扒皮,再剪掉小鸡的双腿和头,一只雏鸡就摇身变成了麻雀。男子称,一般情况下,活鸡售价2毛钱一只,要是由他们扒皮再剪腿,价格就要涨为5毛一只。 商户演示 雏鸡变麻雀 场面很血腥 当记者明确表示价钱不是问题、想尽快订货时,这两人将记者带到了一处废旧仓库里。随后,这名男子从车上抬出了两个大箱子,记者上前看到,里面全部都是刚刚出生没几天的小雏鸡。随后,这一男一女就拿出了剪刀、塑料袋等工具,表示可以给记者演示当场剥皮。只见其中那名女子从箱子里抓出一只小鸡,麻利地用剪刀将小雏鸡的双腿一下子剪掉,紧接着她又用左手攥住小鸡的身子,右手用剪刀一下就将小鸡的半个头剪了下来。随后,她将麻雀交给那名男子,那名男子用双手从中间一下就把雏鸡的皮和一些羽毛褪了下来。被剥了皮的小鸡浑身都是血糊糊的,被扔在他们准备好的塑料袋里。场面十分血腥,但这两人却手脚麻利,面无表情。 据他们称,剥了皮的小雏鸡就可以直接出售给零售商,每只要增加人工费3毛钱。“这属于技术活儿,一般人根本干不了。”那名中年女子说。 专家说法 麻雀已被明确禁止出售 记者从批发商处了解到,他们进的小雏鸡会直接卖给养殖场,另外一部分会出售给一些冷库。随后,记者在西郊冷库果然发现了一些标明为雀肉的冷冻品。但这里的批发商则对记者明确表示,所谓的雀肉,实际上就是小雏鸡。 记者拿着从万通和东华门夜市买来的一些炸麻雀,找到了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老师,经过专家的仔细辨别证实,这些被小商贩口口声声称为麻雀串的东西,实际上全部都是小雏鸡。赵老师称,麻雀通体包羽毛,个头比较小,而雏鸡个头大。串起来的雏鸡腿部骨骼较软,且在断裂时韧度较大,而成年麻雀骨骼硬,且折断时声音较脆。口感上,雏鸡肉更为嫩。 同时,赵老师表示,麻雀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已经明确禁止出售。随后,记者将此问题反映到了展览路城管队,城管队员表示,他们目前已查处了多家出售炸麻雀的夜市商贩,他们将加大查处力度。 [收藏此帖] [回复此帖] 看我还写了啥? re:re:北京街头炸麻雀多为雏鸡(组图)2007-03-21 02:32:32 2 楼商贩自曝 炸麻雀实为炸雏鸡 昨天,记者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来到位于阜成门的万通市场5层的美食城,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家出售炸麻雀的商贩。只见这家肉串摊上方挂出了炸麻雀,每串2元

所有跟帖: 

小时候经常抓麻雀,用的还是鲁讯先生在<<润土>>一书中描写的办法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4:23:25

老上海的吃点。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378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7:26:53

瑞金大戏院阿是老早金都大戏院?老早是演绍兴戏阁地方?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62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7:47:30

回复:老上海的吃点。 -老商- 给 老商 发送悄悄话 (36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8:20:14

轧朋友shi,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8:51:24

轧朋友时候晚上去吃,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8:52:35

淮海路上的“光明村“小吃,大吃多不错,价格也衡公道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572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9:32:20

糟田螺有人吃过吗?以前大光明隔壁的五味斋和鲜得来点心店的特色小吃。 (图)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421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19:46:54

老早了,新城隍庙门前(连云港路?)不少卖糟田螺的摊头。一个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28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20:13:26

新城隍庙乐海啥地方?想勿起来了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21:00:20

回复:新城隍庙在人民广场以西,当年有蚕宝宝买。 -kevinatridgeland- 给 kevinatridgeland 发送悄悄话 kevinatridgelan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21:45:17

纠错,新城隍庙在人民广场以南,当年有蚕宝宝买。 -kevinatridgeland- 给 kevinatridgeland 发送悄悄话 kevinatridgelan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21:47:30

新城隍庙以前是烟纸店的批发中心。摆满了各种小百货的摊头。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19/2008 postreply 13:24:34

淮海路上的“光明村“ 吃饭记 (zt)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2060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20:08:26

老大昌到哪里去了? -77ll8- 给 77ll8 发送悄悄话 (58 bytes) () 01/18/2008 postreply 22:11:05

老大昌在成都路口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9/2008 postreply 03:34:20

现在的老大昌和馄饨摊差不多。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19/2008 postreply 08:47:40

最早去老大昌,门口大计算机后面就坐了个白俄老太太。 -水蛮子- 给 水蛮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19/2008 postreply 09:33: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