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女儿也进了育英小学
来源: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8-10/21/content_2397960.htm
...... 。
3.毛泽东的女儿也进了育英小学
1949年秋季开学,总人数已近200。学生来源扩大了许多,有些一直跟随父母的孩子,现在也纷纷送了进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侄子毛远新等人,就是这个时期进入育英小学的。
从1951年起,学校进入连续三年的全面建设的高潮,陆续修建了宿舍区、教学区、食堂、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和校医院。虽然校舍是全新的,但使用的建筑材料尽量简朴,强调的是施工质量。
1953年新校舍落成,名誉校长杨尚昆特意请朱德为育英小学题词,镌刻在学校大门照壁墙上。题词是:“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后来朱总司令曾偕同夫人康克清,一同到育英小学来看孩子们,并同孩子们合影留念。
学校仍然实行供给制和寄宿制。伙食是部队的中灶标准。被服、生活日用品、教材和文具则全部由公家发放。虽然育英小学的生活、住宿条件相对很好,但崇尚俭朴、反对铺张的校风代代相传。同学们身穿补丁衣裤司空见惯,并不觉得不好意思。人人都会自己动手补袜修鞋。
4.“又送走了28个布尔什维克”
1950年秋天,育英小学迎来50多个来自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他们就是电影《红樱桃》中描写的那批革命烈士的子弟,父母都是我国老一代革命家。党中央对他们极为关怀,新中国成立后,局势一稳定下来,就把他们接回祖国,送进了育英小学。
他们回国后,朱德、任弼时、林伯渠代表党中央在中南海接待了他们,合影留念。
由于在苏联长大,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已完全苏联化了。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中文补习班,请来了翻译,建立了西餐厅。这些孩子都非常争气。当中文补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年龄大些的孩子又到苏联上大学,年龄小的孩子则留在育英小学学习。年龄半大的28个孩子,程度相当于中学,被送到哈尔滨中长铁路苏联学校用俄文继续学习,为去苏联上大学作准备。送走这28名学生后,当时的校长韩作黎满怀深情地说:“咱们今天又送走了28个布尔什维克。”
育英小学曾接纳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就读。他们毕业后有许多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也有一些人长期留在了中国。
5.毛泽东亲手给学校题字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0年6月10日,育英小学建队,第一批入队的是13名年龄最大的同学。
每年“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中直育英小学都派代表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观礼。1952年国庆节,育英小学学生李莉莉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毛主席献花。
育英小学学习氛围很浓,人人力争上游,这也和领袖的殷切期望有关。
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毛泽东主席通过他的女儿李讷,送给育英小学一个珍贵礼物——他亲手书写的“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条幅。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制作了玻璃镜框,把它高高悬挂在校部大厅里。韩作黎校长号召全体师生,以此为鞭策,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