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来源: williamsteng 2021-09-04 16:16:2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023 bytes)

原创:历史微鉴

台北的松江路上,有一座外表非常普通的日式平房。这是一栋木制建筑,看起来甚至有些“破破烂烂”的。

可是里面的主人公,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却是大名鼎鼎——他就是桂系首领之一的白崇禧。

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以后,白崇禧一家人就住在这里。

白崇禧一生子嗣不少,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五子白先勇。白先勇不光懂事听话,还聪明好学。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们。

到了台湾的白公馆里,白崇禧有了大量的时间闲居在家。而白先勇也上了大学,白崇禧就拉着爱子,讲述他那一段段“辉煌”的往事。

长大了的白先勇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成为了一名作家,文名在外。想起父亲曾经在他耳边“唠叨”的那些事情,已经成名了的白先勇准备把自己心目中的父亲书写下来。

从那之后,白先勇就通过各种渠道向世人讲述了他认识的那个白崇禧。乃至于白在台湾的那段迷雾重重的生活,白先勇也从自己的视角,给了大众一个解读。

作为儿子,白先勇的立场和观点必然有不够客观之处。但是作为晚年白崇禧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白先勇描绘的白崇禧形象也一定有可取之处。

在白先勇的“揭秘”中,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

一、抉择关头,白崇禧决心赴台

“他从辛亥革命,最后到台湾,虽然晚年过得不愉快,但那是他自己选择的”;“他选择到台湾,假如没有什么班底,就没有什么势力,到台湾的处境他知道的,还是去了”。——白先勇谈父亲赴台选择

提起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很难回避另外一个人——蒋介石。

白崇禧与蒋介石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以他和李宗仁为代表的新桂系已经控制了桂系的大权,他们在广州相会,共同商议北上革命大计。

后来的历史是人所共知的,国民党右派在革命中途选择了背叛。而蒋介石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在1927年2、3月间,数次给白崇禧发电报请求帮助。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蒋介石)

“望兄回部襄助之心更切”、“且敬之兄惜重益甚”。可能也是有求与人,无论蒋介石当时内心真实的想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单从表面上来看,这可能是蒋、白之间关系最好的一段日子了。

因为很快,名义上掌握了全国政权的蒋介石,就掉转枪口,对准了桂系。蒋桂之间,打打停停,终于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结束了对抗。

抗战爆发以后,白崇禧在国民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这看似是个重要的职位,但其实真正的权利都掌握在参谋总长陈诚的手里。

而与此同时,白崇禧的好兄弟李宗仁一直在地方上任职。这其实是蒋介石的计谋——使李、白不能经常相见,以相谋对自己不利。

十年来,蒋介石的这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1948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打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李宗仁)

那一年三月,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国民代表大会,假惺惺地表示要“实行宪政”。紧接着,就是总统与副总统的选举。

总统之位毫无疑问是蒋介石的,但是副总统的位置却陷入了激烈的争夺之中。李宗仁表示,自己也要参选。

由于在抗战中,桂系积累起来的良好人望,让蒋介石对李宗仁的参选非常介意。即使副总统并无多大的实权,但蒋介石依旧不愿意让这个位置落到桂系的手中。

于是,他花招频出,试图破坏李宗仁的参选。但是对于白崇禧来说,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对桂系是一个很好的辅助,于是他拼尽全力,帮助李宗仁赢得了选举。

结果公布的那天,蒋介石恼羞成怒,却也无可奈何。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李宗仁就任副总统)

更为重要的是,他十年来辛苦保持的、令桂系两大头领一内一外的局面,也要因为李宗仁的胜选而被打破。

于是,蒋介石调整政策,准备把白崇禧调出“中央”,去担任所谓的华中“剿匪”总司令。

白崇禧不满意蒋介石的安排,索性带着老婆到上海去躲清闲了。可蒋介石哪里能轻易地放过他,找了很多人去劝说白崇禧接受任命。

充当劝客的,有一个叫做黄绍竑的人,他本属于桂系。黄绍竑到了上海以后,对白崇禧说了这么一段话:“这些年来,你在南京做国防部长,不是像笼中鸟一样吗?现在蒋把笼门打开,将你放出去,还不快快地远走高飞?将来时机成熟,你就可以制造形势,逼蒋下台,让德公(李宗仁)出来收拾局面,我们岂不是大有可为吗?”

就这一段话,彻底说动了白崇禧,白决定接受任命。如果蒋介石知道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恐怕不知道对黄绍竑是爱还是恨了。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黄绍竑)

统领华中以后,白崇禧果然如黄绍竑所说,开始制造形势了。他撺掇湘、赣等六省要员,打着所谓的“和平”的幌子,搞了个“六省联防”。其实,这不过是白崇禧把持华中、倒蒋自保的一个阴谋罢了。

就在白崇禧与蒋介石争权夺利之际,我人民军队势如破竹,而国民党则节节败退。淮海战役开始以后,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们,一个个死的死、降的降。无奈之下,他只能向白崇禧请援。

可是,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哪里还能调得动白崇禧?白崇禧拥兵自重,以保卫华中为借口,不仅不奉命派兵,反而把此前已经调到前线的队伍召了回去。

眼见着蒋介石的全面溃败已成定局,白崇禧得意地说:“老蒋的老本丢得差不多了,老蒋下台后,德公上台,和共产党谈和,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让共产党去搞,长江以南由我们来搞。”

白崇禧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儿。很快,几乎是走投无路的蒋介石,果然准备让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1948年的白崇禧和李宗仁)

本来,蒋介石安排在1949的元旦宣布“下野”,可白崇禧却并不知情。为了早日促成蒋介石的“下野”,李宗仁联合地方实权人物连电催促蒋介石“让位”,搞了一出“逼宫”的把戏。

蒋介石对此恨之入骨,乃至破口大骂。但是,骂过之后,他却也没有更多的办法,还是只能把李宗仁推到前台。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以后,就开始跟白崇禧一起搞“划江而治”。可是这个荒唐的计划,终究是不得人心的。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白崇禧的计划流产了,而国民党也走到了穷途末路。

在解放军的强力攻势下,白崇禧一路败退到了海南岛。在白崇禧败退之时,蒋介石也早已无路可退,只得败走台湾。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渡江战役)

临走,蒋介石也没有忘记白崇禧这个“老朋友”,他以到台湾“组阁”为诱饵,连连催促白崇禧往台湾去。

最终,在百般考量之下,白崇禧下定了决心:去台湾!

白崇禧的决定当时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的至交好友何遂曾经劝他说:“上将回台,将必难免一死,应乘机起义,响应共军”。

而白崇禧是这么回答的:“我自追随蒋公北伐以来,殆逾二十载,既处遇顺境,亦处遇逆境,一生一世历史第一,我必对历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计,君勿为此喋喋也。”

这个回答,与他后来对白先勇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参考蒋白之间的关系,这话里有几分真意,怕是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可无论真相如何,白先勇的那句话是对的,白崇禧去台湾,是他自己的选择。

二、艰难岁月,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悲剧英雄,后来他在台湾没落了,他的起、他的落,我都看到了”;“当然到台湾来,他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没有权力了”。——白先勇如此诉说父亲。

“赴台以后,白崇禧的坐骑变成了一辆老得不能再老的道奇汽车,白崇禧坐在上面颠得摇摇晃晃地到‘总统府’去上班。后来连司机陈义方都觉得没面子”;

“在台湾的17年里,白崇禧走到哪里身后都有情治人员如影随形,他曾愤慨地密函蒋介石诘问原由。后来他也就平静了,看戏的时候,也会给盯梢的特务们买上四张票”。——白先勇如此回忆父亲在台湾的生活

白崇禧到了台湾以后,组阁的事儿没见着影子,却被蒋介石安排了一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位。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与蒋介石)

很明显,以如此虚职来安排白崇禧,显然是蒋介石准备将他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了。

相比于在大陆勇敢“逼宫”的那个白崇禧,到了台湾的他却“老实”了很多。不仅欣然接受了这个职务,还把全家都搬进了一栋旧式平房中,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所谓的“白公馆”。

如此也就无怪乎,在白先勇的回忆中,李宗仁的座驾,连司机都嫌弃了。

但是,李宗仁的低调并没有换来蒋介石的放心。他把李宗仁列为头号政治敏感人物,还别出心裁地起了一个“老妹子”的代号。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保密局在白公馆对面专门设立了一个派出所来监视白崇禧的一举一动。

江湖风雨几十载,白崇禧很快就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他也愤怒过,就如白先勇所说,可能还去找蒋介石质问过,可最终都归于了平静。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

那天,白崇禧乘车外出,不久后他就发现后面跟了一辆吉普车。明白对方底细的李宗仁坦然接受了这样的“跟踪”。

谁知,过了一会儿,那辆吉普车竟然抛锚了。李宗仁见状,连忙叫停了自己的车,然后让人去告诉跟踪的特务:慢慢修车,我不跑,就在前面等着你们。

还有一次,白崇禧在咖啡店喝完咖啡以后,竟然把另外两桌客人的账也给付了。同行的朋友不解,白崇禧连忙解释说:“我看出他们是监视我的人,这个客我应该请”。

这个故事,倒与白先勇讲述的请特务人员看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久而久之,白崇禧干脆连门都不怎么出了,于是那辆摇摇晃晃惹人嫌的汽车竟然也没多大用处了。

不过,白崇禧愈加低调,蒋介石的“进攻”却愈加猛烈。他不仅在私下里监视白崇禧,还指示所谓的“国大代表”对白崇禧进行正式的弹劾。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晚年蒋介石)

很快,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位湖北籍的“国大代表”在“设计委员会”上弹劾白崇禧私吞军费。不仅如此,还说他还拥兵自重,不遵从统帅调令,拒不增援徐州。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弹劾,白崇禧如坐针毡。不过,可能蒋介石觉得还没有到彻底收拾白崇禧的时候,竟然没有借机夸大事件,置白崇禧于死地。

看到蒋介石迟迟没有动手,白崇禧本来以为他终于可以逃过一劫了。谁知1954年的“国民大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几十位“国大代表”竟然旧事重提,联名弹劾白崇禧。逼得白崇禧不得不以书面形式,对此弹劾进行答复。

除了弹劾一事让白崇禧不得安宁之外,曾经的“逼宫案”也成了白崇禧晚年挥之不去的心病。

蒋介石本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对于白崇禧曾经的“逼宫”,始终念念不忘。在台湾对白的冷遇,与当年的“逼宫”恐怕不无关系。

1959年,蒋经国出版了一本叫做《危急存亡之秋》的书,将白崇禧当年与蒋介石的那段纠葛往事全部翻了出来。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蒋经国)

当然,作为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立场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借由这本书,白崇禧“逼宫”就成了人尽皆知的“政治秘闻”了。

这可真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白崇禧时刻都在担心,蒋介石会翻当年的旧账,拿他的人头祭奠曾经的“耻辱”。

不光是“国大代表”、蒋经国这样在台湾有头有脸的人物,针对白崇禧。就连不知名的小人物,也在背后打起了白崇禧的主意。

有一次,一个人向蒋介石报告说:“白意图……再造势力,联络地点是一客家人在台北市郑州路经营的一家渔猎用品店”。

蒋介石得报以后,立即命令毛人凤认真查办。毛人凤于是将这件事情交给了一个叫做谷正文的人去调查。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毛人凤)

谷正文通过对白崇禧邻居的暗访得知,白的确经常会去一家渔具店,店老板叫做李赖。

有了突破口就好办了很多,谷正文派人埋伏在李赖经常出入的街口守株待兔。可是,被抓获的李赖坚决否认自己家的店是政治活动的基地。

李赖态度坚定,而谷正文又没有收集到更加有力的证据,只能将这个侦办结果报告给毛人凤。

当毛人凤去向蒋介石汇报的时候,蒋介石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向毛人凤施压:“事情岂有这样简单,况且他是一个历史罪人”。

毛人凤即使知道蒋介石想要的是什么,可是最终他还是没能从严格低调的白崇禧身边调查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还有一件事,让蒋介石对白崇禧的不满,发展到了顶点。

这事儿倒是跟白崇禧的直接关系不大,因为事情的主人公是李宗仁。李宗仁在国民党全面溃败之际,做出了与白崇禧截然相反的选择:他以治病为由,飞到了美国。

在美十几年,李宗仁也算是历尽劫波了。1965年,在中国政府的周旋下,李宗仁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北京。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李宗仁回国)

对于李宗仁的选择,蒋介石很是恼火。李宗仁是鞭长莫及,于是,他便将火气撒在了白崇禧的身上。

另一方面,李宗仁选择回到北京,那么蒋介石让白崇禧存在的大多数意义——牵制李宗仁,就彻底丧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崇禧在台湾的处境就更加危急了。

三、迷雾重重,白崇禧的离奇之死

“有人说我父亲是被害死的,这个是不正确的。我父亲是心脏病猝发,心肌梗塞。他本来就有心脏病,冠状动脉肥大,医生都这么讲的。当然也有很多谣言。包括放毒药什么的,都是谣言。他去世是比较突然的。我当时在美国,我的亲人在他那儿”。——对于父亲的突然死亡,白先勇如此说道。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先勇)

其实,白崇禧之死,多年来一直是一桩历史谜案。白先勇虽然声明父亲是自然死亡,可是,在白崇禧去世二十多年以后,本文前面提到的、台湾特务的重要头目谷正文在新加坡《联合晚报》上撰文,以亲历者的身份,给了世人一个白崇禧死亡之谜的其他答案。

李宗仁回到北京以后,白崇禧在蒋介石那里就彻底丧失了利用价值。于是,蒋介石就命令毛人凤对白崇禧采取直接的制裁行动。

接到指示以后,毛人凤又一次将这个重大任务交给了谷正文。

谷正文奉命以后,就开始策划暗杀白崇禧的行动。无论如何,刺杀一个身份如此重要的高官,是十分不光彩的。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谷正文)

所以,谷正文及其手下的所有行动的最高准则就是:不能留下任何痕迹,不能让任何人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是一场政治谋杀。

谷正文辗转收买了白崇禧身边的一位姓杨的副官,让他及时提供白崇禧的日常动态。终于有一天,这位杨副官跑去通知谷正文:“先生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

谷正文直觉这是一个绝佳的刺杀机会,于是他找来手下,命令他们利用白崇禧外出打猎的机会,制造一起意外死亡的事件。

经过实地勘察以后,谷正文的手下发现,白崇禧要去的那座山比较高。而白已经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了,不太可能自己爬上山去,只能借助旁边的小型山间铁轨。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山间轨道)

这个铁轨的中间,有一座木制的小桥。行动人员的打算是,等白崇禧上山以后,他们就把小桥下面的螺丝松开,等白崇禧坐铁轨返回的时候,就会连同轨道车一起坠入旁边五十多米的深谷之中。

那天,白崇禧果然来到了寿丰山打猎。而行动人员也依照计划,在白崇禧上山之后,对木桥进行了破坏。

做好这一切之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里面,开始静待白崇禧悲剧的发生。

一直等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山间的轨道重新传来了响动的声音。从高山之上,滑下来了两辆车,白崇禧和两个副官坐在后面那辆车上。

当第一辆车滑到木桥位置的时候,突然失去了控制,飞入了深渊。也正是这个变故,给了后面相距三十米的白崇禧车上的副官反应的时间。

在最危急的关头,白崇禧的副官发挥了最为忠诚的品格,他临机立断,将白崇禧推出了车外,而自己随着失控的轨道车一起跌入了深谷。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

谷正文的计划失败了,他和毛人凤一起去向蒋介石请罪,可蒋介石却难得地宽恕了他们,只是说:“再从长计议吧!”

可是,亲身体验了一场险死还生的经历之后,白崇禧愈发地谨慎起来了,这让谷正文更加难以下手了。

就在谷正文一筹莫展之际,白崇禧的一段艳史引起了他的注意。

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本来就非常苦闷,在夫人去世以后,他就更加难以承受生活的磨难。大概是为了转移痛苦、解除烦闷,白崇禧居然跟自己身边的一个姓张的护士热恋了起来。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谷正文就准备买通白崇禧的医生,对他下重药,以置其于死地。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与家人)

那天,谷正文打电话给白崇禧的医生询问白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不管他是买什么,你要发挥自己的专长,蒋总统要你多‘照顾’将军,须以猛药起沉疴,重病得下猛药。”

医生听完谷正文的话之后,立即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对方既然是奉“总统”之命行事,那自己一个小小的医生,自然是不敢违拗的。

于是,在白崇禧再次去他那里开药方的时候,那医生就给他开了一剂药力强劲的猛药。

正所谓“虚不受补”,白崇禧七十多岁的人了,哪里能够承受得住猛药的“摧残”。刚开始,可能还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等到弊端显现的时候,恐怕就是油尽灯枯之际了。

1966年12月1日晚上,张护士还像往常一样,夜宿在白崇禧的家中。而就在第二天早上,白崇禧的副官惊讶地发现他的长官正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鼻腔里早就没有了呼吸。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故居)

而那位张护士,更是已经不知去向。

就这样,一代国民党的四星上将,突然暴毙在自家的床上,也就无怪乎好事者们纷纷议论他的死因了。

此外,还有一种似乎更能证明白崇禧是遭人暗害的说法。当时,白崇禧的遗体被发现以后,全身呈现的是一种不正常的铜绿色,而保姆则声称她在前一天晚上还看到白崇禧的床头放着喝了一半儿的药酒。

但是在第二天,药酒和杯子全都不见了。

凡此种种,都为白崇禧的死亡增添了一股神秘的色彩。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崇禧墓地)

只不过,白先勇作为儿子,却似乎并不承认这些离奇的说法,只宣称父亲是死于疾病。

而白崇禧的义子粟明德也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过:“海内外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建公(白崇禧)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

当然,这位义子后面也曾经谈到了,去世三天之前,白崇禧还非常有精力地要求粟明德抽一天时间跟他去爬山,他还要跟年轻人比一比体力,“万万没有料到三天后他就去世了”。

几乎每一个人,都以“亲历者”的视角来讲述了白崇禧的死亡,可是每一个人描述的场景又都不尽相同。或许,白崇禧之死,真的要成为另一桩难解的历史谜题了。

结语: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白崇禧在许多历史关头的选择,注定要被后人所关注。无论是从白先勇对父亲的追忆来看,还是从其他的历史视角来切入,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的生活并不十分如意。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白先勇)

在白先勇的口中,父亲到了台湾,似乎真的无欲无求了。他说:“我想一九四九年之后他是赋闲了”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破落”的白公馆里,白公馆有三个厅,其中一个小厅是白崇禧平时读书思考的地方,轻易不会让别人进去。

在那个小厅里,挂着一副谭延闿送给白崇禧的画。画上是一座雄伟的高山,山上飞翔着矫健的老鹰,地上行走着一只威风凛凛的大熊。

有一次,白崇禧问粟明德是否看懂了这幅画,粟明德回复自己只看懂了一半。白崇禧就跟他解释说:“你注意看,那老鹰的翅膀特别大,那熊的爪子特别利,这表示要羽翼丰满,爪牙锐利,才成其为英雄,离开了这两个条件,英雄就不成其为英雄了”。

后来有人问粟明德,这段话是否是白崇禧为自己的英雄末路而感慨,粟明德的回答是:“也许是”。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晚年在台湾受监视,死因与外界谣传大不相同

(谭延闿)

其实很明显,白崇禧没有真正地归于平静。他还想做所谓的“英雄”,只不过,到了台湾以后,他没有了“班底”和“势力”,被蒋介石剪掉了“羽翼”、拔掉了“爪牙”,两个成为英雄的条件,他却一个都没有了。

如此,白崇禧也就只能在蒋介石的掌握之内当一个“狗熊”了。或许,这就叫做“明哲以保身”。只不过,这身到底保住了没有,现在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疑问罢了!

参考资料:

郭佳明.白崇禧的台湾岁月[J].人民周刊,2012,(第6期).

白先勇.白崇禧的台湾岁月[J].读书文摘(上半月),2013,(第11期).

杨东晓.白先勇 书写父亲白崇禧[J].今日民航,2012,(第8期).

鲁先圣.白崇禧最后的时光[J].晚报文萃,2011,(第1期).

黄继树.白崇禧义子谈晚年之白崇禧[J].文史春秋,1995,(第5期).

刘宗惠.白崇禧“划江而治”美梦破灭及败逃台湾下场[J].文史春秋,2011,(第8期).

丁尘馨.对话白先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白崇禧[J].中国新闻周刊,2012,(第23期).

苑朋欣.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白崇禧的猜忌与冲突[J].文史春秋,2009,(第7期).

所有跟帖: 

#跟帖# 这类的书,地摊八卦的水平, [几曾回首] - k_lao(0 bytes ) 2021-08-23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4/2021 postreply 17:09:58

儿子当然不会说老子死在女人肚子上的。 -LengXiao- 给 LengXia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5/2021 postreply 09:38:5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