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那个名额是捡漏来的,一级上将其实是李济深更适合,至少也是陈铭枢

广东的实力派军阀这一块,在民国史上一向很重要,因为国民党“党统”在粤,连蒋介石本人都被资深的国民党视为外来户。而在粤军军阀这一块,前后出过好几茬。象陈炯明是比较早的,早在孙中山死前就被打倒了。然后,晚一点的是许崇智。蒋介石是许的参谋长,许的粤军是国民党一大二大时期依靠的主要力量,当时黄埔军校的党军还没有培养成功。许崇智是因为廖仲恺被刺案,和胡汉民一起退出了实权舞台,此后蒋介石才拿稳了军权的。但许崇智后来仍然是国民党元老,退出了军界但没退出政界。

北伐时期,张发奎是广东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伐“铁军”第4军军长就是李济深,但李济深没有出粤,第4军第12师的师长是张发奎,张发奎打出了广东,武汉的贺胜桥汀泗桥战役,就是张发奎指挥的,叶挺独立团是他的部队之一。他在武汉跟汪精卫搞在一起,汪精卫分共,武汉政府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唐生智的湖南部队,张发奎的广东部队,和李白的桂系。张发奎被汪精卫任命为新的第4军军长。南昌起义很大一部分部队来自朱培德和张发奎的部队,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朱培德和张发奎都是武汉国民政府的部队,汪精卫在国民党内也是左派。他们和蒋介石的中间派,胡汉民和西山会议这些右派相比,在国民党内都比较左倾。

宁汉合流以后,张发奎一度回广东,驱逐了老上司李济深,但是共产党广州起义部队是张发奎的部下,这让汪精卫张发奎丢尽了面子和实权,双双下野。此时,北伐期间留在广东的粤军就是李济深。李济深手下两员大将是陈铭枢和陈济棠。所以说,1935年授衔,够资格代表粤系,跟中央系何应钦、桂系李宗仁、西北军冯玉祥、晋系阎锡山、东北军张学良平起平坐,授一级上将衔的,其实本应是李济深。但是早在二次北伐胜利以后,1929年蒋介石李宗仁的蒋桂战争那时候,李济深和李宗仁两粤联手,被蒋介石先发制人扣押在南京,同时蒋介石策反了留在广东的陈铭枢和陈济棠,两陈反李济深。这一招釜底抽薪,李济深失去了根据地的支持。同时这也是蒋桂战争李宗仁落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济深倒台以后,广东陈铭枢出任省主席,陈济棠掌军,这两陈一军一政,都是粤系李济深手下的代表人物,在明争暗斗。30年代初,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以后,蒋作为军事上的最后胜利者,开始得意忘形,忘了国民党内胡汉民和汪精卫所代表的党权并没有臣服于蒋。胡汉民是右派,汪精卫是左派,此刻为了反蒋联合起来了,在广州成立新政府,逼蒋第二次下野。广州政府依靠的军事力量,就是陈济棠。


说到这里,应该讲,1935年授衔比陈济棠更有资格代表粤系的,就算不是倒了台的李济深,起码也是陈铭枢。而且1931年的时候,陈铭枢和陈济棠竞争,陈济棠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脊梁,陈铭枢可是站在南京老蒋一边的。而且陈铭枢也不是没有军队。蔡廷锴蒋光鼐的第19路军就是陈铭枢的本钱和亲军。而且老蒋为了显示对陈铭枢的倚重,京沪卫戍都不交给黄埔嫡系,而交给了19路军。所以在一二八上海抗战的时候,是19路军在跟日寇打仗,因为当时19路军就是担任南京上海卫戍任务的御林军!


蒋的南京政府和胡汉民、汪精卫、陈济棠、李宗仁的广州政府在1931年差点打起来,但918事变爆发以后,整个国民党内都有和解一致对外的共识。老蒋趁机拉拢了汪精卫和孙科脱离广州政府,然后老蒋第二次下野,胡汉民的广州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名义,双方妥协,南京政府由双方都能接受的孙科主政,陈铭枢主军。这个时候是陈铭枢地位最高的时候。但孙科没有政治才能,又没有钱,不久就干不下去了,蒋介石复出。陈铭枢和他的19路军论功行赏得到福建这块地盘。

1932年陈铭枢和蒋光鼐蔡廷锴的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打的不是国民党内反蒋的旗帜,而是第三党的旗帜,而且和共产党停战友好。所以福建事变没有得到陈济棠的广东实力派(广东的军事是陈济棠负责,政治领袖是胡汉民),和广西李白的支持,一败涂地。从此以后,陈铭枢也离开了权力的舞台。

这就是1935年授衔的时候,资历极低的陈济棠得以代表广东地方实力派,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些老资格一起获得一级上将军衔的原因。论资历,李济深才是和冯阎李相当的人物。就连陈铭枢的资格都高于陈济棠。但李济深陈铭枢已经下台了。

陈济棠很幸运地赶上了1935年授衔,但他没能得意很久,因为转年1936年他和李宗仁发动“两广事变”反蒋。结果手下大将余汉谋倒戈,粤军纷纷跟着余汉谋反对陈济棠。于是陈济棠也下台了。从此以后,广东的实力派就换上了亲蒋的余汉谋。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内部团结,没有人倒戈,蒋也没有大打一场的决心,再加上反蒋最固执的元老胡汉民恰在1936年病逝,在国民党各方元老的调停下,桂系和老蒋和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