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沈之岳给毛主席递了支烟,引起了主席的警觉,随即将他从身边调离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北移路线
大敌当前,或许只有蒋介石心中还能想到国内的这块所剩无几的蛋糕要怎么分,中共方面的第一要务始终都是应对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
历史无法改变,人心也极难揣测。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坚持策反中共党员、向中共内部派遣大量特务的行为,在皖南事变的时候收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
而为了共同抗日的大局,毛主席还是下定决心将此事暂时搁置,仍以抗日为首。
当然,舆论上的批评是免不了的。周总理等人以重庆为基地组织了一大波宣传攻势,苏联、美国等均对国民党此举进行了强烈谴责,国民党内部同样出现了意见纷争。
以张冲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在皖南事变之后对着周总理唉声叹气,表示“没有脸见人”;宋庆龄等联名上书蒋介石痛切陈词……
本以为自己的处置可以“发生有效而良好的反应”的蒋介石,一时之间进退两难。
因日军借皖南事变之机大举进攻河南,此事最终在形式上告一段落。国共两党的关系自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七千名新四军战士的姓名和“新四军”这个番号的撤销,用血的教训告诉了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人的真面目。
虽然新四军的番号被撤销,这支队伍却没有消失,反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兵力也日益发展壮大,其控制范围内的国民党军队一一被驱逐或者消灭。
中共方面自此断绝了与国民政府之间的一切上下级关系,开始自设银行、自发货币、自定法规,实际上两党之间已经成水火之势,只待抗日结束一朝爆发。
促成这样大的变故的沈之岳反倒是全身而退了。皖南事变后不久,因沈之岳推荐的一名敌后工作人员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也被迫返回重庆。当年冬天,蒋介石单独召见了沈之岳,并任命他为军统局第一处科长。
1949年3月解放军开始渡江,大批国民党军队借助海军之力撤往舟山,沈之岳也担任了保密局“苏浙情报站”站长。
在这里,他通过地毯式地过滤舟山岛上的四五十万军民,抓住了中共华东局的女地下党员朱谌之,避免了她携带的机密情报外泄,从而避免了“中共大军登陆台湾。”在蒋氏父子眼中,这是功勋与忠诚的表现。
更让蒋氏父子觉得贴心的是,中共解放浙江之后本来担心蒋家会被毁家挖坟的他们,收到了一份来自沈之岳的特别礼物:蒋氏故乡奉化溪口的最新照片。
这些照片中拍摄了蒋介石母亲的墓穴、蒋氏的报本堂、雪窦寺等诸多景物,安了蒋介石的心。沈之岳在台湾的飞黄腾达之路就此开始。
戴笠飞机失事后接替他把持特工系统的蒋经国正需要一名“首席特工”,他一眼相中了贴心又立下奇功的沈之岳。
沈之岳与蒋介石
1950年5月,蒋介石将沈之岳任命为“总统府资料组”训练班副主任,协助蒋经国办理培训特务干部的石牌训练班。自此,沈之岳成为了蒋经国的绝对心腹。
根据王芳的回忆,1956年4月20日,沈之岳曾经奉蒋氏父子之名潜行到澳门,在当地部署特务机关,针对大陆展开骚扰和情报活动,甚至试图刺杀当时出访柬埔寨的刘少奇。
只是这次,率先掌握情报的成为了中共方面——在沈之岳离开台湾前一天,他此次的行动任务、接见人员、相关电报等情报都经华南办事处直送北京。
中央原本决定直接将这个大特务捉拿归案,也算是给蒋介石一点颜色看看。后来考虑到此行的影响,还是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措施:将这些活动以及一批活动人员的情报给了澳葡当局。澳葡当局当即逮捕了一批特务,为首的沈之岳被驱逐回台湾。
这次行动的失败没有影响到沈之岳在台湾的地位。在蒋经国的力荐下,他依然在1964年6月担任了台湾“调查局”局长,并因此有了台湾“调查局之父”的称呼。
1979年3月退休时,蒋经国仍旧不许沈之岳离开自己身边,聘请他为“总统府国策顾问”。直到蒋经国去世,沈之岳都是国民党最为倚重的特务系统元老。
调查局期间的沈之岳曾经大力打击过“台独”势力,甚至成功策反了台湾民主独立党党魁廖文毅,并以此为突破口策反了台湾独立民主党十几名中央委员。那一时期台湾调查局的努力瓦解了许多日本支持下的台独势力。
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曾经评价沈之岳:“一事二主,两边无伤”。
沈之岳的才华的确曾经被我党认可,晚年的沈之岳为了看病也曾经来到北京,下榻钓鱼台国宾馆。
本着“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心理,甚至由小平同志亲自接见了沈之岳,杨尚昆也与他的夫人徐露会面谈话。
因此,张爱萍的这句评语曾经导致沈之岳被台湾方面认为是“一个潜伏在国府心脏,制造冤案以博取信任的阴谋家。”
1994年2月14日,沈之岳在台北荣民总院病逝,享年82岁。有关他的功过,笔者想用这样一段话来评说:
无论沈之岳多么有才华,多么文武双全,我们都要记得: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他没有站到第一线的战场上,作为一名情报工作人员也没有深入敌后,反倒是将矛头对准了自己人,对准了自己曾经信仰过的共产主义,此举已经足以将他的人生和履历全部染成黑色。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守卫国家安全,而是听命于破坏团结稳定的人,他终究无法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