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19日,塔斯社播发通告:副总统亚纳耶夫从 履行苏联总统职责,并组成包括克格勃主席克头子克留奇科夫和国防部长亚佐夫等8人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对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告苏联人民书》中指出: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
目的很明确:一、为了阻止新联盟(独联体)条约的签署。挽救苏联解体。二、为了阻止戈尔巴乔夫向激进改革派靠拢,迫其向保守派倾斜。亚纳耶夫19日傍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朋友戈尔巴乔夫会归队”。
按照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的命令,军事机器迅速运转起来。上午9时,数百辆装甲车涌进莫斯科市中心,长长的坦克纵队占据了主要交通要道、广场和国家重要机关附近的阵地,进而包围了俄罗斯联邦议会和政府大厦。(这座大厦因其白色的外墙而获“白宫”别名)。军队接管了电视中心,塔斯社、政府大楼、电报电话局等重要目标也都被军管。
但亚佐夫在下令时强调:军队进驻只是为了维护秩序,绝对不能向反对者开枪。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不顾生命危险,在一辆坦克上登高一呼,宣读《告俄罗斯公民书》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是反宪法的反动政变;紧急状态委员会是违宪组织,其成员犯有国事罪,其所有决定和命令都是非法的,在俄罗斯领土上无效;对执行紧急状态委员会指示的人要追究刑事责任;呼吁俄罗斯公民对叛乱分子给予应有的回击,使国家重新走上正常的合法的发展道路。
1990年,叶利钦在苏共28大上宣布退出苏共,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已足见人心向背。
在“8·19”非常时刻,苏共顽固派当局和叶利钦改革派都向人民发出了呼吁。鹿死谁手,也要看看人心向背。
白宫外面就已聚集了几万名响应叶利钦的号召、赶来支持和保卫俄罗斯政府的人。稍后,他们开始在毗连大厦的街道设置路障。示威者还一度占领了靠近克里姆林宫墙的练马广场并举行了群众集会。雨后的莫斯科大街上,到处是被市民团团围住的坦克和装甲车,有的热血青年爬上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大喊大叫与士兵对峙。作为改革派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谢瓦尔德纳泽和雅科夫列夫发表谈话,支持叶利钦,号召“所有反对极权主义东山再起的人”对政变当局进行非暴力抵抗。当夜,库兹巴斯、顿巴斯、伯朝拉等地区的煤矿工人决定自8月20日起开始举行无限期罢工,以响应叶利钦的号召。从8月20日上午开始,莫斯科就有5万多名游行者在白宫旁聚集。
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人员杨恕回顾: 8月19日上午,大批坦克还在陆续开入城区。街道平静,商店开门营业,国际旅行社也开了门,大家照样排队买票。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举着一个纸牌,上面写着“孩子们回家去”,这是对士兵们说的,落款是“战士母亲协会”。志愿者组成的人墙。人墙中有站者、坐者、卧者,甚至有人跪地请求坦克上的军人不要向自己的同胞开火。
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的部队举足轻重,他的图拉空降师就驻守在京畿重地。这支部队在阿富汗战争时以勇敢著称,本是“紧急状态委员会”调配的突击力量。
格拉乔夫曾在《红星报》上公开对军方先前镇压立陶宛维、拉脱维亚平民表示不满,受到训斥。1991年7月,叶利钦视察驻守在莫斯科郊区的格拉乔夫空降师,叶利钦顺着直觉突然冒出一句:“如果突然出现,合法选出的俄罗斯总统遭遇危险、叛乱、恐怖,有人企图将他逮捕,是否可以依靠军人,依靠你呢?”
格拉乔夫回答说:“是的,可以。”一个月后,格拉乔夫遇到了到了兑现承诺的时机。
格拉乔夫作为军人不能抗命,他坚决执行亚佐夫把空降师调进首都的命令,及时向亚佐夫报告;但另一方他还和叶利钦保持联系,这是一个天大的升迁机遇,他不想错判形势,站错队。
叶利钦从格拉乔夫那里知道了军队的动向。很快,有些官兵带着坦克倒向白宫保卫者一方,他们掉转炮头,支持叶利钦。决不向市民开火,决不向叶利钦开火。6个支持叶利钦的陆军营从列宁格勒赶到白宫。此外还有一些从阿富汗战场下来的退伍军人已经得到武器,正在编组,几小时内就有2500名武装人员参加到由10辆坦克组成保卫白宫的防线。
8月19日凌晨,叶利钦给格拉乔夫打电话问:“你能派自己人来警卫我们吗?”格拉乔夫同意。当天下午,图拉空降师的一个营转向白宫保卫者一边。
8月19日中午,叶利钦走出白宫,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跳上一辆坦克。 世界各大电视台都播出了叶利钦站在一辆装甲车顶部向群众发表演说的镜头:叶利钦演说那一刻,显得非常漂亮,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散发着胜利的激情。
此时此刻,克格勃正在部署由其特种部队、专门负责反恐怖活动的“阿尔法”小组强行攻占白宫并将叶利钦等11名主要人物逮捕或就地处决。“阿尔法”小组是一支经过特种训练,配有直升飞机、枪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和其它尖端武器的现代化部队,其成员都是一些文化素质很高的军人,当他们接到攻占白宫的命令时,知道大厦的保卫人员对“阿尔法”小组是无法抵挡的,3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任务。但此举必然导致平民大流血并给武装部队带来难以洗净的耻辱。于是,所有的人一致表示:“整个阿尔法小组将不执行这个命令。”尔后,进攻的时间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由8月20日凌晨3时改到18时、22时,再改到 21日凌晨3时。“阿尔法”小组20多名指挥官被上司逐个找去训斥,受到“送军事法庭审判”、“处决”等等威胁,但仍然无一从命。国家因此而避免了一场血腥的内战。“阿尔法”小组的指挥官在谈到促使他们作出抗命决定的原因时说:6年的政治改革已经使我们敢于独立思考,我们安全部门的大多数都不赞成用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8月21日凌晨2时,一支由十几辆轻型坦克组成的车队试图强行通过一条公共汽车路障时开了火,造成三人死亡和十馀人受伤。后来军队撤退了,并留下了3辆被烧毁的坦克。接着,内务部的装甲车再次冲向路障,但还是被人墙挡住了。钢铁的装甲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冲破和碾碎血肉的城墙,但是他们没有那样做,他们没有那么肆无忌惮。
亚佐夫同陆军司令部、莫斯科军区和其他军区保持不间断的联络,他不断向下属强调:“不容许发生流血。”此时,军队已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一些军官坚决反对动用武力,因为在保卫白宫的人中有妇女、儿童和老人;而另一些师、团指挥员则要求采取坚决行动。“军队为什么原地不动?它应当显示力量。”紧急状态委员会曾多次催促亚佐夫下令采取行动,驱散白宫前的人群。
向同胞开枪,会有什么后果?亚佐夫和军方不敢想象。他们不认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他们同时也坚信,在国家内部,绝没有发展到必须对国人动刀子的地步,此前军队动用武力驱散示威人群带来的血腥教训,使得他们始终徘徊在犹豫和动摇的边缘。虽然紧急状态委员会制定了夺取白宫的计划——“大使馆”行动,但这个命令从未下达。
8月21日凌晨,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电话又响了,对着话筒,亚佐夫同意对《共青团真理报》记者讲几句话。记者问:“军队是否要冲击白宫?”亚佐夫声明:“不,不会的。”
黎明时分,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国防部副部长来电说:“紧急状态委员会要部长去开会。” 亚佐夫断然拒绝,并带话:“告诉他(克格勃头子克留奇科夫),军队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当天清晨,亚佐夫下令撤军。不开枪,是苏联军队的情绪和政治选择。
8月21日拂晓,19时35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通过决议,亚纳耶夫8人的行为非法。政变不到72小时结束。21时28分,塔斯社播发戈尔巴乔夫发表的声明,说他已经完全控制了国家局势,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戈氏已经与俄罗斯、哈萨克、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共和国的总统通了电话,他们一致谴责右翼政变,并说这场政变由于民主力量的坚决抵制而破产。政变不到72小时结束。这72小时是苏联历史的转折点
原先亚纳耶夫“八人帮”对民情的估计是戈氏改革政策不得人心,如今实际情况则是苏共顽固派不得人心。企图政变开历史倒车不得人心。8月22日白宫门口广场上举行的“胜利者群众大会”,叶利钦讲话时,说到“取缔苏共”时,掌声雷动。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彻底战胜了以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根本上削弱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派”。
8月24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布他已无法继续行使共产党总书记的职务并立即辞职。此外,他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想再开一次中央全会,未成,只好中央机关留200人善后,授权各地选举产生的苏维埃接管全国各地党产。
两个月后,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8人帮中,4人被捕、1人自杀。亚纳耶夫和克留奇科夫都“叛国罪”被投入监狱,在接受审判时,都否认有罪,失败的原因是“我们不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看到有人流血死亡。”1994,全获杜马大赦。亚纳耶夫2010年9月24日病逝,终年73岁。2007年11月23日克留奇科夫去世,终年84岁。
“8·19”后,坚决支持叶利钦的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被破格提拔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6月18日,格拉乔夫被叶利钦任命为国防部长,其军衔晋升为大将。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后被解职,转任顾问。2012年,格拉乔夫9月23日在莫斯科州的某军医院逝世,享年65岁。
亚佐夫作为主犯住进监狱,三年后大赦出狱。2004年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向81岁的亚佐夫授勋,作为他的生日贺礼。表彰他面对民众始终坚持“不开枪”的功勋,亚佐夫赢得了俄罗斯人民永远的尊重。
苏联这么一个大国,发生了8·19这么重大的事件,以这么少的流血结束,之后平稳地完成了俄罗斯包括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转型。今天看来是多么了比起的事情。不像当今的叙利亚、利比亚发生长时间的内战。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和反对者两派对生命珍视,个人去留是小事,人民生命是大事。两派都表现出宽容,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赶尽杀绝,对“八人帮"只做了形式上的审判,并与3年后赦免。想想列宁斯大林时代对内的的血腥屠杀,似乎不是一个人种所为。经过赫鲁晓夫的改革,延续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苏联各民族政治上成熟起来了,已经汇入了了世界民主潮流。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何况苏联的国家历史并不长。
假如“8·19”发生在中国,结局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