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开始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无法战胜中国的?
抗战期间,日本一开始完全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后来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之后,才开始认识到无法战胜中国的?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沉重的话题。因为不仅是在二战期间,即便一直到现在,日本也没有觉得,单独和中国交战的话,日本会无法战胜中国。最后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不是败于中国,而是败于美国。不但日军最倚重的海空力量是在太平洋上被美军基本消灭,而且在本土赖以维持战争的能力和工业,也是在美军的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下被基本摧毁。接着扔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日本彻底丧失了将战争继续下去的能力和信心,不得不宣布投降。
所以这个日本什么时候开始感到无法战胜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伪命题。日军在1944年,在太平洋上整个战略局势已经节节败退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中国战场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豫湘桂战役,投入了五十万部队,这也是整个抗战期间日军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而且这一战的结局,日军还是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战役目的,从越南到东北横贯中国南北的交通线被打通。也就是说,至少在1944年,日本还是没有认为中国是无法战胜的。
我们很多人至今都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喜欢用虚幻的或者说是意淫的精神力量之类的东西来麻痹自己,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自我陶醉。
我们当时固然在敌后战场,如华北地区,南方江淮地区都有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确实有着坚定的抗日决心,但是当时无论自己意志多么坚定,客观上真的还不具备战胜日本的决定性能力。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都是要比八路军新四军强,在湖北湖南长江一线,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再借助多丘陵多河流的有利地形,也只是勉强能够与日军形成僵持,除了个别部队,大部分一旦遭遇日军进攻,还是很难抗击。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在当时中国军队里已经算是很能打的精锐了,在豫湘桂战役中也一样难以阻滞日军的进攻,真的是一言难尽,说起来都是泪。
日本从上到下,自明治维新起,对中国就一直有着侵略野心,并且有完整的战略计划,但是对国民的动员宣传,一样到了底层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激进派,这是任何一个社会中急于在大事件中改变自己命运的底层民众的共性。在日本军队内部,这就是所谓的“少壮派”。从石原莞尔九一八在东北偷鸡得手,让关东军赚得盆满钵满以后,很快他本人都从少壮派领袖,沦为打压后进的保守派,总有更年轻更激进的冒出来,把高层设计的对华战略刷新成一次次的军事大冒险大跃进,最后连军部大本营都被误导,认为自己可以像明末李自成的大顺军、满清八旗军一样,只要对中国进行一次战略上的“斩首行动”,就可以一举战胜中国。
幻想只要拿下首都南京,后来是武汉,整个中国就可以传檄而定。无奈国民政府再怎么无能,与清政府相比,也是有着古典与现代政府的差别的,具体体现就是高层当中还是是有不少睁眼看世界的眼光,关于日本的野心和缺陷,蒋百里先生早有著述,对抗战爆发后的国共双方高层都有很深影响,以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直到拖到国际局势对日本不利,只可惜当时国民政府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比古代封建王朝也强不到哪里去,因此单独面对已经完成初步工业化的日本,面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能排进世界最前沿的日本,面对几十年如一日把军事技术按照专门压制中国军队设置的日本,确实是很难能够战胜日本的。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国民支持力度和军队战斗力首先是取决于政府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到二战末期,日本工业系统基本被美军空袭摧毁,就是凭借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太平洋战场还能对美军造成重大杀伤,甚至在1945年8月的东北地区,还能对苏联军队造成重大杀伤。只是这时候,美苏的超强国力和军力,已经远超过了在组织动员方面略逊于日本的差距,所以即使代价很大损失很大,也不足以动摇胜利根基。而中国,要做到让二战日军感到无法战胜,至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都没有能够做到。
对于这一点,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甚至还准备在中国战场拒绝投降命令,继续打下去。因为他手上还有近一百万建制完整的日军部队,有了这一百万军队,就算当时国共两方的部队加在一起,都没有放在眼里。只是考虑到这不是单独对抗中国军队,如果继续作战,东北的苏军和太平洋上的美军都会加入到中国战场,这样别说一百万中国派遣军,就是两百万三百万也是无法抵抗的,所以只好接受天皇投降命令,向中国投降。
但是从日本人心里,就真的认为是被中国打败的吗?显然不是,大部分日本人都认为二战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中国是跟在美国后来搭上了战胜国的顺风车。所以,日本对美国服气,对中国始终不服气,即便过去了七十五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如果对这个事实都不敢直面,还谈什么研究历史展望未来?
如果是中国和日本单独交战的,中国肯定是打不赢的。设想一下,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将南方军,还有关东军都投入中国战场,使得在中国战场的日军总兵力达到三百万的规模,再加上海军3000架作战飞机的支援,试问,能不能打下重庆?打下延安?
中国战场如果和苏德战场相比,真实的情况,确实有点令人难以接受。苏军是歼灭了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德军不要说是师级编制,就是集团军级的部队都有被全歼的战例。对这一点,德国人自然是服气的。但是在中国战场,包括国共在内的所有中国军队,都没有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例,就算是几个全歼日军联队级的“玉碎战”也都是在缅北滇西战场,是在美军的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下取得的。在太平洋战场,日军整个师团被全歼的战例,不说比比皆是吧,也是不少的。就冲这一点,日本人会服气谁?
当然,中国在二战中也不是没有贡献,中国对于战争的最大贡献,就是拖住了日本,消耗了日本相当大的资源和力量。因为毕竟中国是个幅员广阔的大国,日本即便实现了工业化,对于还在农业化阶段的中国,依然是个蕞尔小国,就是退一万步说,中国放弃了抵抗,日本光在中国国土上派驻部队戍守,一个县城放一个小队,没有两三百万人也根本挡不住。所以,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就像是给日本开了个小创口,就算不是静脉上的致命伤口,就算是一滴一滴的渗血,也足以让日本逐渐虚弱下去。
当武汉会战之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速胜战略失败以后,日本就陷入了中国战场的大泥潭而无法自拔。因为,如果日本倾尽全力来和中国交战,当时中国的国力和军力确实很难抗衡。但是,日本的野心绝对不是仅限于中国,所以日本是不会全力投入中国,他是要保留相当一部分力量,准备和苏联或者和美英开战。这样一来,只要中国咬着牙坚持下去,就如蒋百里所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他讲和。”这个拖字诀就是日本的命门死穴!
如果日本的野心仅仅是中国,在九一八之后,就像石原莞尔规划的那样,不急于向华北扩张,而是着力经营东北,充分消化东北的资源,无论是用伪满洲国的傀儡幌子,还是干脆直接吞并,那么试问,面对囊括朝鲜半岛、台湾岛和东北的日本,三十年五十年,谁有底气说我们能够收复东北?
所以,抗战中采取“保存实力,避免大战,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这无疑是中国最明智的对策。
中国对于二战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于拖住了日本,消耗了这个本来资源就非常匮乏的岛国。到1939年,实际上日本的经济已经因为对华战争的消耗而接近崩溃的边缘,就算日本占领了中国东部、南部最富饶的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富饶还是相对于农业化国家而言,对于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日本来说,其实真正有效的收益并不多——除了东北,东北的丰富资源对日本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东部南部最精华最繁荣的地区,仅有的一点工业已经撤到了西南大后方,还有一部分则是属于西方列强的租界,日本都没有拿到。
也可以更直白的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至少在短期内是亏的,为了维持战争机器还能运转,日本就不得不开辟新的战场——东南亚,这也是日本最终发动珍珠港事变的硬核原因。
而日本一旦和美英开战,就迈向了覆灭的不归之路,最终连东北,连朝鲜半岛台湾岛,甚至连自己的北方四岛都输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中国在二战中的最大贡献,硬生生用自己的庞大体量,把日本给逼上了饮鸩止渴的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