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102.数学一年级

来源: 佩尼燕京人penny 2021-06-20 19:07: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18 bytes)

(一)数学教研室33年风雨变化

先天不足的我

1960年三月我在大四第二学期学习时,大班党支书通知我留校到基础课数学教研室工作,我喜欢数学,很是高兴。为了半年后能当辅导老师,教研室给我们急补数学系一年级的相关课程,半年后就“上战场”了。我们的工作是听主讲教师的大课,上4个小班的习题课、改全部作业,晚上答疑等,做辅导教师的全部教学工作。当你看到老师抱着一摞摞学生作业本进入教室时这大概就是我们这批刚留校的小助教。

1961年夏天学校不办分校,不需要这样多新教师。领导给我们三条出路:可以回去学专业;可以分到其它单位;可以继续在教研室工作,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在下厂实习后,我不想当工厂技术员,所以选择继续当数学教师。我决心要自己补上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数学老师。

60年到62年是国家困难时期,一段时间号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楼、宿舍按时熄灯,白天上课、晚上答疑,坐不下来自学数学系的课,晚上安静可以学习,又没电灯,不易学习。64年开始四清、教育革命,每学期都要到农村劳动几周,学习气氛没有。文革时更是如此。所以虽然很想好好把数学系的课程正规补上,但一直没做到。我就成了先天不足的工科大学的数学教师。文革前对于先天不足的我们想去教大课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这样我认真做了6年助教,辅导过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

文革刚结束,为能更好地承担工程数学的各门课,我每天骑车到北大数学系随工农兵学员一起听代数、概率两门课,然后赶回学校,给学生上大课。坚持了一年多,匆匆忙忙,很不系统。我是只有工科数学知识、简单补了一点数学系一年级的课的数学教师。数学基本功很不好,自学新的数学课程困难,不会搞纯数学的科研工作。

我是一个只有数学系一年级知识的工科大学数学教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理科院系和工科院系的数学基础课区别极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工科院系采用樊映川编的《高等数学》,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200 bytes) () 06/20/2021 postreply 19:50:08

俺母校的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据说学生很累, 数学要与数学师资班物理要和物理师资班上好一阵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1/2021 postreply 08:18:58

数学系一年级的微积分课叫 数学分析,名字听上去很高大上。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0/2021 postreply 20:51:33

高考完了以后读了一暑假的复旦的数学分析,把我读蒙了。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0/2021 postreply 22:43:30

工科微积分(高等数学)和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差别还是很大的;当然像苏联教科书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不同于一般工科微积分 -法眼- 给 法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21 postreply 08:24:23

老聂肯定不是学数学的。 -Snowbirds-- 给 Snowbird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21 postreply 19:11:28

我大学学的是樊映川的高等数学讲义,很喜欢这两册书。老师讲的也非常好。我受益匪浅。我把习题集的题都做了。 -youdecide- 给 youdecide 发送悄悄话 youdecide 的博客首页 (566 bytes) () 06/20/2021 postreply 21:59:14

对不起读者:文学城版面改变。我不能发文到这里了,请到我博客去看。多谢。103 有职无权已在昨天发出。 -佩尼燕京人penny- 给 佩尼燕京人penny 发送悄悄话 佩尼燕京人penn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2/2021 postreply 12:31:4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