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angchun.gov.cn/zjzc/mlzc/ls/201711/t20171107_433320.html
延续伪满帝宫建成的长春地质宫
1945年初,伪满帝宫只完成了部分墙体,尚未完工,从伪满帝宫向南延伸的顺天大街两侧的官厅建筑也只完成了六栋,规划用地的一半还处于空地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期,长春市对新民大街沿线的建筑进行续建,建筑式样定为民族风格。首先开始续建的是未完成的伪满帝宫政殿,续建工程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有所改动,将原设计的两层改为四层,瓦的颜色改为汉族皇宫常用的黄色,这个建筑完成后被作为长春地质学院的校舍加以利用,并重新开始了建设。
1952年在原伪满洲国“宫内府”的“政殿”基础上开始修建著名的长春地质宫,地质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覆盖,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是一座仿中国古典风格的宫殿建筑。它的名字是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给取的,因为是长春地质学院的教学楼故名“地质宫”,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外观基本上与原设计相同,采用当时盛行的形式,绿色琉璃瓦的歇山屋顶和庞大的建筑体量,使其成为长春市又一个标志性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摆脱外国支配、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象征,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首次自行设计建设近代建筑的自豪感。在现在的台湾,这种风格也经常在公共建筑中被采用。但后来,由于“地质宫”建筑过于奢华,也曾遭到《人民日报》的批判。
文化广场的前身是伪满国都广场
“地质宫”门前广场有18万平方米,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广场。地质宫内设有地质博物馆,从各种珍贵钻石、矿产直到各种古生物化石标本、恐龙化石等应有尽有,是六大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地学胜地。宫殿前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8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树,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满国务院及下属“八大部”的办公楼全部坐落于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